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創造了豐富的、有中國特色的幼兒科學教育思想。
對陶行知幼兒科學教育的意義、內容、方法、師資,以及對現代的啟示等進行深入的探討,必將大大有助于推動幼兒科學教育的開展和改革。
幼兒教育課程改革, 常常使我們想起陶行知和他的教育思想。
閱讀陶行知文集, 常常引發我們對課程改革理論源頭的探尋。
陶行知, 是歷史的, 卻又是現代的、是逝去的, 卻是永遠的。
在深人進行課程改革的今天, 我們需要再讀陶行知,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寶庫中蘊涵的課程思想,來豐富我們課程改革的理論。
這次課程改革的許多新觀念與陶行知的教育理論有著密切的聯系陶行知的課程理論是獨具特色的、是與是俱進的。
陶行知的課程理論啟示我們, 讀陶行知課程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 課程改革的關鍵是理論指導下的實踐, 我們要注重實踐經驗的總結、概括和提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蘊涵很多的新課程內容。
陶行知非常明確地指出“ 今日教育界責任之最重要且最緊迫者, 莫若利用教育學解決學校課程問題。
蓋課程為學校教育之中心, 假使課程得有圓滿解決, 則其它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 由此我們可以這么演繹為幼兒設計課程, 即為幼兒設計教育, 亦即為幼兒設計生活。
為了強調課程的重要, 陶行知又從反面論述“ 今日教育之效果所以不能滿足吾人之希望者, 實以根本錯誤之故。
根本錯誤之尤甚者, 為小學校之課程。
”在這里陶行知把教育弊端的原因歸結于課程。
一個“ 中心” , 一個“ 根本” , 揭示了課程在教育中的地位, 一語中的。
尊重幼兒個體差異的觀點而這也是當下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思想。
這種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關系, 充分體現了他的這種核心理念,而陶行知也時刻關注著社會的發展, 關注著社會發展中的人的發展。
幼兒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的一些理念與陶行知的課程思想和課程理論有某種相通之處。
可以說,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課程思想對幼兒教育課程改革有重要啟示。
我覺得陶行知教育思想和課程思想對課程改革的啟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陶行知的兒童觀與現代的師幼觀幼兒課程改革的關鍵是轉變理念, 最高境界是理念的提升。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幼兒的發展。
這實質上是一個確立正確兒童觀的問題。
兒童觀直白地說就是我們教師如何看待兒童和對待兒童, 即如何認識兒童、發現兒童和如何教育兒童的觀點。
在對待師幼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幼兒,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幼兒,贊賞每一位幼兒的獨特性、興趣和愛好,贊賞每一位幼兒所取的成績。
而陶行知的兒童觀在以下幾方面啟發并支撐著當代課程的改革。
對兒童的認識,陶行知說“ 人人都說小孩小, 誰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子還要小”、“ 兒童和青年, 在我們的世界里是最大,比什么偉人還要大。
”、小孩之大,在于他們在于他們有著無限的創造潛能,是祖國的希望。
我們要尊重幼兒, 信任幼兒, 要像陶行知那樣, 與幼兒交朋友,把幼兒當做自己的老師。
在課堂上我們要創設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環境。
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中就有我們因轉換了角色而得到了收獲的喜悅。
例如,有一次科學活動時,幼兒在討論中提出,花生到底是果實還是種子的問題。
當時我沒有明確的告訴他們,而是請他們回家去尋找答案,可以請問爸爸媽媽,也可以去書上找。
比賽誰找的答案最準確。
像這樣的活動改變了教師一味傳授知識的現象,拉近了師幼之間的距離讓幼兒更輕松、更有興趣、更有積極性。
同時, 我們又不能只看到幼兒“ 大” 的一面, 而忽視其不成熟的一面。
陶行知說“ 兒童不但有錯誤, 而且常常有著許多錯誤,因此教育者的任務,正是要根據事實, 肯定他們的錯誤, 從而改正他們的錯誤。
”在教育實踐中,很多時候我們常常走過頭,一味地表揚, 而放棄了引導和嚴格要求。
陶行知的提醒是必要的。
幼兒教育要回歸 “ 簡單” 。
改革不是把事情搞復雜, 同樣, 課程改革也不是讓課程越復雜越好。
其實, 高明的教育應該追求簡單。
陶行知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論點“ 兒童社會要充滿簡單之美。
” 簡單, 是指針對兒童的認知特點, 采用易為他們所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把教育內容呈現給他們,而不是膚淺和簡單化,其前提是教師準確地認識和把握幼兒的學習規律和心理特點。
新課程就是要求體現簡單、樸實的教育理念。
很多時候, 簡單的也是豐富的, 樸實的也是深刻的。
教師要向幼兒學習。
陶行知說“ 不愿向小孩子學習的人, 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他又提出, 教師應該變成小孩子, “ 你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 學校立刻成為樂園, 你立刻覺得和小孩一般兒大, 一塊兒玩, 一處兒做工, 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 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 我們新課程提出,幼兒是學習的主體,提倡師生的互動和對話, 在互動與對話中, 學生可能成了教師, 教師反而成了學生, 這種角色的互換,是新型師生關系在課改中的體現。
新課程既要解放學生, 又要規范學生。
怎樣把握其間的“ 度” 呢?陶行知指出“ 要從成人的殘酷里把兒童解放出來” 。
他提出了兒童的六大解放觀點,解放他們的頭腦、解放他們的雙手、解放他們的眼睛、解放他們的嘴、解放他們的空間和時間。
陶行知提醒我們, 當前的課程改革, 首先是解放幼兒, 即使規范也應在解放的思想指導下規范幼兒。
我們對幼兒的解放與規范應相互結合、有的放矢。
幼兒的知識經驗必須是建構起來的而不是灌輸的,幼兒的發展必須在操作中進行。
陶行知提出玩具、學具、用具、工具。
新課程就是強調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主動實踐, 在“ 玩” 與“ 動” 的過程中探究、體驗、感悟和提升。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觀與新的課程結構社會、自然、生活是陶行知的課程資源觀。
陶行知遵循 “ 生活即教育” “ 社會即學校”的主張, 對課程資源認識的視野極為廣闊。
他說“ 我們的實際生活, 就是我們全部的課程我們的課程, 就是我們的實際生活。
” “ 全部的課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 一切生活都是課程。
” “ 家庭、店鋪、茶館、輪船碼頭, 都是課堂。
” “ 您必須以大自然為您的生物園”。
陶行知課程視野中的課程資源觀是豐富的, 是多元的, 是在生活中生成的。
陶行知在教學觀上有許多真知灼見, 是他課程觀和教育思想中的寶貴資源。
這次新課程改革強調幼兒接觸生活,參加實踐增進幼兒園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培養幼兒的社會責任感。
同時強調學科的綜合性,注重聯系幼兒的自身經驗和生活實際。
新的課程結構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幼兒經驗的整合。
本次課改的亮點是重視實踐活動,密切聯系幼兒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從幼兒自身經驗中形成問題,從經驗中獲得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很相符合。
陶行知深信生活是教育的核心,生活是第一位的。
生活與知識、生活與教育緊密結合, 互為作用。
“ 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 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
能學以致用的學習才是最好的學習。
陶行知用生活來教育的思想內涵, 其一,生活是教育的大課堂。
新課程改革就是要引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和社會, 在實踐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
每年的九月都有新生入園,在新課程中,我們把《幼兒園真好》這一主題放在了最前面。
主題中的兒歌活動《幼兒園也是我的家》,告訴幼兒親親爸爸,親親媽媽,高高興興的離開家,做做游戲,聽聽故事,幼兒園也是我的家。
在朗朗上口的兒歌里,幼兒擺脫了對家長的依戀。
通過活動《我帶寶貝上幼兒園》《阿文的小毯子》讓幼兒輕松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
其二, 生活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
以往我們把課程、教本當做世界, 現在要把世界當做課程和教本。
從吃的水果到自然現象到社會上的熱門事如奧運會、世博會只要幼兒感興趣的、能讓幼兒得到發展的事都可以生成課程。
其三, 生活中的人們應該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應向他們學習。
為生活的需要而教育,教育是為了生活, 為了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正如陶行知所說“ 生活教育是運用生活的力量來改造生活, 它要運用有目的有計劃地生活來改造無目的無計劃地生活。
” 課程改革除了在“ 事實” 層面上走進生活外, 更要在“ 意義” 層面上聯系生活。
陶行知說“ 空談生活教育是沒有用的。
” 應怎么辦要發現、制造和運用生活工具。
為了改造生活, 必須有工具。
而與生活相聯系, 則是為了擺脫書本的束縛。
陶行知認為, “ 實際生活向我們供給無窮的問題,要求不斷解決。
” “ ‘ 生活即教育’ , 是叫教育從書本的到人生的, 從狹隘的到廣闊的, 從字面的到手腦相長的, 從耳目的到身心全顧的。
” 課程改革的實踐已充分證明, 只要我們走進生活, 教育就將變蒼白為豐富,變枯竭為鮮活,變無力為充滿活力。
(三)“教、學、做合一”的思想與新的教學觀陶行知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是指,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
這一理論很有針對性,他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主要教師的教,還要注意學生的學。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是師幼雙方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和補充。
新課程改革強調的教學不是機械灌輸式的而是互動的過程。
現代心理學表明:幼兒的學習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因此,新課程強調幼兒探索知識的經歷和獲得知識的經歷。
陶行知還主張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習慣,主張對兒童因材施教等,這與新課程的要求是一致的。
此次課程改革的重點是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我們要進行創造教育?陶行知說“ 我們要能夠做, 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創造。
” “ 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 “ 教育上最重要的事是給學生一種改造環境的能力。
”他又說“ 檢討過去, 把握現在, 創造將來。
……一切為了創造。
”這是一種呼聲。
在新課程中我們分明聽到了陶行知的呼喊聲。
創造教育的理念是什么?“ 處處是創造之地, 天天是創造之時, 人人是創造之人。
” 這種理念基于對幼兒創造潛能的了解和信任,打破了創造教育的神秘感。
課程改革所提倡的創新精神正是面向全體學生和所有教師的。
陶行知從兩個方面說明了創造的特征。
一是“ 敢探未發明的新理” “ 敢人未開化的邊疆” 。
強調的是“ 探索” 與“ 開辟”的精神。
二是強調創造是“ 新價值的產生” 。
新價值對不同的幼兒、不同的學科有著不同的含義,因而, 所有的人都能去創造新價值有別于新的科技發明, 因而創造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在精神層面上。
創造從哪里做起才好呢?陶行知認為, “ 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 創造是中國教育的完成” 。
創造的源頭在行動, 實踐是創造的土壤。
由此來審視綜合實踐活動, 不難掂量出“ 綜合” 與“ 實踐” 的創造分量來。
我國的幼兒教育課程改革正在穩步進行,陶行知的課程思想對幼兒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是多方面的。
我們高興的看到課程改革的思路和理念與陶行知的課程思想有一定的契合,希望陶行知的課程思想在新課改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陶行知教育思想對現代幼兒教育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