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一個比較復雜,擁有多重人格的人。
在曹操的一生中,充滿了矛盾和對立面。
他姓曹名操,他的父親就希望他是一個有操守,有品德的。
但是曹操他正是一個即善即惡的人。
善良時的他可以原諒殺愛子殺愛將的仇恨,寬宏大度,重新接納他人。
惡恨起來的曹操可以瞬間變成一個殺人如麻,輕易將恩情拋至于腦后的人。
但是曹操在政治上,農業上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他發展農業生產力,提倡要做到節儉,這在當今,也是有十分重要意義的。
雖然他愛才惜才,即使有過恩怨仇恨,也會招賢納為己用,但是只要這個人成為了他前進路上的絆腳石,不管當初有多么深的情誼,照樣殺之,絕對不留一絲情分。
曹操在文學方面的造詣極高,他的作品至今流傳,很多的描寫手法和感情抒發都體現了一種憂國憂民,氣勢磅礴之感。
所以曹操在另一方面確實是一個有才華的人,文化涵養極高。
這一點,曹操確實值得我們佩服。
曹操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他寧負天下人,不肯天下人負他。
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了當時的北方,平定了北方的安定,使北方的農業經濟得以發展,解決了人民的糧食問題和打戰軍人的軍糧問題,同時也加強了社會穩定。
曹操的智謀和勇氣也是令人佩服的。
他利用想象,望梅止渴,讓行軍可以繼續前行,而非停滯不前,最后全軍覆沒。
擴展資料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
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去世后謚號為武王。
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軍事上精通兵法,重賢愛才,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將看中的潛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曹操對文學、書法、音樂等都有深湛的修養。
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
文學
曹操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當今詩歌上,散文也很有特點。
曹操的詩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樂府詩體。
內容大體上可分三類。
一類是關涉時事的,一類是以表述理想為主的,一類是游仙詩。
與時事有某種關聯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門行》等,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薤露行》《蒿里行》二詩,作于建安初年。
前一篇反映何進謀誅宦官事敗,董卓入洛陽作亂;后一篇寫關東各州郡興兵討卓,又各懷野心,互相殺伐,在內容上緊相承接。
詩篇以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地寫出了這一段歷史過程,因此被譽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
《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詩篇描寫冬日太行山區的酷寒、荒蕪、險峻,形象生動,同時也寫出了詩人內心的復雜感受。
《步出夏門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烏桓時。
該詩包括“艷”(前奏)及四解。
“艷”著重寫了詩人出征時的復雜心情。
一解“觀滄海”,寫進軍途經碣石時的觀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寫歸途中見聞;四解“龜雖壽”,寫取得了這場重要戰役勝利后的思想活動。
以表述理想為主的詩歌有《度關山》《對酒》《短歌行》等。
前兩篇寫政治理想。
他設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賢君良臣政治。
這在漢末社會大破壞的現實背景下,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短歌行》的主題是求賢,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詩句,抒發求賢若渴,廣納人才,以冀成其大業心情。
在藝術風格上,曹操詩歌樸實無華、不尚藻飾。
它們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
在詩歌情調上,則以慷慨悲涼為其特色。
慷慨悲涼,這本來是建安文學的共同基調,不過在曹操的詩中,它表現得最為典型,最為突出。
在詩歌體裁上,曹操的樂府詩并不照搬漢樂府成規,而是有所發展。
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漢樂府中都是挽歌,他卻運用舊題抒寫了全新的內容。
曹操開創了以樂府寫時事的傳統,影響深遠。
建安作家以及從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許多詩人,他們擬作的大量樂府詩,都可以說是這一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參考資料:曹操-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