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的中心論點是“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句。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
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
"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
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原文: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
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于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
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據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這一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開展。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論文。
據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一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四門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
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
)的心理。
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步意義的。
對恥學于師,文章連續用了三個對比。
第一,古今對比,闡明恥學于師違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
第二,將同一個人既明于擇師教子的必要,卻又不明于自己從師的必要,把這兩種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對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確實糊涂不通道理。
第三,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的對比,進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錯誤心理,發人深省地指出兩種人的地位與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晤。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師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師說》的中心論點是哪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