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是鞏固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也是反饋教學效果的主要途徑之一; 因此,合理地布置作業是必要的。
但是很多學生討厭作業,他們認為完成作業只是為了完成一項任務,而不是面對一種挑戰,問題就是出在我們教師沒有精心設計作業。
新課程實施以來,在各類練習冊上,我們經常能夠看到許多的練習題加上了“我會”“我喜歡”等字樣。
可以看出作業設計者的用心良苦:這些題目都是我喜歡做的,我能做的。
也許是因為我們實在太希望學生能夠喜歡作業了,所以有意無意地把題目名稱叫得花哨點、好聽點,這樣學生就會有“樂趣”了,殊不知這樣強加給學生的“樂趣”卻使學生失去了自我反省的意識。
所以,我們應該針對文本的語言特點來精心設計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和結果產生良好影響的作業 。
一、設計有趣味性的作業
教學實踐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
小學生受年齡特征的限制,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對簡單的重復性的抄寫,機械的死記硬背,或枯燥的題海苦練有抵觸情緒。
因此教師對作業設計應富有創意,形式新穎,內容聯系實際并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在一種愉悅的環境中,體驗到增長知識的成功樂趣。
小學生天性酷愛繪畫,圖象比文字更符合兒童的認知能力。
在學習《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時,我讓學生畫了下雪時小動物們玩耍嬉戲的場面,很多學生把小動物的腳印都通過繪畫形象展示了出來;我還抓住學生喜歡模仿的特點,在學了《趙州橋》后,讓學生模仿作者的寫法寫《家鄉的橋》;在學習了《狐假虎威》后,又讓學生續寫當老虎知道狐貍騙了自己以后會怎么做。
“表演”相對于“寫”來,學生更樂意接受。
對于故事情節性較強或場面描寫具有較強動作性的課文,我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親自演一演,并布置學生分組排演課本劇進行比賽。
如:在學習《陶罐和鐵罐》一課后,讓學生自由組合排練課本劇,還評出“最佳演員”、“最佳拍檔” 獎 。
這類作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
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取知識。
二、作業的設計要有生活性
生活即教育,教育極其廣闊而自由。
教學活動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離開生活的教學活動是不存在的,而語文教學更離不開生活,生活中無時無處不存在語文教學。
設計作業時也應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提供大量的實踐活動的情境和參與的機會,讓學生體會語文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在教學《母親的恩情》后,建議學生在母親節、父親節里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并送父母一首小詩、一句祝福、寫一封充滿情意的信,感激父母養育之恩;在教學《一株紫丁香》后鼓勵學生自己寫最喜歡的話,獻給最敬愛的老師。
在教學《夕陽真美》一文后指導學生去觀察夕陽,領略夕陽的美景;在學習《云房子》一文后指導學生去觀察雨后白云的變化,了解它的姿態萬千,變化多端。
三、作業的設計要有創新性
長期以來,語文作業的形式并沒有很大的改變,書本上及練習冊上的作業大大限制了學生的視野,制約了思維的發展,影響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作業的創新設計,讓學生愿意完成作業,喜歡完成作業,在作業中體驗成功, 以提高作業的質量。
(1)自主選擇作業的數量和完成方法。
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方式、興趣愛好等各不相同,因此,我在布置課堂練習、家庭作業時,允許學生在練習的數量、深度、形式上有一定的選擇權力,避免傳統的“一刀切”的做法,就可以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作業的針對性。
如在教學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后,我設計了“作業超市” ,里面供學生選擇的作業有:①想當詩人的,自編一則贊美小興安嶺的詩歌;②想當導游的,課后搜集圖片資料,寫上簡單說明,展示小興安嶺誘人的景色,并寫一段導游詞;③想當畫家的,把小興安嶺的美景描繪出來;④想當朗誦家的,搜集描寫風景優美的詩歌,讀給小伙伴或爸爸媽媽聽。
(2)自主作業的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
因而我們的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提供多元、綜合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學得主動,學得積極,使每位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
傳統的作業,都是我們設計好習題讓學生完成,學生被動應付,主動性得不到發揮,所以,我想不妨根據課文特點和課文內容,讓學生自己編作業題。
怎樣落實這個環節呢?贊可夫指出:讓學生們自己提出目標,擬訂行動計劃,可以產生一種強有力的動機,使他們去克服完成既定任務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難。
鑒于此,我還嘗試把課后作業設計的自主權交給學生的做法。
如教學《盤古開天地》時,我讓學生自主設計作業。
有的學生把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并改編了故事;有的用童趣盎然的兒童畫展示了盤古倒下后身體發審的各種變化;還有的學生給寫信,贊揚他,并告訴他宇宙間的一切美麗。
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許多知識信息,鍛煉了全面參與學習的能力。
四、作業的設計要有層次性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層次差異把作業設計成難度不同的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從而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較好地參與作業,享受到做作業的快樂。
如在學了《爬山虎的腳》一課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①摘抄本課生字各三個,詞語兩遍。
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文章中描寫爬山虎的句子 。
③你也試著模仿課文, 續寫兩句描寫爬山虎的句子。
你可以從中選取兩個進行做題。
這樣的作業布置由易到難、由簡到繁,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既可滿足優等生的要求,又可使中下等生練有所得,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讓學生自主選擇,做到內容上分層次,要求上有差異。
規定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只要完成基礎題,中等學生除了完成基礎題外,還可以再做一做提高題。
五、作業的設計要有人文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 課文課程應重視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因此,教師在作業設計時應考慮作業的人文性,力求學生在完成作業時,既能增長知識,又能陶冶情操。
現今語文課本中,有不少偉人的故事,這些既是學生閱讀寫作的名篇,也是學生做人的鏡子。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該靈活起來,多與課外校外書本外的知識相結合,陶冶學生課外知識的情操。
我在教學中設計了《尋找名人的足跡》,制作《名人錄》等活動的作業,讓學生收集偉人、名人、英雄的故事、圖 片、個人簡介,還可以以“小報、班會”的形式“話英雄,贊名人”,這樣,既學生從榜樣身上汲取力量,得到鼓舞,找到人生道路上前進的路標,又能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作業是一 種最為直接而頻繁的通道,所以,學生做作業和教師批作業就是一種互動的人文活動。
在這里,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師者的學識和修養,體驗到民主的氛圍、平等的交往、純真的情趣和進步的快樂,促進學生心智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使作業活動成為學生人文素養形成的重要載體。
總之,作業的有效性,直接影響到語文教學的效果。
有效設計作業內容,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拓展知識面,點燃思維的火花;可以使學生在“精練” 中提升能力,積累經驗;可以激勵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我們應時刻關注作業的有效性,讓孩子學得興趣盎然,讓教師教得輕松自如。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作業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