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靈回歸為話題的作文,4,5百字就可以了
八月,濃濃的桂花香,彌漫著整個校園,幽靜的賓山校道,我的心在飛翔,在尋找自己安詳的歸宿。r伴隨著輕快的腳步,走進了校道旁的桂花林。清淡的暗香陶醉了我那顆漂浮的心。這時,我選擇的是放情愜意,靠坐在樹下,秋風微微吹過,隨風飄落的花瓣清香依舊。我的心安逸地陷入了花的夢鄉。夢里的我,在紛飛的花絮里,舞步輕盈,帶著年輕跳動的心,踏進洋洋的書海。寧靜的夜晚,望著皎潔的月色,我慢慢沉睡。原來,學習生涯亦可以這樣的詩意。r伴隨著矯健的步伐,邁進了郁郁蔥蔥的賓山跑道。早晨清爽的風,伴著涼亭里傳來的讀書聲,激起了我尋求與渴望學識的心。沖上山頂,山道邊挺立的參天樹木,鼓舞著我求進的勇氣,也堅定了我不變的目標。 r伴隨著好奇的心情,踏進了寬敞而明亮的教室,一雙雙渴望求學的眼睛,我不禁為之震動。每一雙眼睛蘊涵著多少希望,每一個人身上又負托著多少期望。他們充滿了理想,跟著目標去奮斗。而我,在這樣的氛圍里,又如何不去努力求學呢? r在這優雅的靖中校園里,總有許多的景物令我陶醉,總有許多的人和事讓我感懷。她所擁有的知識是我渴望已久的書海,她所蘊涵的精神境界,是我理想的搖籃。靖中,我找到了心靈的歸宿。 r
以返璞歸真,回歸初心為主題的作文
《返璞歸真,回歸初心》
偶然翻出了幾本作文書,無意中的翻看,感想頗多,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故此一說。這幾本作文書,期中一本是我當時1995念初中是用過的《作文》雜志,另有一本是2005年的優秀作文選,它們都是正規作文雜志社出版的作文,打開書的目錄,先比較數篇作文題目十多年前的作文題目《愛心》、《原諒我吧,繼父》、《發生在我們班的一件事》、《有趣的一堂課》、《難忘的家鄉》、《父親的小石磨》、《家鄉的美龍潭》、《賣春聯》等等,2005年作文題目《突破障礙,超越自我》、《我找到了信心和勇氣》、《現代文明的困惑》、《人生最重要的字》、《學會欣賞,有益健康》、《讓信念開花》、《用雙眼看世界》等等。兩相比較,相隔十年,九十年代的初中生作文題目中透露的多是非常樸素的、自然的、很具有親和力的信息,讓我們一看題目就知道寫的是記敘文,題目明確,一目了然,承載著學生樸實純真的心靈。而如今的作文題目多是少年朋友的感悟、感想,過多的濫用了議論抒情。所以從題目中我們也很難看清楚作文的“廬山真面目”。仿佛都是小作者滿肚子的滄桑感悟、句句“真知灼見”。
再翻看作文內容,十多年前的中學生作文我感覺是“都實在、極樸實、很自然、真作文”。作文中很明顯記敘、描寫多,而議論抒情少。字里行間常常能充滿人間真情,或是父母親情的細致描繪,或是家鄉風俗的淡淡回味,亦或是生活小事的無窮樂趣,是一幅幅真實的生活、情感畫面,是當時學生情感的真實流露,也是學生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的熱情體現。讀了讓我們心平氣和,讓我們回味良久,讓我們掩卷沉思。
再看如今中學生的作文,內容和語言幾乎都在追求時下流行的“非主流”,有的作文語言還略顯“陰陽怪氣”,內容甚至有點“粗俗不堪”。過多的感想、感受、感悟充斥全文,我不禁問自己,現在的孩子們真有那么多的精辟見解、深刻議論嗎?這樣的作文早已不再是初中作文教學要求的記敘文了,真正的記敘文孩子們大概不會寫,都去做評論家、議論家了。
造成如此現象,究其原因,我覺得一方面是由于教師過分片面要求和錯誤的引導,太多的追求創新,不斷模仿造成的。再者也反映了一個更為深層的突出問題,那就是現代的中學生不太健康的心理,他們學習壓力過大,繁重的課業負擔累的他們喘不過氣來,因而使得他們不得不在作文中一吐為快。而生活中少了童年應有的快樂天真,少了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與親人好友談天說地的機會,這也都是他們心理偏頗的重要因素。
讀今天中學生的一些作文,我們覺得有些壓抑,太能“激蕩”我們的內心了。文章中除了那些泛濫的抒情議論和充斥的“非主流”特色外,我們很難能感受到作文的實在和樸實了,作文的內在意義發生了扭曲,讓讀者很難讀出那種淡淡的、純真的、自然的真情和生命活力了。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變化,但總有一些不變的東西要留下來吧。生活節奏的加快,就業壓力的加大,本不該影響到那些還天真稚嫩的面孔,但事實并非如此,他們或多或少已受其影響,作文之變就是一例。因此,我覺得在我們中學作文教學中不妨靜下心來,讓孩子們的作文從此以后返璞歸真,多一些樸實,少一份浮華,多一些真情,少一份議論,多一些天真,少一份見解,多一些自然,少一份感悟為好!
以“回歸”為話題的800字作文初中作文題目:回家
當你看慣了閃耀的霓紅燈,聽慣了汽車的轟鳴,嘗遍了各種山珍海味,你是否開始懷念那人類最自然最樸實的生活呢?走出都市的喧嘩,讓我們一起來享受一次心靈的洗禮,回歸我們最真實的家園輪陸。
和順,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之首,這一次,就讓我們走近它,了解它。
剛一進入古城,就給我一種異樣的感覺。我曾經走過著名的麗江古城,美麗的黃龍溪古鎮,可與和順比起來,卻似乎隱約少了一樣東西--寧靜,比起人頭竄動的風景區,和順,真是城如其名和和順順,寧靜而無絲毫雜質。兩個大榕樹屹立眼前,粗壯的樹干,有一種陽剛之美,而交錯盤圍繞的樹枝之間,又有著一種陰柔之意。陰柔和與剛烈在自然中完美結合。兩顆大榕樹臘桐頃背后,是一灘碧綠的湖水,湖水之上,水霧環繞,似乎像是到了王母娘娘的瑤池,讓人恍如身在夢境。最美的,還是那水霧隱掩下的層層古屋。有玲瓏小巧的亭臺樓閣,也層層疊疊的狀觀道罐,在碧灘之上,若隱若現。
小鎮之中,最俱盛名的,就要數艾恩奇故居了。艾恩奇是我國發場馬克思主義的領導者,哲學家,他的故居,自然也是氣度不凡。走進大門,左右都是樹木花草,顯得自然質樸,而掩印在花木之下的面面古墻,就更顯得古色古香。走進院子,就看到一扇圓門,從圓門進去上樓,就到了艾家的房間,中堂立著塊紅碑,刻著幾個大字:天、地、君、親、師、位。這六個字可有著大大的學問。所謂人不頂天,是要教育子女,不管己成就多大,都當尊重上天。地不離土,這就要讓子女知道做任何事都需腳踏實地,不可虛無瞟渺。君不開口,是說凡是君于絕不輕意妄言,可一但開口,就必須說話算數。親不閉口,是希望家中親人都可以長命百歲,永不閉目,師不齊肩,是指口不管你個人有多大成就都不可輕師忘道,對于老師,要永遠謙卑,恭敬。位不居中,這就是教育后輩,做學問不可死搬中庸之道,要靈活創新也就是所謂的輪姿“盡信書,不如天書。”還有就是教育子女不要以自我為中心,要多尊重別人,禮讓別人。這小小六字配含了做人做事的學問的一切道理,怪不得艾思奇會成為一代偉人,原來就是在這樣的家教下成長起來的呀。
四角何上起的磚房,雪白無痕的馬墻,湖水花木環繞的花園似乎回歸到了遠古,那古老純凈的記憶中的一角。
走出艾思奇故居,我明白原來在這小小古鎮之中,每一點每一滴都醞含著深深的學問。而整座古城的文化最精華,最大規模的體現,就是在古鎮中的,中國最大的農民圖書館。和順人從前多以經商為業,由于見多識廣,他們深深地意識到文化對于一個人,對于一個國家的眾要,于是就集資修建了這座圖書館。人們早就意識到知道可以改變命運,也就是為什么和順會產生這么多名人的原因了。
說起這些,也許您會覺得和順人真的很了不起,然而你若聽了以下這件事,必會更加對他們刮目相看。
在中國抗日戰征時期,中國因為貧窮落后,軍式武器裝備落后而被別國列強欺負,和順這個富裕小城的人們,決定為國家做出一點貢獻,于是捐款為國家捐贈了三架飛機,在當時,能夠有這樣的認識,也就是在和順這個人性淳樸,知書答理的小鎮中了。
置身在和順之中,你會發現許多特別之外,比如,當你走在石板路上,你會驚訝地發現道路上的石板洋不是整整齊齊地一塊塊并排著鋪好,道路的中央的石板與其他的石板排布毫不相同,中間一溜用長方形的石板鋪出一條小路,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和順鄉,人人都尊老愛幼,這條小路就是專為老人而鋪的。老人們走在路中間的專門通道,這確是讓人不得不佩服和順人的孝道。
另外,當你串流在和順的每家每戶之間時,你會奇怪的發現,每家人門前的河水上都有一個精巧玲瓏的小亭子,這又是為什么呢?原來,和順鄉的男人常年在外經商,經常不在妻子身邊,而他們也知道妻子獨自在家操持家務有多么的不容易!所以他們修筑了這樣的一座亭子在妻子常去洗衣的河邊,為的,就是讓妻子遮陽避雨。所以,這些小亭也就因此有了一個溫馨的名字--愛妻亭。每每放眼望去那河上一串串的密密麻麻的愛妻亭,我的心中就會漾起一陣感動。一點一滴見真情,這才是世間的真情。
短暫的旅途已經結束,可我卻久久也忘不了這座特別的古鎮,風景如畫,讓人著迷,崇尚文化,讓人傾佩。注重人文,讓人感動。自然與文化人文的完美結合,何等的溫馨,何等的寧靜。
來吧,讓我們來到和順回歸自然,回歸人性最質樸的關懷。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回歸本心的散文作文題目,以心靈回歸為話題的作文,4,5百字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