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司馬遷的文學思想。
浩浩蕩蕩的史書蘊藏著司馬遷自己的文學思想的精髓,這就像一個隱匿于身體的靈魂,可以說是整篇著作的定海神針了。
司馬遷的文學思想自成一派,他自身也是竭力將文學和其他學術相區別開來,除此,司馬遷還匯總了先輩的文學經驗,并且參照自身對于文學的體會,提出了奮起而后起的文學主張。
由于自身的遭遇和早年壯游經歷,司馬遷體察下層百姓的窮苦,再加上受到天人感應的影響,他的筆下多是以現實主義為主,但幸運的是他并不沉溺于現實里的悲劇,而是強調歷史人物不認命的特性與直面人生而抗爭命運的信念,寫出了一首首悲壯的謳歌。
那么他又是如何將歷史人物的空洞洞的軀殼填充入靈魂的,這還要從司馬遷書寫人物的典型性入手了。
再次是司馬遷對于人物描寫的細膩。
中華歷史上上下下五千年,人物史傳更不勝枚舉,司馬先生將擇取和描寫那些入傳人物和事件呢?掙脫權貴束縛的司馬遷將目光投入社會底層群眾,尋找那些百姓口中值得被記住的做出過貢獻的小人物,就這樣司馬遷耐心地憑借一己之力塑造了上百個形象各異的人物。
司馬遷首先想到為古代人物紀傳,在人物塑造上,司馬遷區別于生硬的描繪筆法而是采取了小說一樣的手法著寫文書,為讀者眼中空洞的軀殼注入靈魂,在敘事中,若是平鋪直敘整篇文章便是索然無味,故偏重于組織情節,曲折地、戲劇地展現人物特質。
可以說,司馬遷不滿足于史傳的死板,將文學性植入史傳中,賦予了《史記》靈活性。
然后是司馬遷對于戰爭的描寫。
《史記》注重細節地描繪,對于軍事文學也做出了積極的影響。
筆下大小戰役多如星辰,而列入史傳的戰事更是繁多。
他極注重在實錄基礎上對戰事進行具體化描繪,盡可能的向多方面思考,探索某方勝利的本質并謳歌正義一方。
在書中,司馬遷盡可能的為某位將領立傳并且圍繞其詳細地描繪某場戰役;在戰事場面描寫上,并非是一筆帶過而是涵蓋軍事路線、軍事方法,有聲有色的繪出一幅戰事圖。
在某種意義上,《史記》也是后世武將奔赴戰場殺敵前必讀的一本書,對于其中失敗的戰役,將領從中汲取經驗以防止自己覆車繼軌,促進了軍事的進步的說法也并非嘩眾取寵。
最后司馬遷的時機對后期的其他類型的文學作品也有一定的影響。
經過大量實事分析,可以發現我國紀傳體源自《史記》,并且與后世小說有盤根錯節的聯系,這一觀點在明代就有人提到只不過近幾年才被人深究。
由于深入底層搜集取材所以文章多為現實風格,駁斥暴虐統治和貪腐陰暗的行徑,褒揚正派一方。
《史記》書中詳確的內容為現代文學提供寶貴而豐富的事例,其中批判現實的風格影響了論千論萬的小說家。
我國的古典小說和現代小說較其他國家明顯不一,這是由獨特的環境和文學基礎形成的,其中《史記》對于后世小說的傳記體裁、情節方面等影響可以說十分深遠。
擴展資料:
影響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體裁
《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
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榜樣,仿效這種體裁修史相繼而起。
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二、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
中國古代,史學包含在經學范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
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里,附在《春秋》之后。
自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后,后世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西晉的荀勖適應新的要求,將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
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里才取得了獨立地位。
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于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三、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
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
往往某種極其復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 。
其中,《廉頗藺相如列傳》被列入小學生語文實驗教科書第18課《將相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