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慶齡的故事 我要簡短滴
1893年1月29日,宋慶齡誕生在上海一個牧師兼實業家的家庭。
她的父親作為孫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個啟蒙老師。少年時代,她即負笈異域,在美國接受了“歐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義的洗禮。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專制統治,使她對祖國的獨立、自由、民主和富強滿懷憧憬。父親源源寄來的書信與剪報資料,在她的心中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架起了橋梁。
然而,共和國在搖籃中被扼殺,革命的大潮已經消退,宋慶齡學成歸國改革和建設祖國的抱負無由施展。她徑直到流亡的革命黨人集中的東京,不久即擔任了孫中山的助手,開始了她長達70年的革命生涯。
2.宋慶齡的小故事
“宋慶齡守信用的故事”一次,媽媽給小慶齡講了“自食其言”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魯哀公的身邊有一個重臣叫孟武伯,他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說話不算數。因此,魯哀公對他很不滿。
一天,哀公舉行宴會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寵臣鄭重也參加這次宴會。孟武伯向來不喜歡鄭重,在宴會上借機出鄭重的洋相,便問道:“鄭先生怎麼長得越來越胖了?”哀公聽到后,便插嘴道:“一個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諾言,當然會長肥呀!”在座的大臣一聽就知道哀公并不是批評鄭重,是在暗中指責孟武伯說話不算數。
媽媽的故事是教育她說話要算數,要謹守諾言。對此小慶齡銘記心間。
一個星期天,宋耀如準備帶著全家去朋友家作客,孩子們大都穿好了禮服就要出發了,只有宋慶齡仍在鋼琴前彈奏著那動聽的旋律。母親喊道:“孩子們快走吧,伯伯正等著我們呢!”聽到媽媽的喊聲,宋慶齡立即合上琴蓋,跑出房間,拉著媽媽的手就走,剛邁出大門,突然又停住了腳步。
“怎麼呀?”一旁的宋耀如看到慶齡停住了腳步,不解地問道。“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慶齡有些著急地說。
“為什麼不能去,孩子?”倪桂芝望著女兒說。“媽媽,爸爸,我昨天答應小珍,今天她來我家,我教她疊花。”
慶齡說。“我原以為有什麼非常重要的事情呢?這好辦,以后再教她吧!”父親說完,便拉著慶齡的手就走。
“不行!不行!小珍來了會撲空的,那多不好呀!”慶齡邊說邊把手從父親的大手里抽回來。“那也不要緊呀!回來后你就到小珍家去解釋一下,并表示歉意。
明天再教她疊花不也可以嗎?”媽媽說。“不!媽媽,您不是常說要信守諾言,我答應了別人的事,怎麼可以隨意改變呢?”宋慶齡不停地搖著頭說。
“我明白了,我們的羅莎蒙黛是一個守信用的孩子,不能自食其言是嗎?”媽媽望著慶齡笑了笑,接著說:“好吧,那就讓我們的羅莎蒙黛留下吧!”宋耀如夫婦放心不下家中的小慶齡,在客人家吃過中午飯,就提前匆匆地回到家中。一進門,宋耀如高聲喊道:“親愛的羅莎蒙黛,你的朋友小珍呢?”宋慶齡回答說:“小珍沒有來,可能是她臨時有什麼急事吧!”“沒有來,那我的小羅莎蒙黛一個人在家該多寂寞呀!”倪桂芝心疼地對女兒說。
“不,小珍沒有來,家中雖然只有我一個人,但是我仍然很快活,因為我信守了諾言。”宋慶齡辯解道。
聽了小慶齡的話,宋耀如夫婦滿意地點了點頭宋慶齡在解放前有國民黨強給她的中央委員的頭銜,但她從未拿過他們的薪金,只靠孫中山先生逝世后的撫恤金的利息過生活。解放后,她是享受國家一級工資標準,但她還是照樣生活儉樸。
早餐二片面包或一個大餅、一杯咖啡(后改喝茶),中晚餐二、三碟小菜、一碗湯。因為患蕁麻疹,平時只吃魚和少量的肉食,基本上以蔬菜為主。
平時家里一個盒子、一根繩子、一個本子,都要李媽放好,她說:“以后會有用的,不可丟棄。”同時,她對中國福利會的工作人員也要求節約,以減少國家的負擔。
1961年2月18日收到宋慶齡的來信說:“看了去年的決算報告,知超額完成了去年經費預算壓縮標準的百分之四,這是令人高興的。希望同志們繼續保持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在支出方面,可少用或不用的,就少用或不用,以便為國家多積累一些資金。”
我知道這是宋慶齡一貫的精神,在中福會領導機關,盡量節省,我們把好的東西給下面單位。如電風扇,陳舊的由我們領導機關用,新的好的給幼兒園、托兒所孩子使用。
三年經濟困難期間,想盡辦法讓孩于們吃上牛奶和魚肝油,宋主席經常教導我們:“要為孩子們成長創造最好的條件”。
3.宋慶齡的主要事跡
宋慶齡 1893年1月27日,宋慶齡誕生在上海一個牧師兼實業家的家庭。
她的父親作為孫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個啟蒙老師。少年時代,她即負笈異域,在美國接受了“歐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義的洗禮。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專制統治,使她對祖國的獨立、自由、民主和富強滿懷憧憬。父親源源寄來的書信與剪報資料,在她的心中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架起了橋梁。
然而,共和國在搖籃中被扼殺,革命的大潮已經消退,宋慶齡學成歸國改革和建設祖國的抱負無由施展。她徑直到流亡的革命黨人集中的東京,不久即擔任了孫中山的助手,開始了她長達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25日,宋慶齡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決定與流亡中的孫中山結婚,以堅定的步伐毫不猶豫地跟隨孫中山踏上捍衛共和制度的艱苦斗爭歷程。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
他把“和平、奮斗、救中國”的囑托交給了宋慶齡和他的同志。 1927年8月,宋慶齡出訪蘇聯,以后旅居歐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幾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大國,研讀了馬克思的著作,與流亡歐洲的許多中國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國革命的核心問題--土地和農民問題,思想上有了質的飛躍。
當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不斷擴大,民族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的時候,宋慶齡迅速作出科學的判斷和正確的決策,認為“國難當頭、應該盡棄前嫌。必須舉國上下團結一致,抵抗日本,爭取最后勝利。”
她關于全國團結抗戰的思想,與克服了“左”傾教條主義的中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戰略方針是相一致的。她并且為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搭橋鋪路,起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宋慶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宋慶齡長期承擔了大量的國務活動。
與此同時,她把許多精力投入婦女與兒童的文化、教育、衛生與福利事業中。之后她一直擔任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和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主席職務。
1950年,她被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1952年,被選為亞洲及太平洋聯絡委員會主席。
1954年9月宋慶齡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59年4月7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宋慶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1965年1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她再次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她再次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78年2月第五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連任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80年8月3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擔任大會執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慶齡患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惡化。15日中共中央**宣布接收宋慶齡為中國**正式黨員。
1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榮譽稱號。1981年5月29日20時18分病逝于北京。
4.宋慶齡的小故事(少一點
宋慶齡機智小故事 1922年6月,陳炯明在廣州叛變,要逮捕孫中山。
一天晚上,他派出部隊包圍了總統府。 凌晨兩點鐘,孫中山接到秘密報告,叛變的部隊要攻打孫中山住的越秀樓了。
孫中山要宋慶齡跟他一起撤離,宋慶齡想:如果和孫中山同時撤離,目標太大,很容易被敵軍發現,于是她堅持自己留下,使敵軍誤以為孫中山還在,不會過早沖進府來.這樣就能掩護孫中山秘密撒離。孫中山堅持要宋慶齡一起走,宋慶齡卻堅定地說:“中國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先生。
為了中國,你先走。” 孫中山只得忍痛和宋慶齡道別。
他身穿長衫,頭戴禮帽,肩背藥箱,化裝成去急診的醫生,由護衛帶著出了總統府,避過叛軍,平安地登上了永豐兵艦。按照和宋慶齡事先約好的信號,鳴炮三聲,表示平安到達。
炮聲傳到了越秀樓,宋慶齡放心地對身邊的人說:“先生平安了。”大家這才松了一口氣。
凌晨兩點半,叛軍果然開始向越秀樓進攻,槍炮聲不斷。越秀樓上的五十余名衛士奮勇抗擊四千余名叛軍。
一直堅持到早上八點鐘,宋慶齡認為自己再留在這里已經沒有意義了,才決定沖出包圍圈。這時,叛軍殺進了總統府,府內士兵向外沖,一片混亂。
宋慶齡化裝成士兵由衛士護衛沖出大門。遇到叛軍阻攔,宋慶齡急中生智,打開手里的包袱,把錢物撒在地上,叛軍立刻哄搶起來,宋慶齡和衛士乘機逃了出來。
他們剛走不多遠,忽然發現前面街道拐彎處過來幾個敵兵,宋慶齡和衛士們立刻躺在街上的死尸中間,騙過了敵兵。等敵兵走遠后,他們連忙爬起來,藏到一戶人家去,才躲過了這次危險。
最后,宋慶齡和衛士們也終于安全到達了永豐艦,和孫中山會合了。在場的人無不佩服宋慶齡的機智勇敢。
5.宋慶齡的故事
宋慶齡在解放前有國民黨強給她的中央委員的頭銜,但她從未拿過他們的薪金,只靠孫中山先生逝世后的撫恤金的利息過生活。
解放后,她是享受國家一級工資標準,但她還是照樣生活儉樸。早餐二片面包或一個大餅、一杯咖啡(后改喝茶),中晚餐二、三碟小菜、一碗湯。
因為患蕁麻疹,平時只吃魚和少量的肉食,基本上以蔬菜為主。平時家里一個盒子、一根繩子、一個本子,都要李媽放好,她說:“以后會有用的,不可丟棄。”
她家中原有一個保姆——李媽,即李燕娥,她主要工作是伺候宋慶齡,梳頭、洗衣服、房間的清潔工作。不幸,李媽患上皮膚過敏癥,一碰肥皂水,手上發紅發癢。
這樣宋不得不再請一個保姆,叫鐘興寶,鐘原在幼兒園工作,是沈粹縝(鄒韜奮的夫人,她們是同鄉)介紹的。宋主席對我(李云——宋慶齡領導的中國福利會秘書長)說:“原來李媽工錢25元(當時很高的),現在鐘興寶的工錢要45元一月,當然李媽也要和她一樣,每月兩人工資支出將近100元。”
我說:“這兩人的工資可以由公家負責。”她說:“不行,我不愿增加國家的負擔。”
一次為了迎接中國福利會20周年紀念,我們要求她照幾張相片。宋同意,但希望請上影廠的黃紹芬給她拍攝。
經過上海電影制片廠同意,黃紹芬帶來助手林某,還有一套攝影棚的燈光設施。等到攝影結束,我送走了黃紹芬等人以后,宋對我說:“下個月的電費不得了。”
宋這樣自奉儉樸,叫人感動不已。同時,她對中國福利會的工作人員也要求節約,以減少國家的負擔。
1961年2月18日收到宋慶齡的來信說:“看了去年的決算報告,知超額完成了去年經費預算壓縮標準的百分之四,這是令人高興的。希望同志們繼續保持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在支出方面,可少用或不用的,就少用或不用,以便為國家多積累一些資金。”
我知道這是宋慶齡一貫的精神,在中福會領導機關,盡量節省,我們把好的東西給下面單位。如電風扇,陳舊的由我們領導機關用,新的好的給幼兒園、托兒所孩子使用。
三年經濟困難期間,想盡辦法讓孩于們吃上牛奶和魚肝油,宋主席經常教導我們:“要為孩子們成長創造最好的條件”。
6.有關宋慶齡的故事
宋慶齡生平 1893年1月27日,宋慶齡誕生在上海一個牧師兼實業家的家庭。
她的父親作為孫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個啟蒙老師。少年時代,她即負笈異域,在美國接受了“歐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義的洗禮。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專制統治,使她對祖國的獨立、自由、民主和富強滿懷憧憬。父親源源寄來的書信與剪報資料,在她的心中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架起了橋梁。
然而,共和國在搖籃中被扼殺,革命的大潮已經消退,宋慶齡學成歸國改革和建設祖國的抱負無由施展。她徑直到流亡的革命黨人集中的東京,不久即擔任了孫中山的助手,開始了她長達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25日,宋慶齡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決定與流亡中的孫中山結婚,以堅定的步伐毫不猶豫地跟隨孫中山踏上捍衛共和制度的艱苦斗爭歷程。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
他把“和平、奮斗、救中國”的囑托交給了宋慶齡和他的同志。 1927年8月,宋慶齡出訪蘇聯,以后旅居歐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幾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大國,研讀了馬克思的著作,與流亡歐洲的許多中國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國革命的核心問題--土地和農民問題,思想上有了質的飛躍。
當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不斷擴大,民族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的時候,宋慶齡迅速作出科學的判斷和正確的決策,認為“國難當頭、應該盡棄前嫌。必須舉國上下團結一致,抵抗日本,爭取最后勝利。”
她關于全國團結抗戰的思想,與克服了“左”傾教條主義的中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戰略方針是相一致的。她并且為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搭橋鋪路,起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宋慶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宋慶齡長期承擔了大量的國務活動。
與此同時,她把許多精力投入婦女與兒童的文化、教育、衛生與福利事業中。之后她一直擔任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和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主席職務。
1950年,她被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1952年,被選為亞洲及太平洋聯絡委員會主席。
1954年9月宋慶齡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59年4月7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宋慶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1965年1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她再次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她再次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78年2月第五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連任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80年8月3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擔任大會執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慶齡患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惡化。15日中共中央**宣布接收宋慶齡為中國**正式黨員。
1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榮譽稱號。1981年5月29日20時18分病逝于北京。
宋慶齡機智小故事 1922年6月,陳炯明在廣州叛變,要逮捕孫中山。一天晚上,他派出部隊包圍了總統府。
凌晨兩點鐘,孫中山接到秘密報告,叛變的部隊要攻打孫中山住的越秀樓了。孫中山要宋慶齡跟他一起撤離,宋慶齡想:如果和孫中山同時撤離,目標太大,很容易被敵軍發現,于是她堅持自己留下,使敵軍誤以為孫中山還在,不會過早沖進府來.這樣就能掩護孫中山秘密撒離。
孫中山堅持要宋慶齡一起走,宋慶齡卻堅定地說:“中國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先生。為了中國,你先走。”
孫中山只得忍痛和宋慶齡道別。他身穿長衫,頭戴禮帽,肩背藥箱,化裝成去急診的醫生,由護衛帶著出了總統府,避過叛軍,平安地登上了永豐兵艦。
按照和宋慶齡事先約好的信號,鳴炮三聲,表示平安到達。炮聲傳到了越秀樓,宋慶齡放心地對身邊的人說:“先生平安了。”
大家這才松了一口氣。 凌晨兩點半,叛軍果然開始向越秀樓進攻,槍炮聲不斷。
越秀樓上的五十余名衛士奮勇抗擊四千余名叛軍。一直堅持到早上八點鐘,宋慶齡認為自己再留在這里已經沒有意義了,才決定沖出包圍圈。
這時,叛軍殺進了總統府,府內士兵向外沖,一片混亂。宋慶齡化裝成士兵由衛士護衛沖出大門。
遇到叛軍阻攔,宋慶齡急中生智,打開手里的包袱,把錢物撒在地上,叛軍立刻哄搶起來,宋慶齡和衛士乘機逃了出來。他們剛走不多遠,忽然發現前面街道拐彎處過來幾個敵兵,宋慶齡和衛士們立刻躺在街上的死尸中間,騙過了敵兵。
等敵兵走遠后,他們連忙爬起來,藏到一戶人家去,才躲過了這次危險。 最后,宋慶齡和衛士們也終于安全到達了永豐艦,和孫中山會合了。
在場的人無不佩服宋慶齡的機智勇敢。 “宋慶齡守信用的故事”一次,媽媽給小慶齡講了“自食其言”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魯哀公的身邊有一個重臣叫孟武伯,他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說話不算數。因此,魯哀公對他很不滿。
一天,哀公舉行宴會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寵臣鄭重也參加。
7.宋慶齡生平的小故事
1922年6月16日凌晨,陳炯明因反對孫中山北伐而叛變革命。
在叛軍企圖炮轟大元帥府及住所的危急關頭,孫中山請宋慶齡先行撤離,而她卻對孫中山說:“中國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你。”堅持讓孫中山先安全撤離。
后來,幾經危難才死里逃生,次日于永豐艦(中山艦)會合。 宋慶齡,偉大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戰士,舉世聞名的二十世紀的偉大女性。
她青年時代追隨孫中山,獻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堅強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奮斗,始終堅定地和中國人民、中國**站在一起,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婦女兒童的衛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業,為祖國統一以及保衛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的進步事業而殫精竭力,鞠躬盡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受到中國人民、海外華人華僑的景仰和愛戴,也贏得國際友人的贊譽和熱愛,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8.宋慶齡的故事40十多個字
新中國誕生后,有一天,一個幼兒園接到上級通知,說宋慶齡副主席要來看望孩子們。
大家高高興興做好了一切準備。誰知到了那一天,天氣驟變,飛沙走石。
大家紛紛議論:“宋副主席可能不會來了”,“也許,風停了再來……”正在這時,只聽大門外汽車喇叭聲鳴,宋奶奶冒著漫天的沙塵來了。幼兒園老師很感動,一位老師歉疚地說:“天氣不好,您就改個日子再來嘛!”宋副主席搖了搖頭,認真地說:“不,我不能失信,我應該遵守諾言。”
生平經歷: 宋慶宋慶齡齡祖籍廣東省文昌縣(現屬海南省文昌市),1893年1月27日(清光緒十九年)出生。關于出生地點有兩種說法,一種觀點認為出生于上海公共租界內虹口東部的朱家木橋(今東余杭路530號),另一種觀點認為出生在川沙廳城。
父親是監理會傳教士及富商宋嘉澍,母親倪桂珍。宋慶齡的洋名是Rosamond。
宋慶齡在上海中西女塾(今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高中畢業后,1907年14歲時赴美國留學,于歷史悠久的,位于佐治亞州梅肯的衛斯理安女子學院獲得文學系學士學位。1913年回國。
1936年底爆發了西安事變,宋慶齡主張國共兩黨合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但是國共再次合作后,她也沒有重新加入國民黨。
抗日戰爭期間,宋氏三姐妹再度聯合,在重慶期間,宋美齡與宋慶齡之間有一條特殊電話專線“2080”。宋氏三姐妹曾多次共同出現在公眾面前,以“團結合作”的面貌示人。
1941年1月發生皖南事變,宋慶齡就此事件通電譴責國民黨政府。
9.對宋慶齡的成就和事跡的感受
1931年6月,宋慶齡奶奶從歐洲旅行后回到災難深重的祖國時,她看到**置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于不顧,卻對革命者和愛國人士進行殘酷的鎮-壓和屠殺,氣憤急了,立即開展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和國民黨黑暗統治的斗爭。
當在上海養病的紅軍將領陳賡等5位愛國志士被國民黨非法逮捕時,宋慶齡奶奶聯合學術文化界的知名人士魯迅、蔡元培、楊杏佛等人,組織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進行解救。在解救的過程中,她不顧個人安危,大義凜然地同**周旋,甚至義正嚴詞地與**面對面地抗爭,最后**被她責問得啞口無言,宋慶齡奶奶終于如愿以償地把陳賡等愛國志士解救出來。
宋慶齡奶奶一生中,為了民-主革命事業,無私無畏,百折不撓,勇敢地同敵對勢力作斗爭,把全部的愛獻給了祖國,獻給了世界和平事業,愛國愛人民的宋奶奶是值得我們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