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關于寇準的故事
寇準(961-1023)北宋政治家﹑詩人。漢族。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 (980)進士。淳化五年(994)為參知政事,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賞識。知巴東縣。宋真宗時﹐曾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景德元年(1004)﹐遼軍大舉侵宋﹐寇準力主抵抗﹐并促使真宗渡河親征﹐與遼立澶淵之盟,起了穩定局勢的作用。不久﹐被大臣王欽若排擠罷相。晚年再度被起用。封萊國公。后又因大臣丁謂等陷害遭貶﹐遠徙道州﹑雷州。宋仁宗天圣元年病死于雷州。謚號忠愍。
寇準與宋初山林詩人潘閬﹑魏野﹑“九僧”等為友﹐詩風近似﹐也被列入晚唐派。其五律如《冬夜旅思》之類﹐情思凄婉﹐很有賈島詩的風味。與寇準同時的范雍為他的詩集作序﹐說他“平昔酷愛”王維與韋應物的詩。他的一些詩確實也受了他們的影響。他的七言絕句意新語工﹐最有韻味﹐如“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書河上亭壁》)﹐“日暮長廊聞燕語﹐輕寒微雨麥秋時”(《夏日》)等﹐情景交融﹐清麗深婉﹐都是值得玩索的佳作。他不是詞家﹐但偶有所作﹐也頗可讀。《全宋詞》共輯其詞4首。
現存《寇萊公集》 7卷﹐有《兩宋名賢小集》本﹐《寇忠愍公詩集》3卷﹐宋知河陽軍范雍初刻﹑有序﹐清朝有圣香樓刊本及辨義堂刊本。
2.寇準小時候的故事
一語成讖
寇凖年輕時曾寫詩“到海只十里,過山應萬重。”一語成讖,最后卒于東南門至海岸只有十里遠的雷州,遠離家鄉萬里。
書香門第
寇凖先世曾居太原太谷昌平鄉,后移居馮詡,最后遷至華州下邦。寇凖出身于名門望族,其遠祖蘇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時任司寇,因屢建大功,賜以官職為姓。父親寇湘于后晉開運年間考中進士甲科,后應詔任魏王記室參軍,因屢建功勛,被封為國公,追贈官職至太師尚書令。寇凖天資聰明,又勤奮好學,十四歲時已經寫出了不少優秀的詩篇。十五歲時就能精習《春秋》。
步入仕途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19歲的寇凖考中進士。宋太宗選取進士,往往到殿前的平臺親自看望提問,年紀輕的人往往不予錄用。有人教寇凖增報年齡,寇凖說:“我剛剛準備要踏上仕途,怎么可以欺騙陛下呢?”后來考取了,被授官大理評事,被派往歸州巴東任知縣,任滿改任成安知縣。以后他又先后升任鹽鐵判官、尚書虞部郎中、樞密直學士等官。
端拱二年(989年),寇凖曾奏事殿中,大膽進諫。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聽不進去,生氣地離開了龍座,轉要回內宮。寇凖卻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勸他重新落座,聽他把話講完。事后,宋太宗十分贊賞寇凖,高興地說:“我得到寇凖,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樣。
寇凖在宋太宗朝群臣中,以剛直足智著名。淳化初年,北宋朝廷處理了兩樁受賄案。情節嚴重的王淮,贓錢以千萬計,僅被撤職仗責,不久又恢復了原職;而情節較輕的祖吉,卻被處以死刑。寇凖知道這是王淮的哥哥、參知政事王沔搞的鬼,心中忿忿不平。
淳化二年(991年)春天發生了一次大旱災,宋太宗召集近臣詢問時政得失。群臣多認為是天數所致,寇凖則說:“《洪范》里說,天和人的關系,相互應和就像影子和回聲,大旱是因為刑罰有不公平的地方。”宋太宗很生氣,起身回到宮中。過了一會兒,召寇凖詢問刑罰不公平的情況,寇凖說:“希望把二府的官員召來,我就說。”皇上下令召二府的官員來,寇凖就說:“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觸犯法律接受賄賂,祖吉受賄較少卻被殺頭,王淮因為是參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錢財千萬,只受杖刑,仍官復原職,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宋太宗把這件事問王沔,王沔叩頭謝罪,于是宋太宗嚴厲批評了王沔,并且知道寇凖可用。當即任命寇凖為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開始直接參預北宋朝廷的軍國大事。
寇凖在樞密院與知院張遜發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一天,寇凖與與溫仲舒一起外出,在路上碰到一個瘋子迎著他的馬喊萬歲。判左金吾王賓與張遜向來交好,張遜就嗾使他把這件事稟告宋太宗。寇凖引溫仲舒作證,張遜讓王賓單獨上奏,言辭很嚴厲,并且互相指責對方的短處。宋太宗很生氣,貶謫了張遜,寇凖也被免官任青州知府。
但這時宋太宗已離不開寇凖了,寇凖去青州后,宋太宗悶悶不樂,經常詢問有關寇凖在青州的情況。第二年,寇凖就被召回京師,拜為參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又加給事中。
3.求關于寇準的故事
寇準(961-1023)北宋政治家﹑詩人。
漢族。字平仲。
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 (980)進士。
淳化五年(994)為參知政事,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賞識。知巴東縣。
宋真宗時﹐曾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景德元年(1004)﹐遼軍大舉侵宋﹐寇準力主抵抗﹐并促使真宗渡河親征﹐與遼立澶淵之盟,起了穩定局勢的作用。
不久﹐被大臣王欽若排擠罷相。晚年再度被起用。
封萊國公。后又因大臣丁謂等陷害遭貶﹐遠徙道州﹑雷州。
宋仁宗天圣元年病死于雷州。謚號忠愍。
寇準與宋初山林詩人潘閬﹑魏野﹑“九僧”等為友﹐詩風近似﹐也被列入晚唐派。其五律如《冬夜旅思》之類﹐情思凄婉﹐很有賈島詩的風味。
與寇準同時的范雍為他的詩集作序﹐說他“平昔酷愛”王維與韋應物的詩。他的一些詩確實也受了他們的影響。
他的七言絕句意新語工﹐最有韻味﹐如“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書河上亭壁》)﹐“日暮長廊聞燕語﹐輕寒微雨麥秋時”(《夏日》)等﹐情景交融﹐清麗深婉﹐都是值得玩索的佳作。他不是詞家﹐但偶有所作﹐也頗可讀。
《全宋詞》共輯其詞4首。 現存《寇萊公集》 7卷﹐有《兩宋名賢小集》本﹐《寇忠愍公詩集》3卷﹐宋知河陽軍范雍初刻﹑有序﹐清朝有圣香樓刊本及辨義堂刊本。
4.尋 寇準的事例,性格
萊國忠愍公寇準(961-1023),字平仲。
漢族,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
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
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天禧元年,改山南東道節度使,再起為相(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景靈宮使)。
皇佑四年,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帝為篆其首曰“旌忠”。寇準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今傳《寇忠愍詩集》三卷。
寇準與宋初山林詩人潘閬、魏野、“九僧”等為友,詩風近似,也被列入晚唐派。其五律如《冬夜旅思》之類,情思凄婉,很有賈島詩的風味。
與寇準同時的范雍為他的詩集作序,說他“平昔酷愛”王維與韋應物的詩。他的一些詩確實也受了他們的影響。
他的七言絕句意新語工,最有韻味,如“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書河上亭壁》),“日暮長廊聞燕語,輕寒微雨麥秋時”(《夏日》)等,情景交融,清麗深婉,都是值得玩索的佳作。他不是詞家,但偶有所作,也頗可讀。
《全宋詞》共輯其詞4首。 寇準出身于書香門第。
他的父親寇相學問非常好,在五代后晉時中過進士,曾在一個貴族府第做秘書一類的小官。寇準出生后不久,父親就去世了,因此家境貧寒,可是深受書香世家影響的寇母十分重視寇準的學習。
少年時的寇準,聰明好學,從書本上學得許多知識和道理。尤其對《春秋》三傳,讀得爛熟,理解得很透徹。
這為他以后入仕從政打下了初步的知識基礎。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18歲的寇準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大理評事,一年后又被派往歸州巴東任知縣。
22歲升任成安知縣,留有寇公門。以后他又先后升任鹽鐵判官、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等直學士等官。
寇準官運亨通:并不是由于阿諛逢迎,依附權貴,相反,他剛正廉明不畏權,非常受人敬仰。寇準的青云直上靠的是自己的忠誠與智謀,用宋太宗的話來就是“臨事明敏”。
端拱二年(989年),寇準曾奏事殿中,大膽進諫。由于忠言逆耳,太宗聽不進去,生氣地離開了龍座,轉要回內宮。
寇準卻扯住太宗的衣角,勸他重新落座,聽他把話講完。事后,宋太宗十分贊賞寇準,高興地說:“我得到寇準;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樣。”
寇準被欽譽為魏征,可見他在宋太宗智囊團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相傳,宋淳化年間,青年時代的寇準,得到宋太宗的支持和信任,提升為參知政事。
不 寇準罷宴久,太宗又為寇準主婚,讓皇姨宋娥與他成親。宋娥是趙匡胤宋皇后的幼妹、邢國公宋準的**,美貌聰慧,賢淑多才。
新婚期間, 日日酒宴,夜夜歌舞。一天,寇準與宋娥正在歡宴,忽聽門官來報:“相爺,大門外有個老漢,說是相爺的鄉里,非要見相爺不可。”
一聽是家鄉人,寇準忙說:“快請進來!”不一會,門官領來一個老漢,衣著破爛,臉上布滿皺紋。寇準一看,原來是舅舅趙午,便忙拉宋娥一起上前拜見,侍女也急忙搬來椅子,讓老人家坐下。
誰知老漢兩眼發呆,并不回答寇準夫妻的問話,卻大哭起來。寇準忙問:“舅舅,有什么委屈?受了誰的氣?還是家里出了什么事?”老漢連連搖頭。
問了半天,老漢才長嘆一口氣,叫著寇準的小名,說:“牛娃,我進了這相府,見你這么榮華富貴,又聽你手下人說,你每日每夜都是這樣,叫我不由得想起我那可憐的老姐了。他一輩子受苦受難, 沒過一天好日子!”寇準聽舅舅說起母親,慌忙跪倒,說:“都是甥兒不好,得意忘形,忘了母親早年的苦楚。”
趙老漢擦了擦眼淚,拍著寇準的肩膀說:“牛娃子,那年你爹去世,你才10歲,你娘晝夜紡線織布,供你讀書,我送你上華州會試時,你穿的藍布袍還補著補丁。后來,你一直沒回家來。
你母親歸天時,你正在關外操勞王事,顧不上奔喪,舅也不能怪你。你現在當了大官,又招了皇姨,從地下到了天上,歡樂幾天也就是了。
可你天天作樂,夜夜宴飲。你娘受過的苦難,你不是早忘光了嗎?”寇準忙給舅父叩了三個頭,說:“舅父指教,甥兒得益不淺,母親棄世時,我君命在身,忠孝不能兩全,是甥兒終生憾事。
不過,母親的苦楚,甥兒實不敢忘。甥兒今為國家大臣,誓以上報宋王,下撫黎民。”
說罷,忙和宋娥勸舅舅入席用飯。老漢看著宴席上的山珍海味,硬是不入席,卻指著宴席說:“這一桌飯,夠咱家鄉一家人過幾個月哩!你在京城里吃的這么好,可知咱華州、同州今年大旱,顆粒不收,一斗米漲到一千錢。
現在還沒過年,已鬧起了饑荒,到明年春天,不知要餓死多少人呢!想到這,我怎么能吃下這樣好的飯呢?”寇準也聽說家鄉有旱情,可是從地方官的奏折里,卻看不出災情的嚴重程度。聽舅舅這一說,頓感自己失職,愧對鄉里。
他安排舅舅住下,急忙回到大廳,吩咐撤了宴席,并以此為戒,永不夜宴。第二天早朝,寇準將故里旱情如實奏給太宗,并請旨回陜西督賑和詢察民情。
他回陜西后,為家鄉辦了很多好事,還把關中的賦稅免征三年。當時有個詩人稱贊寇準:“有官居鼎,無地起樓臺。”
“無樓臺相公”的美號就這樣叫開了。據說寇準初執掌相府的時候,生活還是很奢侈的,那么后來為什么會變成“無樓臺相公。
5.寇準小時候的故事
一語成讖 寇凖年輕時曾寫詩“到海只十里,過山應萬重。”
一語成讖,最后卒于東南門至海岸只有十里遠的雷州,遠離家鄉萬里。 書香門第 寇凖先世曾居太原太谷昌平鄉,后移居馮詡,最后遷至華州下邦。
寇凖出身于名門望族,其遠祖蘇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時任司寇,因屢建大功,賜以官職為姓。父親寇湘于后晉開運年間考中進士甲科,后應詔任魏王記室參軍,因屢建功勛,被封為國公,追贈官職至太師尚書令。
寇凖天資聰明,又勤奮好學,十四歲時已經寫出了不少優秀的詩篇。十五歲時就能精習《春秋》。
步入仕途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19歲的寇凖考中進士。宋太宗選取進士,往往到殿前的平臺親自看望提問,年紀輕的人往往不予錄用。
有人教寇凖增報年齡,寇凖說:“我剛剛準備要踏上仕途,怎么可以欺騙陛下呢?”后來考取了,被授官大理評事,被派往歸州巴東任知縣,任滿改任成安知縣。以后他又先后升任鹽鐵判官、尚書虞部郎中、樞密直學士等官。
端拱二年(989年),寇凖曾奏事殿中,大膽進諫。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聽不進去,生氣地離開了龍座,轉要回內宮。
寇凖卻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勸他重新落座,聽他把話講完。事后,宋太宗十分贊賞寇凖,高興地說:“我得到寇凖,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樣。
寇凖在宋太宗朝群臣中,以剛直足智著名。淳化初年,北宋朝廷處理了兩樁受賄案。
情節嚴重的王淮,贓錢以千萬計,僅被撤職仗責,不久又恢復了原職;而情節較輕的祖吉,卻被處以死刑。寇凖知道這是王淮的哥哥、參知政事王沔搞的鬼,心中忿忿不平。
淳化二年(991年)春天發生了一次大旱災,宋太宗召集近臣詢問時政得失。群臣多認為是天數所致,寇凖則說:“《洪范》里說,天和人的關系,相互應和就像影子和回聲,大旱是因為刑罰有不公平的地方。”
宋太宗很生氣,起身回到宮中。過了一會兒,召寇凖詢問刑罰不公平的情況,寇凖說:“希望把二府的官員召來,我就說。”
皇上下令召二府的官員來,寇凖就說:“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觸犯法律接受賄賂,祖吉受賄較少卻被殺頭,王淮因為是參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錢財千萬,只受杖刑,仍官復原職,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宋太宗把這件事問王沔,王沔叩頭謝罪,于是宋太宗嚴厲批評了王沔,并且知道寇凖可用。當即任命寇凖為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開始直接參預北宋朝廷的軍國大事。
寇凖在樞密院與知院張遜發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一天,寇凖與與溫仲舒一起外出,在路上碰到一個瘋子迎著他的馬喊萬歲。判左金吾王賓與張遜向來交好,張遜就嗾使他把這件事稟告宋太宗。
寇凖引溫仲舒作證,張遜讓王賓單獨上奏,言辭很嚴厲,并且互相指責對方的短處。宋太宗很生氣,貶謫了張遜,寇凖也被免官任青州知府。
但這時宋太宗已離不開寇凖了,寇凖去青州后,宋太宗悶悶不樂,經常詢問有關寇凖在青州的情況。第二年,寇凖就被召回京師,拜為參知政事。
至道元年(995年)又加給事中。
6.蘇武的故事簡短
三月,漢武帝為回報匈奴善意,派中郎將蘇武、副中郎將張勝及隨員常惠等出使匈奴,送還原被扣的匈奴使者,并厚饋單于財物。蘇武等到達匈奴后,原降匈奴的漢人虞常等人與張勝密謀,欲劫持單于母親閼氏歸漢。事發后累及蘇武,蘇武不愿受辱,自殺未成。單于敬重他,派漢降臣衛律勸降,蘇武不為所動。于是單于把蘇武幽禁在地窯中,斷絕飲食,以此逼他就范。蘇武堅持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就將他流放到邊遠的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煙的地方,放牧羝羊。始元二年匈奴壺衍鞮單于新立,遣使者欲與漢朝親善。漢朝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始元六年(前81),蘇武等9人由漢使迎接回國。蘇武羈留匈奴19年,習知邊地民族,歸國后被任為典屬國,專掌少數民族事務,他在匈奴持節不屈,被后世視為堅持民族氣節的典范之一。
蘇武是漢朝杜陵人(今陜西長安縣東南)字子卿。武帝時,以中郎將身份,持符節出使匈奴,不料單于竟以威力逼他投降,蘇武不肯屈服。又派漢降臣衛律以“榮華富貴”誘武投降,蘇武說:“屈節辱命,有何面目回大漢國土。”說罷,引出佩刀自刺,衛律急忙上前阻止不及,武氣絕很久,才醒過來。單于賞識他這種志節,更想收攬他,但終不答應,于是將武幽禁在地窖中,不給飲食,天冷下雪蘇武又饑又渴,吞咽雪塊和節上的旃毛,以充饑渴,經過數日不死,匈奴驚奇以為神,于是遷武到冰天雪地無人煙的北海上牧羊,要他等待雄羊產乳才讓他回國,不給食物,蘇武餓時,便挖掘野鼠所聚的野草和果實充饑,在此艱難困苦的境遇下,度過五、六年。
有一次單于弟弟到北海打獵,發現蘇武志節高尚,深為敬愛同情,送他衣服飲食。
又經三年,單于又命李陵到北海為武設酒席歌樂,和武暢飲并勸他說:“足下虛心要等待回歸漢土,畢竟不可得,只有在此無人之地,空自挨受苦難而已,你一片忠義,誰能看到?”蘇武說:“我父子對朝廷,無功無德,而蒙皇上成就,位列將爵通侯,此生常愿肝腦涂地報效,如今既得機會殺身報答,實在甘心樂意,為人臣事奉國君,猶如人子事父,子為父死,毫無所恨,愿勿再說了。”李陵與蘇武歡飲數日,又勸蘇武說:“但愿子卿聽陵所勸。”蘇武說:“ 我自分已死甚久,假若必定要我投降,就請結束今日的歡宴,讓我效死于當前。”李陵見武至誠堅決,喟然感嘆地說:“唉!義士,陵的罪過真是上通于天了。”說罷,淚下沾襟,與蘇武訣別而去。
后來李陵又到北海上,告訴蘇武說武帝已經駕崩,蘇武得知消息,面向南方,悲痛號哭以致嘔血,約有數月。
到了昭帝即位時,匈奴與漢和親,漢使假托說:“漢天子在林中射得一只雁,足上系有帛布書寫『蘇武被困在某澤中』請予放回。”單于驚奇承認,于是放歸蘇武。
蘇武留居匈奴十九年,回國后,授暢駭扳較殖記幫席爆蘆官典屬國,賜錢二百萬,田地二頃,住宅一區,到了宣帝即位時,又賜爵關內侯,蘇武將所得賞賜,全部施送兄弟老友,家中不留余財,享年八十余歲才安然去世
簡短的:
蘇武遷移到北海后,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脫盡。一共過了五、六年,單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獵。蘇武會編結打獵的網,矯正弓弩,於靬王頗器重他,供給他衣服、食品。三年多過后,於靬王得病,賜給蘇武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圓頂的氈帳篷。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遷離。這年冬天,丁令人盜去了蘇武的牛羊,蘇武又陷入窮困。 漢昭帝登位,幾年后,匈奴和漢達成和議。漢廷尋求蘇武等人,匈奴撒謊說蘇武已死。后來漢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請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見到了漢使,原原本本地述說了幾年來在匈奴的情況。告訴漢使者要他對單于說:“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獵,射得一只大雁,腳上系著帛書,上面說蘇武等人在北海。”漢使者萬分高興,按照常惠所教的話去責問單于。單于看著身邊的人十分驚訝,向漢使道歉說:“蘇武等人的確還活著 單于召集蘇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經投降和死亡的,總共跟隨蘇武回來的有九人。 蘇武于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