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
可見讀書的重要性,而且這種貴在“讀”在小學教育中更是舉足輕重。
小學生因為知識面狹窄,思維簡單,他們對于書本上的知識一般都是先記憶,再逐步到理解、應用的過程,那么作為教者又該如何引導小學生的讀書呢?筆者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談談。
課堂上讀書要注重循序漸進。
首先,教師一定要帶領學生讀書。
就不同的年級和學習的側重點不一樣,開始應由每一分句每一分句帶讀,這種方式可適合于低年級學生。
便于掌握,也能彌補低年級學生年齡小、遺忘快的不足,更重要的是給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當學生到了中高年級時,可采用一句話,一句話的帶讀,培養他們對單個句子的理解,這時教者要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喜歡開口說話,敢于用所學過的詞語說一句完整的話,為寫作訓練打下良好基礎;選擇性對自然段的帶讀是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的一種非常形之有效的讀書方法,因為他們即將步入中學門檻,知識面也拓寬了許多,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對文章的整體理解,也就是語感的養成,好與中學教育接軌,同時,也是防止教師的過多的干預會抹殺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還給學生一片思維馳騁的空間。
其次,在老師帶讀的基礎上,逐漸上升為學生自覺地讀書。
要想做好這個過渡工作,筆者認為圖徑有:一開始以優生帶領差生或以小組帶領全班讀書。
前者優點是由于學生間語言相似,利于差生接受,使他們無心理壓力;后者既增強了集體榮譽感 ,又能培養學生間的競爭意識,達到以逸待勞的效果,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重擔,這一步實施后,老師就可以要求全體學生齊聲朗讀,使學生對文章有一個整體上的認識,這對于理解文章主要內容和抓住中心思想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最后,教師要放開學生手腳,讓他們能自由自在地讀書,這是為了讓每位學生都擁有一個自己的讀書的環境,邊讀邊思,學以致用。
課下又是怎樣讀書呢?這里介紹兩種方法,一是教師因材施教,個別輔讀,也就是說差生能開口,不怕出錯。
教者就可以及時了解到教學效果,便于改變課堂教學布局結構,而且這也是轉化差生的方法之一。
二是鼓勵學生“兩兩幫助”,具體講就是:你一句,我一句讀書,背誦,或者兩人同時。
這種方法是對課堂所學的知識的再鞏固,合兩人的記憶,互相補缺補差,它的優點是還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如邊走路邊進行,邊做游戲邊開展,不僅促進了同學間的友誼,也增強了他們的學習信心。
當然課下的引導,并不是說教師要剝奪學生的業余一切活動,而是在正確的方法支配下,使小學生的課余生活過得更加豐富多彩,有意義。
關于讀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萬變不離其真,切不可離“讀”萬里,尤其讓小學生動口是非常重要。
所以教師應多讓點時間給學生讀書,這對我們的工作會起著事半功倍的成效。
歌德有一句名言“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一個高尚的人在交談。”雨果則說:“書籍是改造靈魂的工具,它對于人類之所以必須,在于它是滋補光明的飲料。”確實一部好作品就如同是一本好的生活教科書。
它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和氣質,教人怎樣做一個正直的人。
知識就如浩瀚的海洋,一個人一生不可能把所有的書都讀完,更何況書還有好書和壞書之分,這就決定了我們讀書要有選擇。
如何指導學生選擇圖書呢?除了細心和周到之外,還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閱讀興趣、文體類型作出選擇。
(一)年齡特征
小學生的思維發展非常迅速。
在長達六年的小學生活中,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水平均發生驚人的變化。
最明顯的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
低年級學生喜歡閱讀一些帶圖畫的形象生動的圖畫故事、寓言故事、成語故事。
中年級比較喜歡讀一些短小的科普類圖書,如歷史故事、科幻小說、人物傳記及<<十萬個為什么>>等。
高年級學生則喜歡思辯性較強的文章,像名人成長錄、名人名言等因此,不同年級所選的書也應有所不同。
(二)閱讀興趣
閱讀興趣除了因不同年齡有差異外,不同性格的孩子也會有閱讀興趣的不同,甚至有的學生在不同的年級所產生的閱讀興趣也不盡相同。
只有有興趣的閱讀才是高效的閱讀。
因此,選書時必須兼顧學生的閱讀興趣。
現在,學生的閱讀功利性比較強,如果問學生:“你們讀的最多的書是什么?”他們十有八九會說是作文法之類的讀物,如作文大全、作文選刊、小學生優秀作文等。
如果問學生:“你們最喜歡讀的書是什么?”他們會說是<<安徒生童話>>、<<智力大全>>、<<科學家的故事>>、<<中國民間神話故事>>等等。
沒有一個學生會說喜歡作文讀物,為什么不喜歡的書卻是讀的最多的呢?一句話,為了寫作,有時,為了能讓學生寫好作文,老師也總是要求學生去看一些作文讀物。
固然,讀一些作文法,對寫作有一點好處,但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不快,學生缺少一種大語文的底氣,也不能真正寫好作文。
雖然有的學生作文書一大摞,習作仍是困難重重。
應允許學生選擇自己愛讀的書籍,滿足他們的自我選擇性心理需要,只有他們喜歡的才能有較高的收獲。
(三)文體類型
小學生,不管是一年級還是六年級,模仿是共性。
他們往往對課文中出現的文章類型或老師介紹過的文章表現出異常的熱情,并且就老師曾經指導過的閱讀方式實施于相似文章,會顯得輕車熟路。
為此,適當關注文體類型,以配合課內教學也顯得非常重要。
一本好書,會帶領學生遨游瑰麗多姿的知識海洋;一本好書,會引導學生探索古今中外的無數奧秘;一本好書,會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分清美丑。
給學生圖書、給學生時間、給學生方法,讓學生與好書交上朋友。
二. 指導學生掌握讀書讀書的方法。
要求學生掌握幾種閱讀的技巧:一是精讀法,包括比較閱讀法、表達閱讀法等,要求每分鐘讀200字以上,理解率在90%以上;二是略讀法,包括瀏覽泛讀法、提綱挈領法等,要求每分鐘讀200~400字之間,理解率在80%左右;三是快讀法,包括無聲視讀法、一目十行法,要求每分鐘讀400字以上,理解率達到70%。
精讀、略讀、快讀三大技巧分別反映了閱讀的深度、廣度和速度,是現代閱讀必須諳熟兼備的綜合技巧。
閱讀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和速度,才能真正提高閱讀的效率。
三. 指導學生做好專題性讀書筆記,做到“8個一”。
“讀一讀與主題相關的書籍雜志”;“抄一抄與主題相關的好詞、佳句、妙段”;“背一背與主題有關的好詞、佳句、妙段”;“編一編與主題相關的童話故事、詩歌”;“想一想與主題相關的金點子”;“畫一畫與主題相關的圖” “寫一寫與主題相關的小實驗”、“問一問與主題相關的問題”。
四.交流評論。
可以以交流為主,也可以以評論為主;采取故事、朗誦、表演、實驗等方法交流。
五.進行主題式探索性讀書活動指導。
主題式探索性讀書活動一別以往讀書活動以個人閱讀為主的讀書形式,改為將個人閱讀、小組合作、班內交流的方法開展。
學生在合作學習小組中,通過與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問題、確定目標、制訂方案、收集信息資料并進行分析處理、尋找問題的答案或結論,為學生獲得科學研究的相關體驗提供了基礎。
同時,不僅使學生“會讀”,而且使學生“樂讀”、“好讀”,培養了學生社會合作精神和與人交往能力。
同時還要建立起獎勵制度。
在活動過程中,頒發各類獎章,定期評選讀書積極分子,同時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