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習心理學有什么意義
一、理論意義:科學地解釋心理現象,對破除迷信,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有重要意義的。
二、實踐意義:提示心理現象的規律,能幫助人們運用這些規律去預測和控制心理現象的發生和發展,從而為人類不同領域的實踐服務,這是心理學的更為重要的任務。
科學的重要作用在于預測和控制。人們掌握了心理現象的規律,能工巧匠就根據社會實踐的需要去預測和控制心理現象。例如,根據親子關系對情緒的發展作用,培養和發展嬰兒健康的情緒。心理學研究有助于促進人的身心發展,維護心理健康,進而提高人的生活質量。
2.説説心理學有什么好處
一、認識內外世界 學習心理學,可以加深人們對自身的了解。通過學習心理學,你可以知道自己為什么會做出某些行為,這些行為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樣的心理活動,以及自己現在的個性、脾氣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例如,學習了遺忘規律,你就可以知道自己以往的背單詞方法存在哪些不足;了解了感覺的適應性,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了。 同樣,你也可以把自己學到的心理活動規律運用到人際交往中,通過他人的行為推斷其內在的心理活動,從而實現對外部世界的更準確的認知。例如,作為教師,如果你了解了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以及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條件,你就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了。 二、調整和控制行為 心理學除有助于對心理現象和行為做出描述性解釋外,它還向我們指出了心理活動產生和發展變化的規律。人的心理特征具有相當的穩定性,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我們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對自身和他人的行為進行預測和調整,也可以通過改變內在外在的因素實現對行為的調控。也就是說,可以盡量消除不利因素,創設有利情境,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積極行為。例如,當我們發現自己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質和習慣時,就可以運用心理活動規律,找到誘發這些行為的內外因素,積極地創造條件改變這些因素的影響,實現自身行為的改造。再如,獎勵和懲罰就是利用條件反射的原理,在培養兒童的良好習慣和改造兒童的不良行為與習慣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三、直接應用在實際工作上 我們上面已經提到,心理學分為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兩大部分,理論心理學的知識大部分是以間接方式指導著我們的各項工作的,而應用研究的各個分支在實際工作中則可以直接起作用。教師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學的規律來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或者利用心理測量學的知識設計更合理的考試試卷等;商場的工作人員利用消費和廣告心理學的知識重新設計櫥窗、陳設商品,以吸引更多的顧客,如現在街上流行的"打折風"就是一個應用實例;再如經理利用組織與管理心理學的知識激勵員工、鼓舞士氣,等等。這方面的應用很多,各位讀者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意地加以體會和利用。
3.學心理學的意義作文400
淺談心理學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只有很短的歷史,但卻有一個漫長的過去。心理學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學思想,哲學和宗教很早就討論了身和心的關系以及人的認識是怎樣產生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等都有不少關于心靈的論述。
在西方,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中葉,人的心理特性一直是哲學家研究的對象,心理學成為哲學的一部分。這段時期,英國的f.培根、t.霍布斯、j.洛克等人,以及18世紀末法國的百科全書派思想家都試圖糾正中古時代被神學歪曲了的心理學思想,并給予符合科學的解釋。培根的歸納科學方法論對整個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霍布斯提出人的認識來源于外在世界,洛克最早提出聯想的概念,這都推動了心理學的發展。法國百科全書派j.o.拉梅特里在《人是機器》一書中干脆把人說成是一架機器。這些雖然不免有機械唯物論的觀點,但都有進步意義。19世紀中葉,由于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科學的威信在人們的頭腦中逐步生根。這時,作為心理學孿生科學的生理學也接近成熟,心理學開始擺脫哲學的一般討論而轉向于具體問題的研究。這種時代背景為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奠定了基礎。
現代心理學是在1879年建立的。這一年,w.馮特在萊比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從此宣告脫離哲學而成為獨立的科學。馮特是一位哲學家兼生理學家,他的心理學實驗室主要研究感知覺心理過程,所用的主要是生理學的實驗技術,所以他稱自己的這種研究為“生理心理學”,也稱為“實驗心理學”。從此,現代心理學經歷了 110多年的歷史。在這期間關于心理學研究對象的討論有過幾次大的反復。最初,馮特認為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直接經驗或意識的科學,復雜的心理活動是由簡單的單元構成的。心理學的任務就是把心理活動分解為一些心理元素。例如,對一本書的知覺是由長方的形狀、一定的大小、綠色的書皮等感覺成分相加而成的。這種看法無疑受到當時化學發展的影響。化學采取了分析的方法,化學元素才不斷被發現。正因為如此,后人才把馮特的心理學體系稱作元素心理學或構造心理學。馮特晚年還開展了民族心理學的研究,這是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先導。馮特在萊比錫招收了歐美各國大批進修生,他們學成歸國后,分別建立心理學系和心理學實驗室,使這門新興的科學得到迅速推廣。
4.心理學與人生價值的短篇論文
無論在我國,還是在外國,人們很早就開始研究心理現象,力圖揭示心理活動的奧秘。
古代的許多人,包括不少有名的學者,都把人的言行歸結為一種特殊的實體——靈魂的主宰。諸如,我國上古奇書《黃帝內經》的著者元陽真人即提出,“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見《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第八》);而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則指出,靈魂,具有理智、意志和情欲三個部分,其中,理智是智慧的,起著指導作用,激情服從它,是它的助手,欲望占據最大部分,它貪得無厭,必須受到理智和激情的控制;Augustinus,354??至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學的主要代表圣奧古斯丁(Saint 430)又進一步認為,通過對意識的內省,可以接近和了解靈魂。
按最早出現于1590年之心理學原名之Psychology一詞,系是由希臘文中Psyche與logos兩字演變而成。前者,意指“靈魂”;后者,意指“講述”。
合之則謂:心理學,亦即闡釋靈魂之學。從其語源來看,顧名思義,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或精神的一門學問。
Ebbinghaus,1850??盡管人們研究心理學,可謂有著相當漫長的一段過去,但嚴格說來,正如同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rmann 1909)所說的那樣,心理學,其實“只有一簡短的歷史”。原因是,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前,心理學一直都只是被包括在哲學的母體之內,僅用思辨的方法來描述人的心理現象,所以,它的發展,是極其有限的。
1832??只是到了十九世紀末葉,自然科學蓬勃發展,科學實驗方法被廣泛采用,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德國生理學家、哲學家馮特(Wilhelm Max Wundt, 1920)于1879年在聯邦德國的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才由此開始,從哲學中分離出來,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馮特的心理學,是以德國的感官生理學和心理物理學為基礎,吸取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中的某些見解,采用心理化學的觀點建立起來的。
馮特提出,把心理或精神作為“物”,同時,把那種被認為實際存在的東西看作是現象,以意識的現象為研究對象,認為通過內省法和實驗法的結合分析人的意識,能夠解釋人的心理。這,就是構造派心理學。
構造派心理學,是科學心理學誕生后,第一個應用實驗法系統研究心理問題的第一個獨立的心理學派別。馮特,作為心理學史上第一位正式研究心理學的教授,因其卓越努力大大提高了心理學的學術權威,被譽為實驗心理學之父,或徑被譽為心理學之父。
馮特在1874年出版的《生理心理學原理》,被認為是生理學和心理學上的不朽之作,它的重要性,有如心理學的獨立宣言。構造派心理學成立后不久,即受到心理學界的群起反對。
反對的結果,一方面使構造派心理學不幸短命,后繼無人,成為心理學史上的絕響;另一方面因為反對者的主張不同,逐漸演變成百家爭鳴、學派林立的局面。不同學派出現之初,原本一致反對結構主義,但以后,愈爭論,愈復雜,終于又演變成各學派之間,彼此互相排斥、眾說紛紜的情勢。
1842??在美國,與馮特同時代的詹姆斯(William James, 1910),雖然同樣以意識為對象,但他卻把實用主義運用于心理學,把著眼點放在個體適應環境時的心理或意識的功能上。詹姆斯認為,心理學,應該是一門自然科學,其任務,就是描述和解釋意識狀態。
所謂意識狀態,包括感覺、愿望、情緒、認識、推理、決心、意志,等等。詹姆斯把意識描述為一種川流不息的狀態,亦即所謂意識流、思想流或主觀生活流。
所謂對意識狀態的解釋,就是研究它發生的原因、條件及其直接后果。詹姆斯主張,心理活動是有目的的,它時刻都在順應環境,心理學,就是研究心理現象在順應環境上的功能效應,而不是研究心理現象的構造,從而創立了機能心理學。
機能主義對以后心理學的發展影響不大,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后,即由新興的其他學派所取代。Watson, 1878??在詹姆斯的影響下,華生(John Broadus 1958)刻意把研究的重點,置于作為意識活動結果的行為上。
華生宣稱,應該象研究其它任何動物一樣去研究人,應該象考察化學、物理學、生理學等其它所有自然科學中的現象一樣去考察人類行為。華生還斷言,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可以稱之為意識、感覺、知覺、表象或意志的東西,因此,所有這類詞匯,必須從描述人類行動的語言中,徹底清除出去。
華生強烈主張,心理學只能研究可由別人客觀觀察測量的外顯行為,而實驗則應該僅限于客觀地觀察刺激——反應的結果。華生于二十世紀初葉,創立了曾經風靡一時,并一度獨霸心理學領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
1886??1884 1959)等人,已不再堅持“客觀的客觀”的原則,終而,接受意識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主題之一的理念,又倡導了新行為主義。??1952)、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1904??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因行為主義嚴守自然科學的取向受到批評,同時,也因其它學派理論的影響,一些原屬行為學派的學者,如赫爾(Hull.C.L, 1990)、托爾曼(Edward Chace Tolman,他們的觀點是,在考察行為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