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烹飪主要典籍文獻是指民國以前歷代出版的書籍和畫冊等,內容包括:食譜、食單、菜譜、食經、茶經、菌譜和食療本草等方面的書籍。
一、詩經
《詩經》是西周初至春秋時代中葉約五百年間民間詩歌選集。
《詩經》分國風、小雅、大雅、頌四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的時代風貌,同時也大量記載了有關食物原料和飲食狀況,是研究古代飲食文化的珍貴資料。
二、禮記
《禮記》亦稱“小戴記”,為漢戴圣所記。
其中“檀弓”、“仲夏月令”、“內側”等篇,記錄了一些古代烹調、釀酒、造曲和腌制食品等技法,是研究我國古代飲食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
特別“內側”中介紹了“周代八珍”,是我國古代最早的食譜。
三、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亦稱《呂覽》。
戰國末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合撰,共二十六卷,其中卷一“本生篇”、“重己篇”闡述了一些養生理論,主張飲食有節制,不要大吃大喝;卷十四“本味篇”首創了中國烹飪的“本味”之說:“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擅,必以其勝,無失其理。
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甚齊甚微,皆有自起”和有關選料、火候等各方面的理論。
《呂氏春秋》為研究我國古代飲食文化和歷史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有關烹飪著作之一。
四、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內經·素問》成書于戰國時期,它匯集了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臨床經驗和理論知識,奠定了我國醫學的理論基礎。
其中《藏氣法時論》篇指出了飲食與養生的關系:“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素問》共八十一章,其中相當篇幅都論及飲食與養生,是研究我國醫食同源的重要文獻。
五、食經
《食經》是我國古代飲食專著。
據《隋書·經籍志》、《舊唐書。
經借志》、《新唐書·藝文志》記載,六朝時有崔浩、竺暄、諸葛穎、盧仁宗等編寫過《食經》。
其中,諸葛穎編的《淮南王食經》就達130卷(也有說120卷)。
現已亡佚。
六、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是北魏著名農學家賈思勰撰寫的農業巨著。
全書九十二篇,分為十卷,其中六十四和八十九篇,記錄并保存了大量的珍貴的烹飪史料,如:炙法第八十(炙砘法)是我國烤乳豬最早最詳細的記載。
《齊民要術》中的菜饌品類齊全、花式繁多,一般分為葷菜、葷素結合菜、素菜、面點、飯粥、茶食、節日食品等,葷菜就記載了100多種。
因此,雖為農書,也是一本影響很大的烹飪古籍。
七、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亦稱《備急千金要方》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著。
共三十卷,卷中有養生文獻,食物營養的論述。
《道林養性》篇指出:“美食須熟嚼,生食不粗吞”;“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一日之忌,暮無飽食”;“一月之忌,晦無大醉”等。
特別《千金要方》第二十六卷《食治》被后人譽為《千金食治》,對研究飲食與養生,醫食同源和發展藥膳飲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八、食譜
《食譜》也稱食帳、食單,唐代食譜專著,唐中宗神龍年間(705年)曾任尚書令和左仆射的韋巨源撰。
飲食有“食譜”之名,最早見于本書。
正文前注:“巨源拜中書令,上燒尾食其家,故書中尚有食帳,今擇奇異者略記。”據此,可知本書當為他人抄撮韋巨源燒尾食帳而成。
計飯食菜肴五十八種。
飯食有餅、面、膏、飯、餛飩、粽子等。
菜肴有魚、鱉、雞、鵝、鴨、鶉子、羊、豕、牛、熊、鹿、貍、兔等。
每種飯食菜肴下均有注,說明配料或制法,是現存最古老的食品專著之一。
九、食療本草
《食療本草》是營養食療專著。
原名《補養方》成書于唐武后垂拱二年,由孟詵撰。
后經張鼎增補改名為《食療本草》,是我國最早、內容也比較充實的記述各種食物、藥材和療效食品的專著,對形成我國傳統的營養、防病、治病和頤養于飲食的傳統,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十、茶經
《茶經》為唐代陸羽撰,是世界匕第一部論述茶的專著。
陸羽(733-804)字鴻漸,號桑苧翁,隱居苕溪(今浙江西北部)以著書為事。
所著《茶經》3篇,較系統地論述了茶樹的來源、性狀、茶葉的功用,采茶、制茶的方法、茶具設備以及煮茶、飲茶的方法,對我國及世界上制茶和飲茶文化的影響極為深遠,自宋代被尊稱為茶圣。
十一、酒經
《酒經》為釀酒專著之一,又名《北山酒經》,北宋朱翼中撰,寫成于北宋徽宗政和年間(115年前后)。
作著曾在杭州開辦酒坊,有豐富的釀酒經驗。
全書分上中下三卷。
特別是記述加熱殺菌、保存酒的方法,比歐洲早數百年,對酒曲釀造技術作了精辟的論述。
它是繼北魏《齊民要術》后又一部關于制曲、釀酒的卓越專著。
十二、筍譜
《筍譜》宋代吳僧贊寧撰,一卷。
贊寧俗姓高,浙江德清人。
該書共分五部分,一之名、二之出、三之食、四之事、五之說。
在“三之食”中,記述了調治、收藏、食用筍的一些方法,如:菹法、鮮法、會稽箭筍干法和結筍干法等。
并論述了解筍毒的方法:“麻油、姜皆殺筍毒。
凡食筍之要,譬若治病。
修煉得法,則益人,反是則損”。
《筍譜》是我國關于筍的專著之一。
十三、蟹譜
《蟹譜》宋代傅肱撰,全書二卷,分總論、上篇、下篇三部分。
“總論”論述了螃蟹的習性、形狀、異名、種類等,“上篇”和“下篇”共記載六十六條關于螃蟹的故事、食品、詩賦等,是我國關于螃蟹的著名專著之一。
十四、東京夢華錄
《東京夢華錄》宋代孟元老撰。
全書十卷,記載了北宋汴京(又稱東京,今河南開封)城市面貌、歲時物產、風土習俗等內容。
此書飲食史料甚豐,卷二有酒樓、飲食果子。
卷四有筵會假賃、會仙酒樓、食店、肉行、餅店、魚行。
卷五有民俗等節、記述飲食市場、食品名稱、菜點、廚藝的資料,是研究北宋時期飲食的重要史料。
十五、菌譜
《菌譜》是最古老的食用菌專著,南宋陳仁玉撰,成書于南宋理宗淳祜五年(1245年)。
書中論述了作著故鄉臺州所產的11種香菇的產區、形狀、色味、采摘時間,以及毒菌的解毒方法,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論述香菇的專著,對烹飪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十六、夢粱錄
《夢粱錄》南宋吳自牧撰。
全書二十卷。
卷十六記茶肆、酒肆、分食、酒店、面食店、葷素從食店、米鋪、肉鋪、鲞鋪。
其余各卷,有南宋月令民俗、食俗,以及包辦筵宴的“四司六局筵會假賃”等資料,反映了宋代南北烹飪文化的交流情況,是研究宋代飲食的重要史料。
十七、武林舊事
《武林舊事》南宋周密撰。
卷三對民俗、食俗,亦有詳細的記錄。
卷六記諸市、酒樓、市食、果子、菜蔬、街……諸色酒名等,對南宋臨安的飲食情況,提供了大量史料。
卷九“高宗幸張府節次略”,記載了張俊供進御筵完整菜點的食譜,是研究宋代飲食的重要史料。
十八、山家清供
《山家清供》宋林洪著。
全書分上、下二卷,收錄以素食為主的糕餅、面飯、羹菜等饌肴,有九十九品。
其中槐葉淘、玉糝羹、鴛鴦炙、東坡豆腐、木魚子等,是研究宋代素食的寶貴史料。
十九、糖霜譜
《糖霜譜》宋王灼撰。
灼字晦叔,四川遂寧人。
全書一卷,凡七篇,首敘唐代糖霜緣起,次考古來已有糖霜,終篇,論瓣糖霜性味及其制食之法。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評述《糖霜譜》言,古者惟飲蔗漿,其后煎為蔗湯,又曝為石蜜。
唐初以蔗為酒,而糖霜則自唐大歷年間(公元766-779)有鄒和尚者,來住蜀之遂寧傘山,始傳造法。
是研究宋代烹飪原料的重要史料。
二十、云林堂飲食制度
《云林堂飲食制度》是元代著名的烹飪著作。
作者倪瓚(1301-1374)字元鎮,號云林。
倪瓚為元末著名的四大畫家之一,他出生無錫城東約20里的梅里祗陀村,家居豪富,家中有一座“云林堂”的建筑。
因此,他編撰的食譜便叫做《云林堂飲食制度》,共收錄50種菜點、飲料的制作,反映了元代無錫一帶的飲食風貌,在我國烹飪史上頗有影響。
二十一、飲膳正要
《飲膳正要》為元代又一部飲食專著。
作者忽思慧官至元代飲膳太醫。
該書是一部總結飲食保健經驗的濟世良書。
全書分為三個方面:即飲食保健理論,食品原料,宮廷食譜。
共三卷,第一卷記載“三皇圣紀”、“養生避忌”、“飲酒避忌”和“聚珍異饌”等94方;第二卷記載“食療諸病”、“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和“禽獸變異”等內容;第三卷記載食物原料235種,其中有米谷品、酒、獸、魚、果、菜等品種。
《飲膳正要》既有漢族飲食經驗,也有兄弟民族的飲食經驗,是我國醫學和食品學的一部重要科學著作。
二十二、居家必用事類全集
《居家必用事類全集》為元代無名氏撰,甲集至戊集是農書,庚集飲食類以介紹當地漢族的菜點的烹調方法為主,同時介紹了一些當地的回回食品和女真食品的烹制方法及制醬方法,如:“筵上燒肉事”的菜單(燒肉即烤肉),有羊膊(煮熟,燒),羊肋(生燒),黃羊肉(煮熟,燒),野雞(腳兒,生燒),鵪鶉(去肚,生燒)等若干種。
對研究元代飲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二十三、易牙遺意
《易牙遺意》是元末明初韓奕所撰的一部著名食譜。
韓奕為平江(蘇州人)字公望,號蒙齋,所撰《易牙遺意》共二卷,分12類,并借春秋時期齊桓公寵臣易牙之名,贊頌所收菜饌之精。
具有一定的地方風味特色和歷史價值,對研究元末明初飲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二十四、飲食禁忌
《飲食禁忌》是明代王蔡傳所撰《修真秘要》中的一篇。
書中言“休欲常逸,食須常少。
勞無至極,食無過飽。
凡人食皆欲少而數,不欲頓而多。
夫食不用急,急則不細,不細則損脾氣。
法當熟嚼令細,不用食堅硬難消之物。
凡朝起食粥甚益人。
日落后,不用食。
夫食必先食熱,然后食冷。
熱食灼唇,冷食冰齒,咸損脾胃。
冷食不用熱水漱口。
必須叩齒十過,每食前后不用見悲哀喜怒之事。”對研究飲食與養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二十五、飲饌服務箋
《飲饌服務箋》為有關烹飪古籍,是明萬歷(1573-1620)時人高濂撰《遵生八箋》之一。
此書記載了一些食品的吃法和制造方法,如:綠豆芽、黃豆芽的生發、吃法,建昌紅酒釀造法,粽子、餛飩、粟子粉、山藥粉、醬油等制作法和吃法,是研究明代飲食文化的重要資料。
二十六、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是明藥物學家和博物學家李時珍(1518-1593)撰,成書于明萬歷六年(1578),是一部在醫學、藥物學和博物學方面具有世界意義的醫著。
書中對各種動物、植物、食品,即所謂食物本草和各種加工食品的來源、性味、療效以及烹飪方法都作了介紹,是一部我國食物本草、食法療法集其大成的書,對研究明代飲食文化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十七、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明末科學家宋應星(1587)撰,是明代工農業生產技術總結巨著。
全書三卷23篇,上卷記錄衣食、生產技術和經驗,包括谷物加工、碾米、磨粉、制鹽、制糖、榨油、磨醬、制曲等技術和經驗,提供了許多飲食原料,反映了時代的飲食文化情況,是研究當時飲食的重要的歷史資料。
二十八、中饋錄
《中饋錄》清代食物制作與食品保藏的專著。
載《古歡寶全集》,作著曾懿為四川華陽(今雙流縣)人。
全書共20節,記有20種食物的制造和保藏方法,如:制宣威火腿(附藏火腿法)、制香腸法、制肉松法等20余種制法,對食物制作和食品保藏有重要參考價值。
二十九、隨園食單
《隨園食單》是我國清代一部重要的烹飪著作,出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
作著袁枚(1716-1779),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人(今杭州人),是清代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享文章之盛名達50多年,一生著有《小蒼山房詩文集》70余卷;《隨園詩話》、《隨園隨筆》等30余部。
《隨園食單》分為須知單、海鮮單、戒單、口鮮單、特性單、雜性單、羽族單等14個方面。
特別在中國烹飪藝術方面,總結要點如下:①選料決定菜肴質量,一席佳肴,廚師的功勞占六成,采辦功勞占四成。
②本身味道濃厚的主料,適宜單獨獨用。
③筵席上菜,咸的、濃的、無湯的菜先上,淡的、薄的、多湯的菜后上。
④芡粉的作用在于粘合和防焦老。
⑤做菜不要外加油。
⑥不同的菜肴盡可能分別鍋灶烹制。
⑦菜肴不是越貴越好,不是樣數越多越好。
⑧請客吃飯千萬不要勉強。
該書較系統地總結我國古代烹飪技術的實踐經驗,記載了14到18世紀流行的300多種菜點,在烹飪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為研究我國古代的烹調技術和菜點積累保存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三十、閑情偶寄
《閑情偶寄》為有關烹飪古籍之一。
清代戲劇家和美食家李漁,號笠翁(1611-1679)撰,寫成于順治年間。
《閑情偶寄》中飲饌部論述蔬菜、谷物、肉類、禽獸、水產的性味和食法。
他的飲食主張:“愛食者多食,怕食者少食。
太饑勿飽,太飽勿饑。
怒時、哀時勿食。
卷時、悶時勿食。”頗有獨到見解。
此書為研究清代飲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三十一、養小錄
《養小錄》清代顧仲篇著的飲食著作。
作者浙江嘉興人,字成山,號松壑。
《養小錄》共三卷,成書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
分飲之屬、醬之屬、嘉肴屬等部分。
以浙江風味
為主,兼收中原及北方風味,是頗有影響的一本飲食著作。
三十二、日用俗字、飲食章
《日用俗字、飲食章》作者蒲松齡,成書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
以山東魯中地區的民間俗語,方言寫成,七字一句,讀來朗朗上口。
全書共千余字,但記載著100多種菜點。
特別指出五味烹調的重要:“筵席五味要周全,茴香蒔蘿花粉糯”和各種烹調技術的運用:“胛膊(即肘)燒爛加醋醬,頭蹄鑷刷始烹煎”、“姜加肚子椒加肺,橫切白腸豎切肝,更把肥膘火勿作塊,還將瘦肉剁為丸”。
是研究明末清初山東和北方地區飲食的重要資料。
三十三、調鼎集
《調鼎集》為清代廚師秘籍,海內孤本,現珍藏在北京圖書館善本部,原書“不著撰者姓名”。
后人研究部分卷文,作者為清代童岳薦,字北硯,紹興人。
原名《北硯食單》、《童氏食規》,《調鼎集》為后人所題。
全書10卷,內容豐富全面,為當時廚師經驗實錄,實用價值較高。
該書博取眾家之長,理論聯系實際,突出了江南風味,為當今烹飪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三十四、醒目錄
《醒目錄》為烹飪專著之一。
作者李化楠,字廷節,號石廷,乾隆七年進士,曾任浙江余姚、秀水縣令。
該書是李化楠“宦游所到,多吳羹酸苦之鄉。
廚人進而甘焉者,隨訪而志諸冊”親自筆錄的飲食資料,由其子李調元匯集整理,計有39種烹調法以及食品加工,食品保藏,飲料制作等方法,如:板鴨法、風雞、風鴨,關東煮雞、鴨法、燕窩、熊掌、魚翅、鮑魚等漲發方法。
吸收了江浙一帶傳統烹飪技術,對地方菜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三十五、記海錯
《記海錯》是一部清代記述海產品及其加工烹調方法的古籍。
作者郝懿行,字恂九,號蘭皋,山東棲霞人,清嘉慶四年進士,任戶部主事達25年之久,終生仕途不顯,畢生精力用于讀書和著述之中。
該書以品種詳述,共記40余種海產品的形狀、產地、產時、名稱、食法、儲法等。
有的海產品還作了考證、辨析,是一部研究烹飪原料和烹飪方法的珍貴史料。
三十六、吳中食譜
《吳中食譜》為烹飪著作,流傳于19世紀20年代。
原載民國15年一本雜志上。
共分上、中、下三篇,以散文筆調介紹當年姑蘇的各店、名菜點和飲食習慣。
記述了蘇城時令點心如湯包、京酵、湯面餃、燒賣、蟹粉饅頭、粽子、團糕等,還介紹了蘇州小吃重質量、講信譽和重傳統、重技巧的特點,是研究蘇州菜和近代烹飪的一份珍貴資料。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研究我國古代烹飪技藝的重要文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