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事例
三國時,呂布當初同劉備很要好,后來發生了矛盾。呂布就讓名士袁渙寫信去罵劉備,袁渙不屑于干這種差事。呂布幾次要求他都沒有用,惱火起來用刀架在袁渙的脖子上說,再不寫就殺了他。袁渙坦然而笑道:
“我只聽說以德羞人的,沒有聽說以辱罵折磨人的。如果說劉備是君子,就不會由于將軍的辱罵而感到羞恥;如果他是小人,就一定會用同樣的辦法來回報你,那么辱罵就會落到你頭上。而且,我說不準哪一天也會為劉備效力,也會像今天給將軍效力一樣。假若我一離開將軍,就來辱罵你,行不行呢 ? ”
呂布聽了這一通話后,想想就罷休了。
擴展資料: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詳解:
1、解釋: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也就是,你要求別人做什么時,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這樣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別人這樣了,那么你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
2、出處:《論語·顏淵》,作者: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朝代:春秋戰國。
3、引申意義: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系,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于人。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故事
【出處】:《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春秋晉國有一名叫李離的獄官,他在審理一件案子時,由于聽從了下屬的一面之辭,致使一個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離準備以死贖罪,晉文公說:官有貴賤,罰有輕重,況且這件案子主要錯在下面的辦事人員,又不是你的罪過。李離說:“我平常沒有跟下面的人說我們一起來當這個官,拿的俸祿也沒有與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現在犯了錯誤,如果將責任推到下面的辦事人員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來”。他拒絕聽從晉文公的勸說,伏劍而死。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發生在非洲某個國家內。那個國家白人政府實施“種族隔離”政策,不允許黑皮膚人進入白人專用的公共場所。白人也不喜歡與黑人來往,認為他們是低賤的種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有個長發的洋妞在沙灘上日光浴,由于過度疲勞,她睡著了。當她醒來時,太陽已經下山了。
此時.她覺得肚子餓,便走進沙灘附近的一家餐館。
她推門而入,選了張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約15分鐘。沒有侍者前來招待她。她看著那些招待員都忙著侍候比她來的還遲的顧客,對她則不屑一顧。她頓時怒氣滿腔。想走向前去責問那些招待員。
當她站起身來,正想向前時,眼前有一面大鏡子。她看著鏡中的自己,眼淚不由奪眶而出。
原來,她已被太陽曬黑了。
此時,她才真正體會到黑人被白人歧視的滋味!
羅斯福當海軍助理部長時,有一天一位好友來訪。談話間朋友問及海軍在加勒比海某島建立基地的事。
“我只要你告訴我,”他的朋友說,“我所聽到的有關基地的傳聞是否確有其事。”
這位朋友要打聽的事在當時是不便公開的,但既是好朋友相求,那如何拒絕是好呢?
只見羅斯福望了望四周,然后壓低嗓子向朋友問道:“你能對不便外傳的事情保密嗎?”
“能。”好友急切地回答。
“那么,”羅斯福微笑著說:“我也能。”
3.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的名人故事
故事:
春秋晉國有一名叫李離的獄官,他在審理一件案子時,由于聽從了下屬的一面之辭,致使一個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離準備以死贖罪,晉文公說:官有貴賤,罰有輕重,況且這件案子主要錯在下面的辦事人員,又不是你的罪過。
李離說:“我平常沒有跟下面的人說我們一起來當這個官,拿的俸祿也沒有與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現在犯了錯誤,如果將責任推到下面的辦事人員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來”。他拒絕聽從晉文公的勸說,伏劍而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衛靈公篇第二十四章》。意思為自己不喜歡,也不要給對方增添煩惱。
擴展資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哲學思想:
對于一個命題,我們要做全面的分析而不是僅僅從片面出發得出偏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能邏輯的地推出“己所欲,施于人。”從邏輯學可以看出,原命題成立,這個命題的逆否命題同時成立,但是“己所欲,施于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個命題的否命題,否命題并不必然成立。己所不欲,只是不能強加給別人,但是如果對方愿意,則不屬于“施”的范圍。
己所欲,別人未必所欲,所以也不能強加給別人。總的說來,無論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強加給別人,給別人的東西,只有一個標準,即以別人意愿為標準。要看別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據我們的標準來強加給別人。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實際例子
1、開學第一天,班里發了新課本,每人一本輪流發下去。輪到李寧時課本有點破損,于是李寧避開這本,往下面取了一本完好的課本。大家都不喜歡這本破損的本子,那別人也不喜歡的。我們不要施加給別人。
2、羅斯福當海軍助理部長時,有一天一位好友來訪。談話間朋友問及海軍在加勒比海某島建立基地的事。
“我只要你告訴我,”他的朋友說,“我所聽到的有關基地的傳聞是否確有其事。”
這位朋友要打聽的事在當時是不便公開的,但既是好朋友相求,那如何拒絕是好呢?
只見羅斯福望了望四周,然后壓低嗓子向朋友問道:“你能對不便外傳的事情保密嗎?”
“能。”好友急切地回答。
“那么,”羅斯福微笑著說:“我也能。”
3、春秋晉國有一名叫李離的獄官,他在審理一件案子時,由于聽從了下屬的一面之辭,致使一個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離準備以死贖罪,晉文公說:官有貴賤,罰有輕重,況且這件案子主要錯在下面的辦事人員,又不是你的罪過。
李離說:“我平常沒有跟下面的人說我們一起來當這個官,拿的俸祿也沒有與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現在犯了錯誤,如果將責任推到下面的辦事人員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來”。他拒絕聽從晉文公的勸說,伏劍而死。
4、戰國時期,梁國與楚國毗鄰,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在各自的地界內種了西瓜。梁國的亭卒非常勤懇,他們給西瓜除草、澆水,瓜秧長勢很好;而楚國的亭卒非常懶惰,無人愿意管理瓜田,結果瓜秧又細 又弱。楚人出于嫉妒,趁夜越過邊界把梁國的瓜秧全都扯斷了。
清晨起來,梁國人發現自己的瓜秧給人扯斷后,氣憤難平。于是,報告縣令宋就,并準備把楚國的瓜秧也扯斷。
宋就說:“楚人這樣做確實很卑鄙。可是,我們明明不愿意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為什么要反過來扯 斷人家的瓜秧呢?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這樣做,那就是心胸太狹隘了,古人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從今天起,你們每天晚上都要悄悄地給他們的瓜地澆水、除草,讓他們的瓜秧長得更好。”
亭卒們覺得宋就的話說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按照他的話去做了。幾天過去了,楚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比一天好,很高興。但仔細觀察,發現每天瓜地都有人給澆過水,而且是梁國人悄悄地為他們澆的。楚 國邊縣的縣令聽到亭卒的報告以后,既感到慚愧而又敬佩梁國人。
于是,就把這件事情報給了楚王。楚王聽了,深為梁國和睦邊鄰的誠心所感動,特地備了一份重禮送給梁國,以示自責并深表酬謝。結果,原來敵對的兩國成為了友好的鄰邦。
5、東晉大臣庾亮,他騎的馬里有一匹很兇,有人讓他賣掉。庾亮說:“我賣它就會有人買它,那樣也會傷害它的新主人,難道因為這匹馬對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禍他人嗎?”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簡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