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散文中的“自敘傳”色彩
郁達夫的散文無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現”,而且是“自敘傳”式的自我表現,是最為坦誠、露骨的自我表現。
在郁達夫看來,小說帶有作家的自敘傳,“現代的散文,卻更是帶有自敘傳的色彩。
”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著這一原則構造的。
他不加掩飾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將自己的信仰、習慣、性格甚至病態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現了在舊社會的壓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悶,從而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散文特色。
這種特色就是感傷的弱者的情調,浪漫的青年覺醒者的理想,反壓迫的民主主義者的傾向。
郁達夫的散文創作階段特色
早期:(1920年—1933年)。
在這十幾年的時間里,他一共寫了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議論雜文,表現了他從日本回國時滿懷希望的心情和見到滿目瘡咦的祖國后無限失望的感嘆,既有他對革命的前途感傷悲觀的思想,又有對革命慷慨激昂,疾聲吶喊的激進的理論。
中期:(1933年—1938年) 。
這個時期,是他思想的一個低潮期,由于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極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種落后的“名士”風度,留連往返于山林江湖。
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為從封建舊營壘中出來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弱點:軟弱性和妥協性。
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他憎惡現實,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這一面。
晚期:(1938年—1945年)。
1938年春,他參加了政治部第三廳的抗日宣傳工作,他用筆參加戰斗,寫下了許多政論文章,用自己熱情的聲音來鼓舞人們戰斗。
郁達夫早期散文創作的風格
首先,強烈地表現作家個性,這是郁達夫散文創作的理論認識,也是他“散文的心”。
他在散文中無所顧忌地對自己的思想、生活細節進行詳細的描寫,非常強效地表現了他“自敘傳”的獨特風格。
第二,憂郁感傷的情凋。
郁達夫的散文,與小說一樣與眾不伺,憂郁感傷的情調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創作中。
第三,恣肆坦誠、熱情呼號的自剖式的文字。
第四,回腸蕩氣的詩的調子。
另外,郁達夫散文中那種不拘形式縱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達夫的散文發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自己的聲音,篇篇洋溢著回腸蕩氣的詩的情調,熱情坦白,毫無遮掩地表現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里的苦悶心情,展現出一幅幅感傷,憂郁而又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面。
郁達夫散文中的傷感情緒的表現形式及其意義
在郁達夫散文中,其強烈的傷感情緒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頹廢,一是憎恨。
既然生活是無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廢物——既不能事業有成,又不能擺脫苦悶,郁達夫就干脆自我放縱,手中有幾個錢就大嚼一番,喝個亂醉;情感與性欲無法得到正常滿足,就偷看女人,尋妓女,聽土娼與客人調情,想上妓院(見《還鄉記》、《感傷的行旅》、《歸航》)。
拼命地發泄一個人的本能,竭力要在病態中滿足自我。
這種情感和行為顯然具有消極性,這是郁達夫散文中不健康的內容,但卻絕不是反動的內容,絕不是與時代思潮格格不入的情調。
郁達夫主要是以這種病態來發泄一個從封建禮教羈絆中覺醒了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悶。
這種不健康的色彩下面仍有著五四“人的發現”所寄寓的積極的意味。
與之相比,郁達夫由感傷所發生的憎恨情緒其積極意義就更為鮮明了。
他恨什么呢?首先是恨社會,在《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中,郁達夫以憤世嫉俗的筆調,在幾分玩世不恭,幾分無奈,幾分感慨中將社會的黑暗,下層人的不幸,來了個痛快的揭露,將自己對社會的憎恨作了十二分的強烈的表現。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郁達夫散文的特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