1. 南宋 葛立方 卜算子
葛立方——《卜算子》【內容】 裊裊水芝紅,脈脈蒹葭浦。
淅淅西風淡淡煙,幾點疏疏雨。 草草展杯觴,對此盈盈女。
葉葉紅衣當酒船,細細流霞舉。 【鑒賞】: 賞荷花而飲美酒,是古人的一種雅興。
如南朝陳孫德璉(坐)鎮郢州時,泛船飲酒賞荷,賓僚并集,時稱勝賞;宋代歐陽修在揚州時,也曾邀集賓客,對荷而坐,傳詩飲酒,成為佳話。葛立方也不乏這樣的雅興,此詞使是在賞荷席間所作。
此詞篇幅雖小,但寫荷花卻頗具特色。作者對荷花進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描寫與刻劃。
把荷花的狀態形象寫活了;尤其善用疊字,利用疊字所特有的藝術表現力,摹景狀物,把荷花的精神也寫活了。詞的上片首句點出所詠之物。
“水芝”是荷花異名,“紅”既寫其顏色之美,同時也寫其開放之盛:“裊裊”則兼寫外貌與精神,準確而生動地寫出了荷花的柔麗嫵媚、婉轉多姿。次句轉寫荷花的生長地。
“蒹葭”是常見的價值低微的水草,以喻微賤。《韓詩外傳》:“閔子曰:‘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門。
’”其中的“蒹葭”,便是這種用法。“蒹葭浦”即指一般的、尋常的水濱。
荷不擇地而生,天池可,蒹葭之澤與蒲荻雜處,亦可。《毛詩·陳風·澤陂》便有“彼澤之陂,有蒲與荷”的詩句。
“脈脈”,本是寫人的“含情不語貌”,《古詩十九首》有“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句。這里以寫荷花,是說荷花脈脈含情地生長在這蒹葭之浦。
這一個疊詞,寫出了荷花甘于微薄、不攀不附的品格,同時也寄托了詞人的志趣。“西風”、“疏雨”兩句,點染秋景,以襯荷花。
荷花開于夏秋之間,梁昭明太子《芙蓉賦》云:“初榮夏芬,晚花秋曜。”李白詩“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擬古十二首》之十一),李紳詩“自含秋露貞姿潔,不競春妖冶態濃”(《重臺蓮》),皆是寫秋荷。
這兩句,表面上看似點染秋景,寫荷花所處的秀美自然環境,實則通過寫與荷有關的事物來達到寫荷的目的。這是一種“借筆”。
晉孫楚《蓮花賦》“仰曜朝霞,俯照綠水”,本意即寫荷,這里寫風,寫煙,寫雨,也同樣是寫荷,而且寫來不是那么質直,而是飄逸、空靈,同樣把荷的形象寫活了。以風寫荷,周邦彥有“水面清園,一一風荷舉”(《蘇幕遮》)的名句,翠蓋臨風,則飄然起舞,精神倍生;唐鄭谷“倚檻風搖柄柄香”(《蓮葉》),是借風以寫荷香的名句。
無風荷不香,荷便是死荷。自然,這里的風不能是狂風,而是“淅淅”的風。
同欄,荷與雨的關系也至密切。晏殊《漁家傲》詞:“荷葉荷花相間斗,紅橋綠嫩新妝就。
昨日小池疏雨后,鋪綿繡,行人過去頻回首。”陸游也有“白菡萏香初過雨”(《六月二十四日……》)之句,因“雨”荷花才倍增姿媚,惹客留戀。
自然,這里的“雨”也應是“疏疏”的雨。至于這種雨后的荷花,則更有美人出浴之妙,所以宋杜衍用“似畫真妃出浴時”的詩句來形容它。
“真妃出浴”,再配上那輕紗般的“淡淡煙”于是“煙霧蒙玉質”、“綽約如仙子”的形象便活現于眼前了。這兩句中的三個疊詞用得恰如其分。
“漸淅”,輕微的風聲,以寫金風初動,搖荷傳香;以“淡淡”狀“煙”,以“疏疏”限“雨”。這樣配搭起來,就能盡善盡美地托出荷花“裊裊”、“盈盈”的生動情態。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交代了所詠之物及其生長處所之后,正是要著力寫其形象的時候,卻不去作質直的、忠誠的正面描繪,不作主觀的“說破”,而是只從幾個方面作點染烘托,寫了“淅淅西風淡淡煙,幾點疏疏雨”便結束了上片。這正果不落窠臼、自出心裁的地方。
這種寫法,能給讀者留下無限廣闊的想象余地,使讀者由此及彼,神明頓發產生美的聯想,而造入三昧之域。 如果說詞的上片是專力寫荷花的話,那么,到了詞的下片則把寫荷花與飲酒賞荷結合起來了,筆調也變而為質樸明快。
“盈盈女”是對上片所寫荷花形象及其在微風淡煙疏雨中的風姿神態的概括,其前著一“對”字,作者賞荷的雅興使掬之可出。“葉葉紅衣”,即片片荷花瓣兒。
以“紅衣”喻荷花,承“盈盈女”而來,與與首句“裊裊水芝紅”照應。以“船”喻酒器大之者,詩詞在如金船、玉船,觥船之類屢見。
這里把紅衣般的荷花瓣兒喻為“酒船”,寫出了荷花瓣之鮮艷碩大,又與前句的“展杯觴”和結句的“流霞舉”相照應。(“流霞”,本神話中的仙酒,見《論衡·道虛篇》。
此處指美酒)。這樣,就把寫荷、賞荷與飲宴結合起來了。
這首詞使用疊多且妙。全詞共四十四字,其中疊字竟占了十八個,句句有疊字,聯綿而下,相互映襯,無不自然妥貼。
用來寫荷花形象的,有“裊裊”、“脈脈”、“盈盈”以至于“葉葉”(紅衣);寫自然景象的,有“淅淅”(的風)、“淡淡”(的煙)、“疏疏”(的雨);寫詞人動作情態的,有“草草”、“細細”。這些疊字在意境、氣韻、情調等方面,有極為協調,確如周密所說的“妙手無痕”。
這些疊字不僅生動傳神地塑造了荷花的形象,表現了詞人疏神達思、怡然自樂的生活情趣,而且造成了一種輕靈、和諧、安謐而灑落的情調;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聲韻美。這種情調和聲韻美,與寫“盈盈女”般的“裊裊”荷花,與寫文人雅。
2. 卜算子詠梅 南宋姜夔
姜夔是南宋中后期著名的詞人, 他一生清貧自守,以文藝創作自娛,詩、詞、書法、音樂無不精善。
姜夔詞中,以梅花為題或關涉梅花的作品有三十二首,數量之多,境界之高,構思之妙,不僅再現了姜夔的生活及感情經歷,而且還充分顯現了其清空、高雅的藝術風格。姜詞中的“梅花”意象,既是作者冷僻、孤傲人格的比附,又與縈繞作者心頭的“西湖情結”和“戀人情結”息息相關。
先看姜夔詠梅代表作《暗香》《疏影》。這兩首詞是姜夔的自度曲,詞前有序: 辛亥之冬,予載雪詣石湖。
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征新聲,作此兩曲。 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隸習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暗 香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
何遜而今 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 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
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 壓、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疏 影 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
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
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 屋。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
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 幅。 《暗香》《疏影》是姊妹篇。
這兩首詞是文學史上著名的詠梅詞,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南宋詞人張炎在所著《詞源》中說:“詩之賦梅,惟和靖一聯而已,世非無詩,不能與之齊驅耳。
詞之賦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自立新意,真為絕唱。”此論雖絕對了些,但也代表了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
所謂“和靖一聯”,即宋初詩人林逋《山園小梅》中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姜夔非常欣賞其句,就摘取兩句句首二字,以之為“自度曲”詠梅詞的調名。
白石是南宋大音樂家,妙解音律,從此兩篇詠梅詞亦可看出其獨創之功。 白石詞往往有小序,或述作詞緣起,或紀心緒行蹤,要言不煩,與詞的內容溶為一體,不可分割。
從題序看,這兩首詞作于南宋光宗紹熙三年辛亥(1191)冬季,當時詞人應邀到范成大退休隱居的蘇州附近的石湖別墅作客。范成大也喜愛梅花,買園種梅,并著有《梅譜》。
白石投主人之雅好,馳騁才華,創作了這兩篇詠梅絕唱。 《暗香》一詞,以梅花為線索,通過回憶對比,抒寫今昔之變和盛衰之感。
全詞共分六層。上片,開篇至“不管清寒與攀摘”五句為一層,從月下梅邊吹笛引起對往事的回憶。
以“舊時月色”開頭,以往事遞入,落筆便不平凡。已經勾勒出了時空范圍,渲染出了感情基調。
回憶舊時,拉開了時間距離;月色在天,撐起了空間境地;眼前的景象勾連著過去的經歷,令人搖曳生情。“喚起”二句,又引入懷人層層蕩開,環環相生:由月色寫到“算幾翻照我”,畫出回憶往日情事時的屈指凝神之態;再寫“梅邊吹笛”,在月下笛聲中點出“梅”字;再由笛聲“喚起玉人”,以美人映襯梅花,直欲喧賓奪主,卻急以“不管清寒與攀摘”收住,化險為夷,仍不離詠梅的本題。
至此,一幅立體的,活動的,有人有物,有情有景,有聲有色的生活圖景、藝術境界,乃展現在讀者的面前。月色下、笛聲中,一位玉人在犯寒摘梅,境界何其清空幽雅。
賀鑄的一首《浣溪沙》中有“玉人和月摘梅花”之句,意境已自高雅幽美,但與姜白石詞相比,仍顯單薄。姜詞“不管清寒與攀摘”一句蘊藏著兩層沒有明說的意思:一是“與”人攀摘,既有與人同摘之義,也有摘梅以贈別人之義,這就暗中用上了“驛寄梅花”的典故,透露了陸凱的詩句“聊贈一枝春”的一層意思;另一層含義是,玉人之所以“不管清寒”,因為她懷著滿腔的熱情,且與外界的“清寒”恰相反襯。
玉人的一片深情密意全都傾注在梅花上,梅花的感情負載就格外厚重了。開頭幾句寫的是回憶中的情景,到“何遜而今漸老”兩句,筆峰陡轉,境界突變,由回憶回到現實,由歡樂往事轉到而今的遲暮之悲。
詞人以何遜自此,是說自己年華已逝,詩情銳減,面對梅花,再難有當年那種春風得意的詞筆了。與上五句相比,境界何等衰颯。
這是第二層。其實詞人當時年僅三十五六歲,所以這當是自謙之詞。
而且何遜寫的那首《揚州法曹梅花盛開》詩“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等,實在算不得什么好詩,跟他喜愛梅花,一直掛念著揚州廨舍那株梅樹的心情并不相稱,可是后來,他從洛陽特意趕回揚州,再訪那一樹梅花時,卻彷徨終日,不能下筆,連原先那平庸的詩也寫不出來了。何遜雖有愛梅之心,而其才力不逮,沒有做出好詩來(“春風詞筆”是指他的《詠春風》詩“可聞不可見,能重復能輕。
鏡前飄落粉,琴上響余聲”,詠物頗稱工細)詞人以之自比而表示謙遜,實在蘊含著人生慨嘆。 “但怪得”至上片結尾為第三層,又把筆鋒轉回來,意謂盡管才不附情,見到石湖梅花的清麗幽雅,亦不免引動詩興,以答謝主人的盛情美意。
這幾句映照小序,點明題旨。“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是對石湖梅花的具體描繪。
以竹枝映襯疏花,寫其形貌。
3. 【閱讀姜夔的《揚州慢》,完成小題
26.C 27. 運用了擬人手法,(2分) 連“廢池喬木”都厭惡說到戰爭,可見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 (1分) 表達了作者對殘酷戰爭的痛恨(或:對人民的同情)。
(1分) 【解析】 26. 試題分析:C 作者寫杜枚是為了反襯揚州今日的殘破 。 考點: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
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27. 試題分析: 詞的上闋,寫出了詞人親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
寫出了揚州城在“胡馬窺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殘和敗壞景象。詞人先從自己的 行蹤寫起,寫自己初次經過揚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馬,稍作停留。
走在漫長的揚州道上,詞人所見到的全部是長得旺盛而齊整的薺麥。而昔日那個晚唐詩人杜牧對揚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譽一去不復返。
自金人入侵后,燒殺擄掠,揚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廢池喬木”的了。人們說起那場戰爭,至今還覺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
一個“厭”字,很恰當地寫出了人民的苦難,朝廷的昏聵和胡人的罪惡。日落黃昏,凄厲的號角聲又四處響起,回蕩在揚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蕩在詞人慘淡的心靈間。
詞人很自然地實現了由視覺到聽覺的轉移。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4.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1)嫵媚多姿、不攀不附。
(“紅”既寫其顏色之美,同時也寫其開放之盛;“裊裊”則兼寫外貌與精神,準確而生動地寫出了荷花的柔麗嫵媚、婉轉多姿。說荷花脈脈含情地生長在這蒹葭之浦。
這一個疊詞,寫出了荷花甘于微薄、不攀不附的品格,同時也寄托了詞人的志趣。)(2)本詞疊字運用多而且好,句句有疊字,連綿而下,互相映襯,自然貼切,如“裊裊”寫出了荷花的嫵媚多姿,“脈脈”“淅淅”“淡淡 ”“疏疏”對荷花進行了點染烘托。
這些疊字不僅生動傳神地塑造了荷花的形象,表現了詞人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而且 造成了一種輕靈、和諧的情調,形成了行云流水般 的聲韻美,真可謂“妙手無痕”。 (1)2分(2)4分。
5. 如何賞析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詞《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趙明誠分別之后所寫,它通過悲秋傷別來抒寫詞人的寂寞與相思情懷。
早年,李清照過的是美滿的愛情生活與家庭生活。作為閨閣中的婦女,由于遭受封建社會的種種束縛,她們的活動范圍有限,生活閱歷也受到重重約束,即使象李清照這樣上層知識婦女,也毫無例外。
因此,相對說來,他們對愛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體驗也更細膩一些。所以,當作者與丈夫分別之后,面對.單調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來抒寫自己的離愁別恨了。
這首詞,就是這種心情的反映。從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寫獨居的痛苦與相思之情,但這種感情在詞里卻無往而不在。
上片寫秋涼情景。首二句就白晝來寫:“薄霧濃云愁永晝。”
這“薄霧濃云”不僅布滿整個天宇,更罩滿詞人心頭。“瑞腦消金獸”,寫出了時間的漫長無聊,同時又烘托出環境的凄寂。
次三句從夜間著筆,先點明節令:“佳節又重陽”。隨之,又從“玉枕紗廚”這樣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與詞人特殊的感受中寫出了透人肌膚的秋寒,暗示詞中女主人公的心境。
而貫穿“永晝”與“一夜”的則是“愁”、“涼”二字。深秋的節候、物態、人情,已宛然在目。
這是構成下片“人比黃花瘦”的原因。 下片寫重九感懷。
首二句寫重九賞菊飲酒。古人在舊歷九月九日這天,有賞菊飲酒的風習。
唐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中就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之句。宋時,此風不衰。
所以重九這天,詞人照樣要“東籬把酒”直飲到“黃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滿了衣袖。這兩句寫的是佳節依舊,賞菊依舊,但人的情狀卻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上下對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異趣之感。就上下片之間的關系來說,這下片寫的是結果。
比喻的巧妙也是這首詞廣泛傳誦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詩詞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屢見不鮮。
如“人與綠楊俱瘦”(宋無名氏《如夢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宋程垓《攤破江城子》),“天還知道,和天也瘦。”(秦觀《水龍吟》)等等。
但比較起來卻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寫得這樣成功。原因是,這首詞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結合得十分緊密,極切合女詞人的身份和情致,讀之親切。
詞中還適當地運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韻味。例如,下片寫菊,并以菊喻人。
但全篇卻不見一“菊”字。“東籬',本來是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詩意,但卻隱去了“采菊”二字,實際是藏頭。
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來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飲菊花酒的風習,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氣。
“黃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見,全詞不見一個“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態卻俱現紙上。
詞中多此一層轉折,吟味時多一層思考,詩的韻味也因之增厚一層。 設問手法也是詞中值得注意的藝術特點之一。
明茅映在《詞的》中說:人們“但知傳誦結語(指“人比黃花瘦”句),不知妙處全在‘莫道不消魂’。”這話是很有見地的。
“莫道”一句,實際上可以與賀鑄《青玉案》中“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句相媲美。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帶有反詰與激問的成分。
6. 觀刈麥 月夜 商山早行 卜算子 破陣子 浣溪沙 醉花陰 南鄉子 山坡羊 朝天
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2)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3)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4)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5)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6)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7)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8)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9)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10)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月夜》 唐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 蟲聲新透綠窗紗。
商山早行 溫庭筠(yún)
《商山早行》系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的作品。此詩是唐詩中的名篇之一,也是寫羈旅之情的名篇,藝術水平很高,歷來為詩詞選家所重視,尤其是詩的第二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膾炙人口,極受推崇。
類別:羈旅
晨起動征鐸(duó),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hú)葉落山路,枳(zhǐ)花照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fú)雁滿回塘。[2]
陸游《卜算子?詠梅》 陸游(南宋)
驛外斷橋邊,②⑦ 寂寞開無主。③
已是黃昏獨自愁, 更著風和雨。 ④
無意苦爭春, 一任群芳妒。 ⑤
零落成泥碾作塵,⑥⑧ 只有香如故。 [1
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1]
浣溪沙 蘇軾(其一)
簌簌衣巾落棗花1,村南村北響繅車2。牛衣古柳賣黃瓜3。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4。
醉花陰[1]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②?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③多少事?悠悠④,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⑤,坐斷⑥東南戰未休⑦。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⑧。生子當如孫仲謀⑨。[1]
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山坡羊?驪山懷古
【創作年代】元 張養浩 詞
《山坡羊?驪山懷古》 [中呂]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
只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
列國周齊秦漢楚,
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朝天子?詠喇叭》,明代王磐作品。
詩詞原文
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
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
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南宋詞醉花陰卜算子揚州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