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堅持
余顯斌
我17歲時,他19歲。
那時,我們是同學,是學校聞名的“兩支筆”。
我21歲,他23歲,我們師范畢業,成了小鎮同一所學校的教師。
在小鎮,我遇見了自己心儀的女孩,含羞帶嬌,是一朵天然的百合花,開放在臨水的一個商鋪里,經營著一爿小店。
于是,教學之余,我就會鉆進小店,經營起自己的愛情,也經營起小店的生意。
他呢,依然初衷不改,喜好文學。
白天教書。
晚上寫作,稿子一篇篇發出,文章一篇篇見報,成了縣里有名的文人。
生活,不會總是直線,有時,也會彎曲。
不久,他調走了,一床被子,一箱書籍,到了一個偏僻的山里學校任教。
那地方,我去過一次,是一個很閉塞的地方,白屋粉墻,“只堪圖畫不堪行”。
他仍然教書,寫文章,游山玩水,過著古代文人筆下的田園生活,從來不去經營自己的人際關系。
我,依然在小鎮經營著自己的小店,自己的日子。
他再調回來時,已經是幾年后了。
回到小鎮,他依然是一箱書,后面,是他的妻子,一個眉眼如畫的少婦。
他沒有多大改變,唯一變化的,是鼻粱上多了一副眼鏡,身上的書卷氣更濃了一些。
而我,領著一份教師的薪水的同時,已經擁有一個不小的商店。
我們后來的分別,則是由于市重點中學的招聘。
市重點中學,離我們學校二百多里。
既然是重點中學,毫無疑問,無論是資源還是教師福利,都遠遠優于普通中學。
教師不是圣人,我不是,他也不是。
我們都加入到應聘的隊伍中。
當時,他信心十足:他是市里有名的文化人,又是市政協委員。
應聘被招。
非他莫屬。
大家也都這樣想。
但是,結果卻出乎意料:我們同去的幾個人都應聘成功了,而他,卻落聘了。
他很沮喪,也很慚愧,一直到第二年招聘,為鼓勵他再次應聘,我才揭穿了謎底:“現在的招聘,誰看才?都是看‘財’。”我把財字咬得很重,提醒他。
他聽了,愣了一會兒,然后堅決拒絕了我的好意:“人,總得有個道德底線。
做教師的都這樣,怎樣面對學生?”我苦笑,十幾年過去了,他仍是校園里當年那個青蔥的青年;而我,已成熟老辣得連我自己也不敢相認了。
生活,總是這樣,讓人無奈地改變,又讓人反躬自省,難以心安。
帶高三的那年,學校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
一天,學校領導找來我,特意告訴我:上學年,他在普中帶高
三,帶得很好。
他的班上,除一部分考上大學外,還有一部分成績不錯的復讀生。
今年,他擔當著復讀生的班主任。
領導的意圖,明顯不過——把那些復讀生挖過來。
我雖覺得這樣做不地道,但也無奈,還是去了。
以我的鬼精明,挖他的墻腳,還不是易如反掌。
幾天暗地里活動,他的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答應跟我走。
大家大概都覺得不好意思和他說吧,商量的結果是先走。
然后再給他打電話,告訴實情。
走的時候,是個雨天,我特意雇來一輛公交車。
我們準備走時,他來了,打一把傘,來送行。
一切,都在他眼底。
我站在那兒,紅著臉,很慚愧。
學生們也低著頭。
他笑笑,很豁達,說:“去吧,如果你們覺得這樣時你們的發展有利,就去吧。
不過,無論走到哪兒,都要注意身體,好好學習,不要讓我失望。” 他的眼圈紅了,孩子們的眼圈也紅了。
然后,他走近我,拍拍我的肩:“弦子都交給你了,一路注意啊!” 車子走了好遠,回過頭來,看見他仍立在細雨中,靜靜地、孤獨地、落寞地、倔強地站著。
有個學生說:“我們的老師真可憐!”一句話,車里響起了一片啜泣聲。
那一刻,我的眼圈也紅了,為他,為我,也為了孩子的話。
(選自《當代青年》2009年9期) *
1.下列對原文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BC)
A.小說中的兩個人有著相同的起點,相似的經歷,但在生活中卻有著不同的遭遇,這源于他們對生活有著不同的認識與追求。
B.小說中的“他”是一個與詩書、田園為伴,樂情山水,從來不去經營自己的人際關系、不想改變自己命運的人。
C.一個最有希望應聘成功的人卻落聘了,小說借此批判了選用人員只看“財”不看“才”,以致良莠不分的社會現象。
D.因學校之間的競爭而挖墻腳一事,把小說情節進一步向前推進,學生的一句“我們老師真可憐”,不僅會給讀者帶來一陣心靈傷痛,也會讓讀者陷入深思。
E.這篇小說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敘事簡潔明了,于平易樸素的敘事、描寫中浸透著一種感人的力量,并在對比中凸顯了一個正直自守的高貴靈魂。
2.小說的倒數第2段,寫到“他仍立在細雨中,靜靜地、孤獨地、落寞地、倔強地站著”,此處描寫表現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
這處對“他”站姿的描寫表現出主人公在利益紛爭面前的淡泊、寬厚、堅定及在當今社會條件下難覓同道的孤立無援,(3分)他雖內心無限凄楚,但對個人道德底線卻執著堅守著。
(3分) *
3.“我”在小說中有什么樣的作用?請簡要分析。
①小說中的“我”是一個線索人物。
(1分)小說中的主人公的經歷都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所歷寫出來的。
(1分)“我”是小說中“他”的生活經歷的見證人。
(1分)
②小說中的“我”與“他”在走上工作崗位后生活遭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1分)小說以“我”的入世隨俗、成熟老送還來反襯“他”的堅守道德底線、不甘隨波逐流、純真正直而又寬厚的品格。
(1分)“我”的存在,對塑造主人公的性格和提示小說的主題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分)
4.這篇小說題目為“一個人的堅持”有人認為這種堅持很可貴,有人認為這種堅持不值得,你的看法呢?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觀點和理由。
答案: 觀點一:認為可貴。
從主人公自身角度看,作為知識分子,“他”堅持了自己的操 守,令人敬佩。
從學生的角度看,“他”的堅持,教育出了很多優秀的學生,最后也感動了很多的孩子。
從社會的角度看,“他”的堅持,是難能可貴的,社會需要這樣的堅持,只有這樣正直自守的高貴靈魂,才能讓這個社會得到凈化,充滿希望。
觀點二:認為不值得。
從主人公自身角度看,“他”的堅持,讓“他”缺失了很多,失去了到條件好的學校工作的機會,失去了許多優秀的學生。
從學生的角度看,“他”的堅持,雖說作為教師是應該堅持,但是這樣的堅持會埋沒“他”的才能,讓更多的孩子缺失很好的教育。
(考生要結合全文作答,其中觀點2分,理由6分,至少答出兩點理由。
全題8分,如有其他觀點,保養要觀點明確,言之成理也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