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分析且為之奈何是什么句式
“且為之奈何”是倒裝句式.“且為之奈何”翻譯“那我該拿他怎么辦呢?”定義為了強調、突出等語的目的而顛倒原有語序的句式叫做倒裝句.在倒裝句中,顛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復原位而句意基本不變,句法成分不變.【實詞】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學習文言實詞,應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一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性的活用.【虛詞】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少數副詞如“不”、“也許”、“沒有”等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造句,表示種種語法關系.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五類.文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志的,如判斷句“.者.也”、被動句的“為.所.”等虛詞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頻繁,而且它的解釋也相當靈活.主要常用的虛詞有:之、其、于、以、而、則、乃、若、且、者、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雖、雖然、然而、然則、也.矣、乎、哉、焉、耳等.。
二、初中文言文實詞、虛詞、句式總結,整理
1.居 ①停留 ②在某種地位 ③居住 ④坐2.亡 ①失去 ②通 無 ③死亡 ④逃3.絕 ①極點 ②停止 ③非常 ④隔絕4.故 ①特地 ②久 ③所以 ④原因5.誠 ①誠心 ②果真 ③確實6.易 ①容易 ②交換 ③改變7.顧 ①看 ②拜訪 ③反而8.舉 ①舉起 ②發動 ③全 ④提出 ⑤推薦9.去 ①離開 ②距離10.當 ①抵擋 ②距離11.益 ①增加 ②更加 ③漸漸 ④好處12.會 ①會合 ②時機 ③恰好13.兵 ①兵器 ②軍隊 ③戰爭14.度 ①揣度 ②越過15.方 ①方圓 ②剛16.極 ①極點 ②盡17.達 ①到 ②得志18.業 ①事業 ②職業 ③學業19.意 ①心意 ②神情20.道 ①道義 ②說 ③道路 ④方法 具體例句:(只想到這么多)2.亡 ①失去---大道以多岐亡羊(中山狼傳) ②通 無---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丷丷) ③死亡---餒不得食,亦終必亡而已(丷丷) ④逃---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3.絕 ①極點---以為妙絕(口技) ②停止---空谷傳響,哀轉久絕(三峽) ③非常---佛印絕類彌勒(核舟記) ④隔絕---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4.故 ①特地--公子往,請數之,朱亥故不復謝(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久 ③所以---故木受繩則直 ④原因---既克,公文其故(曹劌論戰)5.誠 ①誠心---帝感其誠,命夸娥式二子負二山(愚公移山) ②果真---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隆中對) ③確實---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6.易 ①容易---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滕王閣記) ②交換---使人遣趙王書,愿以十五城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改變--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察今)7.顧 ①看---君臣相顧,泣下沾襟 ②拜訪---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 ③反而---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8.舉 ①舉起---肩舉驢上,引避道左(中山狼傳) ②發動---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陳涉世家) ③全 ④提出---舉類邇而見義遠(屈原列傳) ⑤推薦---眾議舉寵為督(出師表) 先寫到這里,555.。
翻書翻死了呢 這樣回答是對的吧,不然,我白翻書了!!! 9.去 ①離開---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賣油翁) ②距離---去村四里有森林(馮婉貞)10.當 ①抵擋---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赤壁之戰) ②距離13.兵 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過秦倫) ②軍隊---可汗大點兵(木蘭詩) ③戰爭---兵旱相乘(乘:交加),天下大屈(論積貯疏)14.度 ①揣度---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②越過---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20.道 ①道義---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②說---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 ③道路---會天下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 ④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有些真的找不到,幫不上了 哈哈,這兩天被我翻出來了!!!1.居 ①停留---不可久居(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②在某種地位---佛印居右(核舟記) ③居住---自吾氏三世居是鄉(捕蛇者說) ④坐---令女居其上(西門豹治鄴)10.當 ①抵擋---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②距離11.益 ①增加---有所廣益《出師表》②更加---君之疾在肌膚,不治將益深||香遠益清《愛蓮說》③漸漸---益習其怕,又近出前后(習:熟悉,習慣) ④好處---滿招損,謙得益15.方 ①方圓---今齊地方千里,有二十城(地方:古今異意) ②剛---時予方以討賊督師桂林(【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6.極 ①極點---屋極有窗以達氣 ②盡---何使我至于此極也!(孟子·梁惠王上)17.達 ①到---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列子·湯問) ②得志18.業 ①事業---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 ②職業---捕魚為業(桃花源記)||以是為業(賣柑者言) ③學業---術業有專攻(師說)19.意 ①心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記) ②神情---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齋志異·狼三則)。
三、【常用文言文實詞與虛詞詞義整理實詞136個虛詞15個】
【實詞】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學習文言實詞,應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一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性的活用.【虛詞】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少數副詞如“不”、“也許”、“沒有”等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造句,表示種種語法關系.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五類.文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志的,如判斷句“.者.也”、被動句的“為.所.”等虛詞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頻繁,而且它的解釋也相當靈活.主要常用的虛詞有:之、其、于、以、而、則、乃、若、且、者、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雖、雖然、然而、然則、也.矣、乎、哉、焉、耳等.。
四、高中的古文實詞和虛詞,及句式的歸納
虛詞年級:高二 科目:語文 時間:8/15/2004 11:57:21 新 ID=2161330 老師你好:請總結一下語文文言文的虛詞!考試時文言文的閱讀經驗!謝謝 答:常見文言虛詞用法 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
(《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
(《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
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
(《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
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游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
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
(《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助詞。
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
(《赤壁之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其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例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
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
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戰》)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如: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
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
例如: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 而 1.用作連詞。
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并列關系。
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
(《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系。
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
(《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系。
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
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記王忠肅公翱事》)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口技》)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承接關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系。
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
五、實詞
【實詞】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
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
學習文言實詞,應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一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性的活用。 【虛詞】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
(少數副詞如“不”、“也許”、“沒有”等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造句,表示種種語法關系。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五類。
文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 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志的,如判斷句“。
。者。
。也”、被動句的“為。
。所。
。”等虛詞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頻繁,而且它的解釋也相當靈活。
主要常用的虛詞有:之、其、于、以、而、則、乃、若、且、者、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雖、雖然、然而、然則、也。 矣、乎、哉、焉、耳等。
六、文言文
實詞是相對于虛詞來說的。
實詞:表示實在意義的詞,有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虛詞:不表示實在意義而表示語法意義的詞,有: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
文言文中的實詞考查要注意詞類活用:名詞活用動詞、形容詞和動詞活用為名詞等,可根據詞語的位置借用現代漢語相關知識進行推斷文言文中的虛詞往往有他們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比如發語詞等句首虛詞:夫、蓋、初、唯、斯,常常用在句子的開頭;對話標志的詞語,如:曰、云、言,都屬于我們現在說的對話提示語,在它們的后面一般都要斷開;表示陳述、感嘆文言文中120個實詞解析A愛 1)憐惜,愛惜。
如: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2)舍不得,吝嗇。
如: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安 1)安定,安穩。
如:可以為富安天下。 2)安適,安逸。
如:死于安樂。 3)養,奉養。
如: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4)疑問代詞,可以譯為“哪里”“怎么”“為什么”“何”等。
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沛公安在諳 熟悉,知曉 如:風景舊曾諳。按 查看,查驗,核查。
如:按西域書 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案: 1)幾案,桌案 如:因拔刀斫前案 2)通“按”,察看,考察。
如:召有司案圖。媼 1)對老年婦女的尊稱。
如: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 2)泛指婦女。
B罷: 1)停止,結束。于是罷酒,侯生遂為上客。
2)通“疲”,疲勞,疲弱。如:率罷弊之卒白: 稟告,告訴。
如:便可白公姥。頒: 1)分賜,分賞。
如: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 2)通“斑”,花白。
如: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傍 靠近,臨近。
如: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謗 1)公開指責別人的過失。
如: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2)毀謗,誹謗。
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暴 1)曬 如: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2)暴露。
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 3)突然,猛然。
如:澭水暴益。北 敗退,敗逃。
如: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備: 1)具備,完備。
如: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2)齊全,周詳,周到。
如:吾所以待侯生者矣 3)副詞,盡,皆。 如:險阻艱難,備嘗之矣。
倍 通“背”,反背,背叛,背棄。 如: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悖 1)違背,抵觸。如:故新相反,前后相悖。
2)謬誤,荒謬。如: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被 1)遭受,蒙受。如: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 2)通“披”。
如:將軍身被堅執銳。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
本 1)樹的根。如:伐木不自其本 2)指農業,古代以農業為本。
如:今背本而趨末。 3)推究,考察。
如:抑本其成敗之跡崩: 古代帝王、王后死。如:一旦山陵崩。
比 1)并列,并 如: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2)等到。 如:比去,以手闔門。
3)齊等,同等。 如: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
彼: 1)指示代詞,那,那些,那里。如:逝將去汝,適彼樂土。
2)人稱代詞,他,他們。 如: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
俾: 使。如:俾入縣庠。
鄙 1)邊疆 如:蜀之鄙,有二僧 2)鄙陋,鄙俗,鄙瑣 如: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自謙之詞。
如:敢竭鄙誠,恭疏短引。幣 泛指禮物。
如: 千金重幣也。虛詞就是助詞、代詞之類的。
初中文言文常見虛詞的用法(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冊為主)之(一)代詞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
如: ①公與之乘,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并殺兩尉。
(《陳涉世家》)③ 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
如: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樞密韓太尉書》)(二)助詞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曹劌論戰》)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如: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扁鵲見蔡桓公》)②于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公輸》)3.音節助詞。用來調整音節,無義,一般不翻譯。
如: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公輸》)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滿井游記》)5.結構助詞,是定語后置的標志。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岳陽樓記》) 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三)作動詞,可譯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者(一)結構助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于名詞性短語。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③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
七、舉例文言文的實詞虛詞和句式是什么
文言文中120個實詞解析 A 愛 1)憐惜,愛惜。
如: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2)舍不得,吝嗇。
如: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安 1)安定,安穩。
如:可以為富安天下。 2)安適,安逸。
如:死于安樂。 3)養,奉養。
如: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4)疑問代詞,可以譯為“哪里”“怎么”“為什么”“何”等。
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沛公安在 諳 熟悉,知曉 如:風景舊曾諳。 按 查看,查驗,核查。
如:按西域書 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 案: 1)幾案,桌案 如:因拔刀斫前案 2)通“按”,察看,考察。
如:召有司案圖。 媼 1)對老年婦女的尊稱。
如: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 2)泛指婦女。
B 罷: 1)停止,結束。于是罷酒,侯生遂為上客。
2)通“疲”,疲勞,疲弱。如:率罷弊之卒 白: 稟告,告訴。
如:便可白公姥。 頒: 1)分賜,分賞。
如: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 2)通“斑”,花白。
如: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傍 靠近,臨近。
如: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謗 1)公開指責別人的過失。
如: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2)毀謗,誹謗。
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暴 1)曬 如: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2)暴露。
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 3)突然,猛然。
如:澭水暴益。 北 敗退,敗逃。
如: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 備: 1)具備,完備。
如: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2)齊全,周詳,周到。
如:吾所以待侯生者矣 3)副詞,盡,皆。 如:險阻艱難,備嘗之矣。
倍 通“背”,反背,背叛,背棄。如: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悖 1)違背,抵觸。如:故新相反,前后相悖。
2)謬誤,荒謬。如: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被 1)遭受,蒙受。如: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 2)通“披”。
如:將軍身被堅執銳。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
本 1)樹的根。如:伐木不自其本 2)指農業,古代以農業為本。
如:今背本而趨末。 3)推究,考察。
如:抑本其成敗之跡 崩: 古代帝王、王后死。如:一旦山陵崩。
比 1)并列,并 如: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2)等到。 如:比去,以手闔門。
3)齊等,同等。 如: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
彼: 1)指示代詞,那,那些,那里。如:逝將去汝,適彼樂土。
2)人稱代詞,他,他們。如: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
俾: 使。如:俾入縣庠。
鄙 1)邊疆 如:蜀之鄙,有二僧 2)鄙陋,鄙俗,鄙瑣 如: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自謙之詞。
如:敢竭鄙誠,恭疏短引。 幣 泛指禮物。
如: 千金重幣也。 虛詞就是助詞、代詞之類的。
初中文言文常見虛詞的用法 (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冊為主) 之 (一)代詞 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
如: ①公與之乘,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并殺兩尉。
(《陳涉世家》)③ 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 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
如: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曹劌論戰》)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扁鵲見蔡桓公》)②于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公輸》) 3.音節助詞。用來調整音節,無義,一般不翻譯。
如: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公輸》)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滿井游記》) 5.結構助詞,是定語后置的標志。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岳陽樓記》) 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 (三)作動詞,可譯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者 (一) 結構助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于名詞性短語。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③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為學》)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二)語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后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尾,起判斷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隆中對》) 而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l.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
八、高中文言文的虛詞實詞和詞類活用用背嗎
文言文占據高考語文閱讀部分的半壁江山,與現代文閱讀平分秋色,隨著二期課改的全面推廣和不斷深入,對文言文的考察力度將會逐步加大.文言文的閱讀較之現代文有一定難度,也是同學們失分最多的部分,同學之間也容易拉開差距,因此,許多高中同學在文言文復習方面存在困惑.對此,建議大家要熟悉考點.《考試說明》對文言文的考察是這樣表述的:“能解釋常見的文言詞語,識別常見的文言句式,能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句子;能默寫一定數量的文言名篇、名句.”解釋常見文言詞語所謂常見的文言詞語,就是在我們課文中常出現的文言詞語,所謂“解釋常見的文言詞語”,主要是指實詞.現在上海存在H、S、新教材三種版本,但不管哪種版本,傳統經典的篇目總在必選之列,常見的文言實詞就存在于傳統經典的篇目中.所以我們同學一定要熟透課文,做到遷移,所謂高考試卷中的解釋文言實詞,無非是經典課文中的常見文言實詞搬個家.據統計,常見的文言實詞有以下120個:愛、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誠、除、辭、次、從、殆、當、道、得、度、非、復、負、蓋、故、固、顧、歸、國、過、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間、見、解、就、舉、絕、堪、克、類、憐、彌、莫、內、期、奇、遷、請、窮、去、勸、卻、如、若、善、少、涉、勝、識、使、是、適、書、孰、屬、數、率、說、私、素、湯、涕、徒、亡、王、望、惡、微、悉、相、謝、信、興、行、幸、修、徐、許、陽、要、宜、遺、貽、易、陰、右、再、造、知、致、質、治、諸、賊、族、卒、走、左、坐.另外還有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也屬于考察范圍.文言虛詞較之實詞比較復雜,靈活多樣,難以區分和把握.常見的文言虛詞有18個,即:之、其、而、則、以、乃、于、者、因、也、乎、焉、與、何、為、若、且、所.識別常見文言句式常見的文言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及固定句式等.尤其是倒裝句,包括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考察的機率比較高.同學們可以根據各種句式特點,以課文中的句子為依據進行歸類整理,這樣既熟透了課文(所謂拉網式復習),又識別和掌握了常見的文言句式.用漢語翻譯文言句這實際上是對考生綜合運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對實詞的考察,也有對虛詞的考察;既有對詞類活用(名詞活用為動詞、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對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時也考察考生運用現代漢語組織語言的能力.翻譯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數的設置,判斷幾個給分點,一般一個給分點是1分,然后判斷哪幾個重點實詞必須解釋出來,該句子含有哪幾個特殊語法現象,必須通過翻譯體現出來,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無數,亂翻一氣,是沒有多少勝數的.能默寫文言名篇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選其中四句,4分.課內課外兼顧.散文、詩詞兼顧.課內,要注意三種版本交叉背誦的篇目.就目前而言,三種版本交叉背誦的篇目為:《師說》、《飲酒》、《琵琶行》(第二段)、《夢游天姥吟留別》、《項脊軒志》(第一段)、《六國論》.課外,主要還是那些耳熟能詳的名言名句.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現多字、漏字、改字的現象,一定不能出現錯別字,要知道有一個字錯了,整個1分就沒有了,前功盡棄.文言名篇、名句的默寫,主要是考察我們同學扎實積累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