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雁塔的資料
大雁塔建于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是玄奘為藏經典而修建,塔身七層,通高64.5米。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地。
【名稱】:大雁塔
【英文名稱】:Dayan Pagoda 【類別】:古建筑
【年代】:唐代
【原屬】: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佛教經籍的佛塔
【現狀】:現坐落于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的大慈恩寺內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國陜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內。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內,大雁塔原稱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國唐朝佛教建筑藝術杰作。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層磚塔。在武則天長安年間重建。后來又經過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朝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塔通高64.5米,塔身為七層,塔體呈方形錐體,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個建筑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格調莊嚴古樸,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塔。在塔內可俯視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跡,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繪制的便是這座著名古塔。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取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 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層磚塔,后在武則天長安年間改建為七層。
大雁塔通高64.5米,塔體為方形錐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樹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贊道:"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 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
編輯本段
大雁塔名稱由來
大雁塔,真的與雁有關嗎?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他在印度所聞僧人埋雁造塔的傳說,解釋了最可信的雁塔由來之論說。《大唐西域記》卷九載:在摩伽陀國的因陀羅勢羅婁河山中,有雁塔,相傳雁投身欲開悟小乘教徒,也許這一記事就是雁塔名稱的出處。
相傳很久以前,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的一個寺院內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凈食(即雁、鹿、犢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只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于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唐朝高僧玄奘于公元629年至645年間,在印度游學時,瞻仰了這座雁塔。回國后,在慈恩寺譯經期間,為存放從印度帶回的經書佛像,于公元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磚塔,這座塔就叫雁塔。名稱延續至今未變。
2.大雁塔簡介50字
大雁塔位于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陜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后加蓋至九層,再后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后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擴展資料:
一、四次改建
第一次:
大雁塔最初的建筑圖樣是模仿印度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禮佛高塔——佛陀伽耶(大覺塔),共有5層,高60米。后來,唐高宗李治覺得這座印度式樣的建筑與長安城的總體建筑風格比起來有些不協調,于是進行了改建,大雁塔被加高至9層。
第二次:
長安年間(701年—704年),朝廷又對大雁塔進行了第三次修建,武則天打破了唐朝佛塔業已形成的陽性奇數層高的慣例,將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數10層。(另一說,武則天和王公貴族捐資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為七層青磚塔。)
第三次:
五代后唐長興二年(931年),后唐王朝對大雁塔進行了第四次改建,大雁塔再次被恢復到7層。后來西安地區發生了幾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頂震落,塔身震裂。
第四次:
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大雁塔第五次修葺,這是一次重大的維修加固工程。在維持了唐代塔體基本造型的基礎上,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塔高64.5米,塔基底邊長25米,占地2061平方米,這便是如今看到的大雁塔。
二、價值意義
大雁塔的修建,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隨著佛教傳播而傳入中國的結果。大雁塔是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標志之一。
大雁塔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由玄奘法師親自主持修建。而后經歷代改建、修繕,逐漸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逐漸演變成具有中原建筑特點的磚仿木結構,成為可登臨的樓閣式塔。
這一過程生動地體現了佛教建筑藝術傳入中國并逐漸的中國化。其所存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進一步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大雁塔內收藏的貝葉經也是彌足珍貴的佛教文物。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大雁塔
3.大雁塔的資料急需
大雁塔(Big Wild Goose Pagoda) 大雁塔坐落于中國陜西省西安市南部的慈恩寺內。
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為紀念亡母文德皇后以報答養育之恩而修建,故名"慈恩寺"。當時,共有十三處院落,房屋達一千九百八十七間,并請赴印度取經回國的高僧玄奘主持寺務,著名的畫家閻立本、吳道子都在此繪制過壁畫,可見規模之宏大。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寺內西院建塔,名慈恩寺塔,用以存放從印度帶回來的經籍。現在的塔名是據《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記載:摩揭陀國有一僧寺,一日有一只大雁離群落羽,摔死在地上。
僧眾認為這只大雁是菩薩的化身,決定為大雁建造一座塔,因而又名雁塔,也稱大雁塔。 大雁塔初建時為磚表土心五層方塔,后改造為七層方形樓閣式,唐大歷年間再改為十層,到明代,又以磚面加砌唐塔之外。
現塔身通高64米,每層為仿木結構,底層門楣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塔底層南門內的磚龕里,嵌有兩通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均為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
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余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標志性建筑,也是聞名中外的勝跡。
**于1961年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故又名慈恩寺塔。
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唐三藏——玄奘,曾在這里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
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后來又經過多次修整。
現在的塔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為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的杰作。
大雁塔底紶攻官紀擢慌規葦海倆層南門兩側,鑲嵌著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記》。
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
4.大雁塔簡介50字
大雁塔位于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陜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后加蓋至九層,再后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后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擴展資料:一、四次改建第一次:大雁塔最初的建筑圖樣是模仿印度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禮佛高塔——佛陀伽耶(大覺塔),共有5層,高60米。
后來,唐高宗李治覺得這座印度式樣的建筑與長安城的總體建筑風格比起來有些不協調,于是進行了改建,大雁塔被加高至9層。第二次:長安年間(701年—704年),朝廷又對大雁塔進行了第三次修建,武則天打破了唐朝佛塔業已形成的陽性奇數層高的慣例,將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數10層。
(另一說,武則天和王公貴族捐資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為七層青磚塔。) 第三次:五代后唐長興二年(931年),后唐王朝對大雁塔進行了第四次改建,大雁塔再次被恢復到7層。
后來西安地區發生了幾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頂震落,塔身震裂。第四次: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大雁塔第五次修葺,這是一次重大的維修加固工程。
在維持了唐代塔體基本造型的基礎上,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塔高64.5米,塔基底邊長25米,占地2061平方米,這便是如今看到的大雁塔。
二、價值意義大雁塔的修建,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隨著佛教傳播而傳入中國的結果。大雁塔是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標志之一。
大雁塔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由玄奘法師親自主持修建。而后經歷代改建、修繕,逐漸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逐漸演變成具有中原建筑特點的磚仿木結構,成為可登臨的樓閣式塔。
這一過程生動地體現了佛教建筑藝術傳入中國并逐漸的中國化。其所存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進一步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
大雁塔內收藏的貝葉經也是彌足珍貴的佛教文物。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大雁塔。
5.西安大雁塔簡介
大雁塔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景點。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為藏經典而修建,塔身七層,通高64.5米。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國陜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內。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內,大雁塔原稱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國唐朝佛教建筑藝術杰作。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層磚塔。在武則天長安年間重建。后來又經過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朝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塔通高64.5米,塔身為七層,塔體呈方形錐體,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個建筑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格調莊嚴古樸,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塔。在塔內可俯視西安古城。
6.大雁塔的詳細資料
大雁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
相傳是玄奘大法師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
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
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
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
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
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西院浮屠(塔的意思)。 大雁塔初建時五層,表面磚砌,土心,后來塌毀,重建時為十層,公元704年唐武則天改建成為樓閣式的青磚塔,打破了唐朝佛塔均為單數層的慣例增高至10層,公元931年,五代時候唐王朝對大雁塔進行改建,大雁塔被降至七層,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兩個部分組成。
公元1604年,明萬歷23年在維持了唐代塔體的基本造型上,在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塔基邊長48米,高4.2米,其上是塔身,邊長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
塔身各層壁面都用磚砌扁柱和闌額,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并在每層四面的正中開辟磚券的大門。塔內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層均有樓板,設置扶梯,可盤旋而上至塔頂。
明代在塔外包砌一層厚磚,磨磚對縫,堅固異常。 大雁塔初建時為磚表土心五層方塔,后改造為七層方形樓閣式,唐大歷年間再改為十層,到明代,又以磚面加砌唐塔之外。
現塔身通高64米,每層為仿木結構,底層門楣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塔底層南門內的磚龕里,嵌有兩通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都是由唐代著名的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字體清秀瀟灑,是唐代的兩通名碑。
西面石門楣上有唐刻建筑圖案和佛像等線刻畫,畫面布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傳說出自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和尉遲乙僧之手,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資料。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標志性建筑,也是聞名中外的勝跡。**于1961年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南郊雁塔路南端的慈恩寺內,矗立著古樸雄偉的大雁塔。它是西安現存最著名的古塔,被視為古城的象征。
西安市徽中央所繪制的便是這座氣勢恢宏的唐代著名古塔。大雁塔,全稱“慈恩寺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樓閣式磚塔采用磨磚對縫,磚墻上顯示出棱柱,可以明顯分出墻壁開間,是中國特有的傳統建筑藝術風格。
據史書記載,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為其母文德皇后祈求陰福所造,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附近環繞曲江池、杏圓和樂游原,風景秀麗迷人。大雁塔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師自印度歸來,帶回大量梵文經典和佛像舍利,為了供奉和儲藏這些寶物,而親自設計并指導施工的。
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曾排除九九八十一難前往西天取經。唐高宗和唐太宗曾親自撰寫《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述三藏圣教序記碑》。
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米,塔身呈方形角錐體,坐落在底面積42.5*48.5米,高4.2米的方形磚臺上,青磚砌成的塔身磨磚對縫,結構嚴整,外部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螺旋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
整個建筑氣魄宏大,格調莊嚴古樸,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是唐代建筑藝術的杰作。唐代許多著名詩人登臨大雁塔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 “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章八元的“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空中”等。
尤其是岑參的《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鹼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自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呼聞驚風;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青槐夾馳道,宮觀何玲瓏;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蒙蒙。凈理了可悟,騰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于哲理的感嘆,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早在唐中宗神龍年間,雁塔題名就已形成風俗。
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園游宴,然后登臨大雁塔,并題名塔壁留念。當年27歲的白居易成為進士,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劉滄更豪邁的題下“及第新春選勝游,杏園初宴曲江頭;紫豪粉壁題仙籍,柳色簫聲拂玉樓”,把雁塔題名與登仙并提了,可見他們洋溢著春風得意的喜悅心情,把雁塔題名視作莫大的榮譽了。
7.大雁塔的簡介
大雁塔的簡介:大雁塔位于山西省西安市是市南的大慈恩寺里面,又叫做慈恩寺塔,在唐朝永徽三年,也就是公元652年,唐朝圣僧玄奘為了保護自己從絲綢之路到達天竺取回長安的經卷和佛像,命人修建了大雁塔。
大雁塔在最初修建完成的時候只有五層,到后來經過歷朝歷代的逐漸修建,慢慢的塔身變成了七層之高,大雁塔整體高度為64.517米,底層的邊長為25.5米。大雁塔是現今發現的古代塔建筑中存在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建筑的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建筑形式傳入中原地區,并且融入了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
擴展資料:大雁塔之名是因為唐玄奘得來的。他在西行的路上,進入了沙漠腹地的時候,饑渴難耐,還一不小心打翻自己的水壺,危急關頭,一群大雁帶著唐玄奘來到一片綠洲,他才活了下來。
回國后,為了感謝這群大雁,也為了給經書的存放尋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唐玄奘請求李世民建下了大雁塔。而那時的大雁塔,因為建筑在大慈恩寺,所以也叫慈恩塔,唐朝有一個習俗,那就是進士及第后要在大雁塔下題名留詩。
著名的大詩人孟郊屢試屢敗,終于中舉后寫下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狂詩。這詩著把書生中舉之后的豪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幾年后,另一位詩人也考中了進士,在大雁塔下題名時,他本來是想著規規矩矩去題的,可一看到孟老爺子的詩,整個人都不好了孟老爺子的詩這么狂,看來我也不應落于人后。他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只見他一把拿過酒壺,就是一通豪飲,飲干酒后提筆就寫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意思是在這些留詩的人當中,我可是最年輕的。這位年少有為的詩人便是白居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雁塔。
8.大雁塔簡介
大雁塔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景點。
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為藏經典而修建,塔身七層,通高64.5米。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國陜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內。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內,大雁塔原稱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
是中國唐朝佛教建筑藝術杰作。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
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層磚塔。在武則天長安年間重建。
后來又經過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朝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塔通高64.5米,塔身為七層,塔體呈方形錐體,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
整個建筑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格調莊嚴古樸,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塔。在塔內可俯視西安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