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袁隆平的事跡,簡潔一點,別太多
袁隆平院士是我國當代杰出的農業科學家,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
■人物事跡
1979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1981年秈型雜交水稻研究獲新中國建國以來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
1985年獲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杰出發明家”金質獎章。
1987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科學獎”。
1988年獲英國朗克基金會“農學與營養獎”。
1989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1991年被國家科委授予“國家科技進步獎”。
1993年獲得美國Feinstein基金會“拯救世界饑餓(研究)榮譽獎”。
1994年獲何梁何利基金會“何梁何利基金獎”。
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獲聯合國糧農組織頒發的“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章”。
1997年在墨西哥獲得“雜種優勢利用杰出先驅科學家”榮譽稱號。
1999年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準,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2001年被**授予“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
2004年獲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沃爾夫”基金獎;被泰國國王授予“金鐮獎”;獲世界糧食基金會“世界糧食獎”。
2005年獲亞太種子協會“杰出研究成就獎”。
■精神品質
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于付出的獻身精神。
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權威、不因循守舊、不斷探索的創新精神。
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
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
好的人品、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把袁隆平精神概括為:
熱愛祖國、一心為民的堅定信念,
淡泊名利、奉獻事業的崇高品德,
不畏艱難、求真務實的科研作風,
胸懷全局、協作攻關的團隊意識,
與時俱進、不斷開拓的創新精神,
服務“三農”、富民興農的高尚情懷。
2.楊振宇鄧稼先的簡短事跡
楊振寧和鄧稼先是安徽同鄉,北京崇德中學同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同學。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長期進行了創造性研究,取得了許多杰出成就,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性的貢獻。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兩個人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1954年,楊—Mills規范場論(即非阿貝爾規范場論)發表。這個當時沒有被物理學界看重的理論,通過后來許多學者于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引入的自發對稱破缺觀念,發展成標準模型。這被普遍認為是20世紀后半葉基礎物理學的總成就。
鄧稼先(1924—1986),1924年出生于安徽懷寧縣。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回國。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3.宋江主要事跡簡介50字左右
1、私放晁天王:
晁蓋、吳用等人截取了生辰綱,后來事發官府要去捉他們歸案,宋江知道了就偷偷跑去告訴晁蓋讓他們先逃。
2、怒殺閻婆惜:
晁蓋等人上了梁山泊以后,派劉唐下山給宋江送了100兩金子,外加一封書信。
不料這封信被宋江的老婆閻婆惜看到了,然后她威脅宋江,讓宋江把養她的所有錢財衣物首飾外加那一百兩金子都給她,然后給她一封休書成全她和小三張文遠,不然她就去告官。
偏偏宋江當初只收了劉唐一條金子,那女的不信,于是兩人起了爭執,宋江怒起把她殺了。
3、宋江三次攻打祝家莊:
首戰失利,乃約李應不助祝家莊。二次進兵,遇扈家莊扈三娘,擒去王英,后林沖擒住三娘,扈莊求和,不助祝莊。
宋江籌思破莊之計,適孫立攜眷友來投,隨計用里應外合,使孫立等假投莊教師欒廷玉,佯稱合御梁山;又差石秀出戰,故為孫立擒去,使祝莊不疑。
樂和于莊內智鋤祝小三,結合莊民鐘離父子等內應,宋江外攻,大破祝家莊。
擴展資料:
宋江(約1074-1122)山東鄆城縣水堡鄉宋家村人,是施耐庵小說《水滸傳》中宋江的歷史原型。
公元1119年宋江領導了一次農民起義,不過,與同時期的方臘起義相比,規模要小得多。宋江投降后成為征討方臘的馬前卒。
1121年初,宋江率領起義軍挺進江蘇地區,后被張叔夜設伏。宋江雖率部勇猛拼殺,給敵人以重創,但面對重圍,船只著火,退路已斷,向張叔夜投降接受招安。
參考資料:宋江-百度百科
4.簡要介紹一下趙廣軍的事跡英語作文
道Zhao Guangjun is a community volunteer in * 1998,he has helped 1200 elderly person with no family and problem children to whom he has donated RMB 130,* 2004,he opened "Life hot line" self-funded to help open up the minds of thousands of misfortune * in 2009,he got the notional moral models.。
5.李四光的英雄事跡有哪些
有如下兩個:
1、1904年5月,李四光赴日本留學。12月,李四光結識了在東京法政大學學習的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經介紹又認識在東京京西大學工藝化學的馬君武。此時,他接受了更多的民主革命思想,開始走上革命道路。并毅然將盤在頭上的長辮子剪掉,表明自己站在革命的一邊。
2、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船用機關科,學習造船機械,宣統二年畢業。因其在日本受了帶有漢民族主義的反滿革命思想的影響,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己任。并獲孫中山贊譽,送其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6.常玉香的事跡概括短文
故事:
1、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戲而潛心鉆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說白的改革。
2、1941年赴陜甘演出。1948年在西安創辦香玉劇社,致力于培養青年演員。
3、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率劇社巡回西北、中南、華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獻“香玉劇社號”戰斗機一架,有“愛國藝人”之譽。
4、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榮譽獎,同年出國演出。
“常派”唱腔字正腔圓,運氣酣暢,韻味淳厚,格調新穎,以聲繪情、以情帶聲,多彩多姿,雅俗共賞,表演剛健清新、細膩大方,內涵深邃、性格鮮明,在表達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上,細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蘭》、《拷紅》、《斷橋》、《大祭樁》、《人歡馬叫》、《紅燈記》等。
7.介紹孔繁森的事跡(簡略)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東聊城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18歲參軍,在部隊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國**。1969年復員后,他先當工人,后被提拔為國家干部。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時任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剛到西藏,他又寫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以此銘志。
進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擔任日喀則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當地黨委考慮到他年輕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見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崗巴縣任縣委副書記。在崗巴工作的3年間,他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訪貧問苦,和當地群眾一起收割、打場,干農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調回山東,先后任莘縣縣委副書記、行署辦公室副主任、地區林業局長、聊城地區行署副專員等職。
1988年,孔繁森在母親年邁、3個孩子尚未成年、妻子體弱多病的情況下,仍然克服困難,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為了發展當地教育事業,他跑遍了全市8個區縣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鄉、村辦小學,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全市56個敬老院和養老院,他走訪過48個,給孤寡老人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因西藏偏遠地區醫療衛生條件較差,他每次下鄉時都特地帶一個醫療箱,買上數百元的常用藥,送給急需的農牧民。一個醫藥箱雖然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但對接受治療的患者來說,卻往往是性命交關。
8.揚州民警徐兆華事跡簡要概述
偶來也~~~~~~~~~ 大愛無私最溫暖 ——記全省公安機關愛民模范、友誼社區民警徐兆華 徐兆華,男,漢族,1963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1985年11月參加公安工作,現任江蘇省揚州市公安局維揚分局副政委兼友誼社區民警。
他扎根社區24年,始終情系百姓,心暖群眾。 2月6日,一位普通孤寡老人的葬禮,深深打動了蜀岡風景區友誼社區近7000居民的心。
冬日暖陽下,社區民警徐兆華胸戴白花、手捧孤寡老人許銘榮的遺像,走在送葬隊伍的最前面。從老人家到小區大門,短短兩百多米的路程,他們卻走了20分鐘,居民們不斷圍攏過來、駐足觀望。
“過去你精心照顧老人13年,今天這么隆重地送他,非親非故、大情大愛,我們敬佩你徐警官。”社區大爺、大媽們不斷走上前緊緊拉住徐兆華的手。
“給報社、電視臺打電話,一起來宣傳這樣的**好干部,讓大家都知道!”人群中爆發出響亮的掌聲。 帶著感恩的心,許銘榮生前將兩萬多元財產全部贈給徐兆華;而徐兆華又鄭重將遺產轉贈社區,繼續傳遞愛心。
他,一個每天陪伴在居民身邊的普通黨員,一位化解家長里短矛盾、處理雞毛蒜皮小事的片警,付出一生只愿老百姓明了:黨的溫暖時刻在身邊。“只要我徐兆華還在,就有人為你養老送終。”
大愛,就是心貼心的溫情 孤寡老人許銘榮的“遺囑書”僅僅百余字,卻感天動地。 幾十年來吃低保的他竟從“牙縫”里省下了23000元錢,存折存放在哪里,密碼是多少,他寫得清清楚楚,受益人就是“干兒子”徐兆華。
這生命的最后托付,緣于13年心貼心的情感。 79歲的許銘榮是個五保戶。
1971年,一場重病導致其佝僂殘疾。1996年,徐兆華調任友誼社區民警,在入戶調查時,了解老許的情況后,便主動開始照料老人。
買菜、做飯、換煤氣,更少不了噓寒問暖。夏天到了,他送去西瓜;中秋之夜,他送上月餅,13年從未間斷。
2004年春節,正月初五早晨,市局110指揮中心打電話告訴他說:許銘榮老人病了。當他來到老人的床前時,蜷縮在床上的老許眼噙淚水:“兆華啊,你給我的聯系卡一時找不到了,我又記不住號碼,只有打110找你,真難為你了。”
連續五天,徐兆華放棄了休息,每天陪著老許到醫院輸液,還從家里帶來水果、雞湯給老人補身子。許銘榮流著淚說:“這輩子,讓我如何回報兆華啊。”
2007年,許銘榮老人被檢查出了腎病晚期,徐兆華如遭晴天霹靂,立即帶著化驗報告到蘇北醫院咨詢專家。專家告訴徐兆華,老許年紀大、身子弱,不能承受手術,只能保守治療。
可老許就是舍不得吃喝,徐兆華急了:“攢錢干什么,只要我徐兆華還在,就有人為你養老送終。” 今年春節前,病重住院的許銘榮已經預感到了自己生命將盡。
只要每天徐兆華下班后走進病房,許銘榮就一把拉住干兒子,手久久不愿松開。“兆華,我快不行了。”
老人淚眼婆娑。 “快別亂想,您今年79歲,只要一出院,咱們提前辦大壽。
來,我給您捏捏腿……” “真舒服啊……”許銘榮說,此生滿足了。 在許銘榮葬禮上,來自上海、大連的親友看到“遺囑書”,異口同聲一句話:“這錢徐兆華應該拿!” 第二天,徐兆華鄭重將遺產轉贈社區,設立扶貧愛心基金。
他說,愛可以永遠傳遞、彼此溫暖。“孩子別哭,從此我徐兆華就是你的爸爸了。”
大愛,就是義無反顧的責任擔當 去年,徐兆華右膝積水住進了醫院。“爸,你怎么了?”20歲的女孩夏露捧著鮮花、水果,風風火火地撞開了病房的門,奔到病床前,臉上寫滿了焦急。
8年前,徐兆華成了無依無靠女孩夏露的“代理家長”,兩千多個日子后,小夏的心中,早已長出了對徐兆華勝似親人的感情。
9.戚繼光的光榮事跡簡單介紹故事,100字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
漢族,山東蓬萊人。明朝抗倭名將,杰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余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后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余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于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