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group id="r9hwm"></optgroup><nav id="r9hwm"><label id="r9hwm"></label></nav>

    <tt id="r9hwm"><tr id="r9hwm"></tr></tt>
  1. 
    
  2. <optgroup id="r9hwm"><samp id="r9hwm"><dl id="r9hwm"></dl></samp></optgroup>

  3. <optgroup id="r9hwm"><samp id="r9hwm"><dl id="r9hwm"></dl></samp></optgroup>

        1. <listing id="r9hwm"></listing>
          <delect id="r9hwm"></delect>
          <optgroup id="r9hwm"><samp id="r9hwm"><ol id="r9hwm"></ol></samp></optgroup>

          大器晚成的古代名人

          縱觀中國歷史,大器晚成不乏其人,而最著名的、最稱人稱頌的當數下面九位。

          一.姜子牙

          姜太公垂釣——愿者上鉤之典故,已流傳數千年,其形象在國人心中根深蒂固,稱得上是中國大器晚成第一人。

          正所謂:做人不識姜太公,閱盡史冊亦枉然。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尊稱太公望,武王尊之號為“師尚父”。

          商朝末年人。

          漢族(華夏族),河南省衛輝人。

          其始祖四岳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呂地(盡在河南南陽),因此得呂氏。

          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干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

          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

          就這樣一直到70歲,姜太公還是沒有機會展現自己,一直默默無聞。

          當時,正是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時期。

          殷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朝政腐敗,民不聊生。

          而西部的周國由于西伯姬昌(后為周文王)倡行仁政,發展經濟,實行勤儉立國和裕民政策,國勢日強,天下民眾傾心于周,四邊諸侯望風依附。

          壯心不已的姜尚,獲悉姬昌為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求天下賢能之士,便毅然離開商朝,來到渭水之濱的西周領地,棲身于磻溪,終日以垂釣為事,以靜觀世態的變化,待機出山。

          一般人釣魚,都是用彎鉤,上面接著有香味的餌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誘騙魚兒上鉤。

          但太公的釣鉤是直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沉到水里,并且離水面三尺高。

          他一邊高高舉起釣竿,一邊自言自語道:“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愿意的話,就自己上鉤吧!”

          一天,有個打柴的來到溪邊,見太公用不放魚餌的直鉤在水面上釣魚,便對他說:“老先生,像你這樣釣魚,100年也釣不到一條魚的!”

          太公只是笑了笑,不為所動。

          這一釣,終于釣來了周文王,周文王通過了解知是奇人,親自上門請他出山,并興奮地說道:“我先君太公預言‘當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興盛。

          ’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

          太公見他誠心誠意來聘請自己,便答應為他效力。

          于是,姬昌親自把姜尚扶上車輦,一起回宮,拜為太師,稱“太公望”。

          從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后來,姜尚輔佐文王,興邦立國,還幫助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滅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齊地,實現了自己建功立業的愿望。

          二.百里奚

          百里奚可以是中國歷史大器晚成僅次于姜太公的另一位奇人,其成功歷程曲折離奇。

          正應了一段古文:“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百里奚,虞國人,字井伯,娶妻杜氏,其才華橫溢,可由于家境貧寒,30多歲了,還沒有什么作為。

          杜氏說:“好男兒志在四方,你只是呆在家里,有何出息呢?”,奚聽從妻子的勸告,準備出去闖蕩。

          臨別前,杜氏殺掉唯一的老母雞,沒有柴燒,只得拆下大門閂當柴。

          百里奚飽餐一頓,杜氏抱著饑餓的兒子相告“你富貴以后,可別忘了我們”,百里奚含淚而別。

          百里奚來到齊國,欲求事于齊襄公,由于無錢送禮,沒人給他引薦,久而久之,其生活更加窮困,只得一路乞討度日。

          奚來到一個小鎮上,有位叫蹇叔的義士見百里奚相貌堂堂、談吐比凡,就把他收留在家里。

          但是,蹇叔家本來就不寬裕,時間一長,家里開銷就漸漸地不支。

          蹇叔問百里奚:“會做些什么?”百里奚回答:“會養牛。

          ”蹇叔就讓他去飼養牛,牛養得膘肥體壯的。

          百里奚聽說周王喜好牛,凡給他養牛、獻牛的都有重用,蹇叔勸告說“一個君王,不務正業,不理朝政,卻偏愛牛,不會有好下場的,你不能去”。

          后來,齊國公子無知弒齊襄公而自立,向天下廣招賢才,百里奚想去應聘,蹇叔勸道:“齊國群公子出逃在外,無知初即位,而且即位不正當,必有內亂,你不能去”。

          蹇叔見百里奚求仕心切,正好他的朋友宮之奇在虞國任國相,就向他推薦了百里奚。

          蹇叔見虞公剛愎自用、聽不得諫言,想想又不想讓他去,但百里奚因長期顛簸、生活潦倒,執意留在虞國,蹇叔無奈,只好告別,回到家鄉宋國去了。

          晉獻公派兵攻打虢國,借道于虞國,大夫宮之奇以“唇亡齒寒”屢諫虞公而不聽,最終虞國滅亡,虞公和奚被俘獲到晉國,晉獻公見百里奚有才華,欲任用之,百里奚說“君子不適仇國,何況為它服務呢?我就跟隨虞公吧”。

          秦穆公結姻于晉國公主伯姬,晉獻公見奚不識好歹,就把他作為陪嫁人員,給了秦國。

          百里奚一路上回想起自己曲折的出仕道路,最終卻落得個給人作陪嫁的屈辱結局,實在是太窩囊。

          于是,他借機逃脫。

          后到楚國為人牧馬。

          秦穆公聽說百里奚很有才華、有志氣,派人以五匹羊皮換回百里奚,百里奚又向穆公舉薦蹇叔說“我曾經二次聽從了蹇叔的意見,因而二次躲過了災禍;最后一次沒聽他的,就遭遇了虞國的滅亡而成為人奴。

          蹇叔強于我百倍”。

          穆公于是下令,去宋國請回蹇叔,分別封二人為左、右庶長,謂之“二相”,百里奚終于登上了相位,而此時他也已經70歲了。

          二人齊心協力,共同輔佐穆公,從而最終成就了穆公的霸業!

          百里奚做了秦國的相國,位高權重,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一時間把妻兒給忘了。

          杜氏帶著兒子輾轉來到秦國,打聽到相府要招幾名洗衣工,便應聘進入相府。

          杜氏又聽說相府的樂隊招人,便向樂隊的頭領自薦。

          杜氏自小生活在素有“歌舞之鄉”的虞國山區,她那動聽的歌聲打動了他們,就把她招為樂工。

          一天晚上,百里奚吃飽喝足后,照例讓樂工們奏樂,輪到杜氏,她悲傷地唱道:

          百里奚,五羊皮!憶別時,烹伏雞,舂黃麥,炊門閂;今日富貴忘我為?

          百里奚,五羊皮!父粱肉,兒啼饑,夫文繡,妻洗衣;富貴忘我為?

          百里奚,五羊皮!昔之日,君行而我啼;今之日,君坐而我離。

          嗟夫,富貴忘我為?

          百里奚一聽,感到得淚流滿臉,知是妻子杜氏,趕忙下階同杜氏相認,相互傾吐久別之情。

          他得知兒子自小習武,武功高強,便向秦穆公舉薦,而封為將軍。

          自此,百里奚全家團圓,功成名就。

          三.晉文公

          晉文公的逃亡歲月,真可謂驚心動魄、九死一生。

          他能躍身于春秋五霸之列,這與他堅忍不拔的毅力與意志外,多少也帶有點運氣。

          晉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姓姬名重耳(chóng ěr),與周王室同宗,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

          晉獻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為嗣,曾流亡國外19年,在秦援助下回國繼位,那年他已經62歲了!

          公元前666年,晉獻公派32歲的重耳守護蒲城。

          前656年,重耳遭到驪姬之亂的迫害,離開了晉國都城絳,到蒲城,他父親晉獻公派勃鞮謀殺重耳,勃鞮割斷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墻僥幸逃走。

          重耳的母親是戎族,他決定往翟族人的地方逃跑。

          前651年,晉獻公逝世,荀息當國相,驪姬立他兒子奚齊為國君,里克殺了驪姬和奚齊,荀息自殺,里克派人迎接重耳回國即位,重耳辭謝,時年47歲。

          前650年,重耳的弟弟夷吾登君主寶座,自立為晉惠公。

          前644年,晉惠公派勃鞮第二次追殺重耳,重耳沒死,決定不能在翟族地區多留。

          他聽說齊桓公的宰相管仲去世了,決定去齊國給齊桓公效勞,他同時希望得到齊國的幫助和保護。

          重耳在齊國過安逸的生活,放棄了恢復君位的愿望。

          齊桓王送了他20輛馬車,并許配了宗族之女齊姜給重耳。

          前639年,趙衰、咎犯有一天在一棵桑樹下商量如何離開齊國,一個女奴在桑樹上聽到他們的對話,回宮以后偷偷的告訴了重耳的妻子齊姜。

          齊姜因為害怕女奴泄露秘密,不但沒有給她獎賞,而且馬上把她給殺了。

          齊姜也勸告重耳趕快離開齊國,但是重耳不肯。

          因此,趙衰等人讓重耳喝醉了,把重耳抬到馬車上離開齊國國都臨淄。

          重耳醒來的時候已經太晚了,他感到非常憤怒,拿了槍欲殺舅舅狐偃,幸虧沒有成功。

          重耳和他的忠臣到了曹國。

          曹共公聽說重耳的肋骨連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時候,偷看了他的裸體。

          因為曹共公對他如此無理,重耳有怨恨心。

          前638年,楚國打敗宋襄公軍隊不久以后,重耳到了宋國。

          宋襄公款待他,并送他二十輛馬車。

          后來重耳到了鄭國,鄭文公拒絕接待他。

          到了楚國,楚成王設宴接待他,并問他以后打算如何報答楚國。

          重耳回答“萬一晉國和楚國之間發生了戰爭,我愿意命令軍隊退避三舍(即九十里)”。

          楚國大夫子玉建議楚成王馬上殺死重耳,以免給自己留下后患,但是楚成王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最后,重耳到了秦國,秦穆公熱烈接待他,并把五個女子許配給他,其中有秦穆公的親生女兒懷嬴。

          前636年,秦穆公護送重耳回晉國。

          重耳即位,稱晉文公,即位后他在諸侯中威信很高。

          侍奉晉惠公的舊臣呂省和郄芮害怕遭到晉文公的迫害,所以想謀殺他。

          他們計劃放火燒他的宮室。

          勃鞮聽到了他們的陰謀,想預告晉文公,但是文公拒絕讓他覲見,因為他曾經試圖刺殺文公兩次。

          勃鞮回答他當時奉命行事,提醒他“過去齊桓公沒有記恨管仲向他射箭”,晉文公聽了,便接待了勃鞮,勃鞮就揭露了呂省和郄芮的陰謀。

          呂省和郄芮逃走,但是秦穆公把他們俘獲殺死了。

          前635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發起動亂,周襄王逃到鄭國并向晉文公緊急請求援助。

          同時,秦國人正準備去救周王。

          晉文公想當霸主,他乘這個機會顯示他的權利和威力,所以不顧晉國剛剛才安定,決定在秦國人行動之前拯救周王,不想讓秦國人得到功勞。

          因此,他答應了周襄王,打敗了王子帶,并護送周襄王回京城。

          為了感謝晉文公的恩惠,周王把河內、陽樊等地區賞賜給了晉國。

          至此,晉文公的才華得到了充分展現,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與民同苦樂,受到了百姓的擁戴。

          他減輕關市的征稅,減輕刑罰,布施貧民,救濟饑荒,使人民能安居樂業。

          他不斷增強晉國的實力,堅守信用,建立起了自己的威信。

          當時,與晉有力量爭霸的是長江流域的楚國。

          晉文公想成就霸業,必須向南擴展疆土,非與楚國交鋒不可。

          公元前633年,宋國都城商丘被楚軍包圍。

          公元前632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為報答楚國在他流亡國外時楚國的款待,下令軍隊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東濮縣南)大敗楚軍。

          晉文公在踐土給周襄王修了行宮,還把陳、蔡和楚國的俘虜獻給周天子。

          晉及齊、魯、宋、衛等七國國君和周王室大臣王子虎訂立盟約,正式稱晉文公為盟主。

          不久又會諸侯于溫,周襄王也被請赴會,任命晉文公為諸侯之長,命他安撫四方,監督和懲治危害周天子的人,從此晉文公成為諸侯霸主。

          四.劉邦

          劉邦應該算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他的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曾令多少后人感慨萬端。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在位,共八年。

          字季(一說原名季),沛縣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人,起兵于沛縣(今江蘇沛縣)。

          漢族。

          其父劉煓(劉太公),字執嘉,生有四個兒子(劉伯,劉仲,劉邦,劉交),劉邦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

          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

          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劉邦在沛縣聚眾響應陳勝、吳廣起義,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稱“沛公”。

          此時的劉邦已是47歲的“高齡”了。

          劉邦的革命事業進展非常迅猛。

          公元前206(僅僅3年時間)年十月劉邦便進抵霸上。

          秦王子嬰投降,秦滅亡。

          入關后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因此受到人民的歡迎。

          項羽擊潰秦軍主力后,劉邦聽從張良的意見,親至鴻門,卑辭言好。

          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

          劉邦不甘心革命的勝利果實被項羽獨占,率軍東出,發動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

          漢王五年冬,劉邦約韓信、彭越等人率軍進圍楚軍于垓下。

          項羽率部突圍,至烏江自刎。

          當年二月(55歲),劉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陽,不久遷至長安,史稱西漢。

          劉邦僅用八年時間就完成了“從亭長到皇帝”的跳躍,奮斗的速度、成就可謂史無前例。

          登基后,劉邦采取的休養生息的寬松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

          可以說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

          他對漢民族的統一、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五.黃忠

          黃忠作為長沙守將時名氣并不大,直到歸順先主以后在定軍山誅夏侯,這才聲動天下,名流后代,也算是大器晚成者。

          黃忠(?—220年)字漢升,荊州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

          漢族。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官至后將軍,賜關內侯。

          小說《三國演義》中,把他描述為蜀漢五虎大將之一。

          黃忠原在荊州軍閥劉表麾下任職中郎將,與劉表從子劉磐共守長沙攸縣。

          及后曹操南侵荊州,仍擔故任,假行裨將軍,統屬于長沙太守韓玄手下。

          在韓玄手下時已年近六旬,雖勇冠三軍,但并沒有得到重用,只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的將領。

          赤壁之戰后,劉備征荊南四郡。

          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及零陵太守劉度投降。

          黃忠隨韓玄投靠劉備,并隨劉備軍隊入川。

          后劉備與劉璋決裂,黃忠于葭萌關受任進攻成都,作戰時不顧年邁,身先事卒、勇冠三軍。

          益州定后,被封為討虜將軍。

          219年,劉備北攻漢中時,老將黃忠在定軍山戰役中,對著曹軍將領夏侯淵的精英部隊,仍帶領士卒奮勇殺敵,更斬殺魏國名將夏侯淵,大敗曹軍,被升為征西將軍。

          同年,劉備稱漢中王,改封黃忠為后將軍,賜關內侯,與張飛、馬超、關羽同位,而黃忠至此也威震天下,名垂青史。

          次年,黃忠病逝,追謚剛侯。

          黃忠與嚴顏、廖化共稱為蜀漢三老將。

          六.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藥師,原名藥師,雍州三原(今陜西三原縣東北)人。

          唐初杰出的軍事家將領、軍事理論家。

          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將韓擒虎的外甥。

          祖父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詮仕隋,官至趙郡太守。

          李靖長得儀表魁偉,由于受家庭的熏陶,從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頗有進取之心,曾對父親說:“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

          ”他的舅父韓擒虎是隋朝名將,每次與他談論兵事,無不拍手稱絕,并撫摩著他說:“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

          ” 李靖先任長安縣功曹,后歷任殿內直長、駕部員外郎。

          他的官職雖然卑微,但其才干卻聞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書牛弘稱贊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軍事家、左仆射楊素也撫著坐床對他說:“卿終當坐此!”

          大業末年,李靖任馬邑郡(治今山西朔縣東)丞。

          這時,反隋暴政的農民斗爭已風起云涌,河北竇建德,河南翟讓、李密,江淮杜伏威、輔公祏等領導的三支主力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滌蕩著隋朝的腐朽統治。

          身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淵也暗中招兵買馬,伺機而動。

          李靖察覺了他的這一動機,遂“自鎖上變”,將往江都,以告發此事。

          但當到了京城長安時,關中已經大亂,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

          不久,李淵于太原起兵(參見李淵太原起兵),并迅速攻占了長安(參見李淵攻取長安之戰),俘獲了李靖。

          李靖滿腹經綸,壯志未酬,在臨刑將要被斬時,大聲疾呼:“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李淵欣賞他的言談舉動,李世民愛慕他的才識和膽氣,因而獲釋。

          不久,被李世民召入幕府,充做三衛。

          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淵建唐稱帝,李世民被封為秦王。

          為了平定割據勢力,李靖隨從秦王東進,平定在洛陽稱帝的王世充,以軍功授任開府。

          從此,李靖開始嶄露頭角,時年47歲。

          李靖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在進擊王世充,消滅蕭銑,平定輔公祏的反叛等諸多戰役中立下汗馬功勞。

          在59歲時大破突厥頡利可汗,64歲大破吐谷渾,李靖的仕途也達到了巔峰。

          自隋朝以來,突厥是西北的強國。

          李靖等滅了東突厥,不僅解除了唐朝西北邊境的禍患,而且也洗刷了唐高祖與太宗向突厥屈尊的恥辱。

          因此,唐太宗頗有感慨地說:“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

          往來國家草創,突厥強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于頡利,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

          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于稽顙,恥其雪乎!”太上皇李淵也欣喜萬分,他把太宗、貴臣十幾人,還有諸王、王妃、公主等召至凌煙閣,設宴慶祝。

          他一時興起,還親自彈起了琵琶,太宗起舞,大臣們也接連起身舉杯祝賀,一直延續到深夜。

          不久,李靖以功進封衛國公。

          貞觀十七年(643年),又與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圖像于凌煙閣,尊奉為功臣,并進位開府儀同三司。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情惡化,唐太宗親臨病榻慰問。

          他見李靖病危,涕淚俱下,十分難過地對李靖說:“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國有勞。

          今疾若此,為公憂之。

          ”這年四月二十三日,李靖溘然逝去。

          享年79歲。

          唐太宗冊贈司徒、并州都督,給班劍、羽葆、鼓吹,陪葬昭陵。

          謚曰景武。

          墳墓如同衛青、霍去病故事,筑墳形如同突厥內燕然山、吐谷渾內積石二山形狀,“以旌殊績”。

          因為他戰功顯赫,死后經常顯靈,為百姓救危解厄,百姓為其建廟供奉,于是道晚唐時候,李靖漸漸被神化了。

          七.蘇洵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長于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

          有《嘉祐集》。

          蘇洵應試不舉,經韓琦薦任秘書省校書郎、文安縣主簿。

          據說27歲才發奮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

          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

          歐陽修很贊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

          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

          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托有病,不肯應詔。

          嘉祐五年,任為秘書省校書郎。

          后與陳州項城(今屬河南)縣令姚辟同修禮書《太常因革禮》。

          書成不久,即去世,追贈光祿寺丞。

          曾鞏說蘇洵“頗喜言兵”。

          蘇洵的《權書》10篇、《幾策》中的《審敵》篇、《衡論》中的《御將》和《兵制》篇,還有《上韓樞密書》、《制敵》和《上皇帝書》,都論述了軍事問題。

          在著名的《六國論》中,他認為六國破滅,弊在賄秦。

          實際上是借古諷今,指責宋王朝的屈辱政策。

          《審敵》更進一步揭露這種賄敵政策的實質是殘民。

          《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復武舉、信用才將等主張。

          《權書》系統地研究戰略戰術問題。

          在《項籍》中,他指出項籍不能乘勝直搗咸陽的戰略錯誤。

          他還強調避實擊虛、以強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決戰、突擊取勝等戰略戰術原則。

          蘇洵的文章主要是以史論政,繼承《孟子》和韓愈的議論文傳統,論點鮮明,論據有力。

          歐陽修稱贊他“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志銘》);但有時不免帶有詭辨氣息,不免迂闊偏頗,是其短處。

          蘇洵在《上田樞密書》中也自評其文兼得“詩人之優柔,騷人之清深,孟、韓之溫淳,遷、固之雄剛,孫、吳之簡切”。

          蘇洵作詩不多,擅寫五古,詩頗質樸蒼勁。

          散文作品有《心術》、《幾策》、《權書》、《辨奸論》、《衡論》和《六經論》,后世傳有《嘉佑集》十五卷。

          八.吳承恩

          吳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

          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

          中國明代杰出的小說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的作者。

          他出身于一個小官吏降為小商人的家庭。

          父吳銳,字廷器,賣“彩縷文羯”,“又好譚時政,竟有所不平,輒撫幾憤惋,意氣郁郁”。

          吳承恩自幼聰慧,喜讀野言稗史、志怪小說,“嘗愛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輩所著傳記,善模寫物情,每欲作一書對之”,“髫齡,即以文鳴于淮”,頗得官府、名流和鄉紳的賞識。

          嘉靖八年(1529),吳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創辦的龍溪書院讀書,得到葛木的賞識。

          朱應登認為他“可盡讀天下書”,而“以家所藏圖史分其半與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大約40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六年后,由于母老家貧,去做了浙江長興縣丞,常與友人朱曰藩豪飲,寄趣于詩酒之間,和嘉靖狀元沈坤,詩人徐中行有往來。

          終因受人誣告,兩年后“拂袖而歸”。

          吳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剛直不阿。

          他之所以才高而屢試不第,很可能與他不愿作違心之論以討好上官有關。

          他厭惡腐敗的官場,不愿違背本心,對黑暗的現實持否定態度。

          他在《二郎搜山圖歌》一詩中寫道:“民災翻出衣冠中,不為猿鶴為沙蟲。

          坐觀宋室用五鬼,不見虞廷誅四兇。

          野夫有懷多感激,撫事臨風三嘆惜。

          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

          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誰能為我致麟鳳,長令萬年保合清寧功。

          ”認為“民災”的形成,社會現實的丑惡,原因就在于統治者用人不善,讓“五鬼”、“四兇”那樣的壞人當道。

          他想“致麟鳳”,行“王道”,扭轉乾坤,但是懷才不遇,壯志未酬,只能空懷慷慨,撫事臨風嘆息。

          生活困頓給吳承恩帶來的壓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

          父親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開支,但他卻沒有支撐門戶的能力,更沒有養家活口的手段。

          家中生活來源,除了每月從學府里領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親所留遺產了。

          品嘗了社會人生酸甜苦辣的吳承恩,開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慮社會人生的問題,并且用自己的詩文向不合理的社會進行抗爭。

          50歲左右,他開始寫《西游記》,并寫了前十幾回,后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記》的創作,歷時7年,那時他已經差不多80歲了。

          吳承恩晚景凄涼,以賣文為生,《西游記》雖說沒有讓他晚年過得安逸的生活,但卻讓他的名字載入了史冊。

          九.齊白石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紀十大畫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于北京,終年93歲。

          宗族派名純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號蘭亭、瀕生,別號白石山人,遂以齊白石名行世;并有齊大、木人、木居士、紅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館主者、寄園、萍翁、寄萍堂主人、龍山社長、三百石印富翁、百樹梨花主人等大量筆名與自號。

          齊白石出身貧寒,作過農活,學過木匠,25歲仍在鄉間做雕花木匠,這時他才開始對習畫感興趣。

          26歲時轉從蕭薌陔、文少可學畫像,27歲始從胡沁園、陳少蕃習詩文書畫。

          37歲拜碩儒王闿運為師,并先后與王仲言、黎松庵、楊度等結為師友。

          齊白石在家鄉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館、茹家沖寄萍堂。

          自40歲起,離鄉出游,五出五歸,遍歷陜、豫、京、冀、鄂、贛、滬、蘇及兩廣等地,飽覽名山大川,廣結當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詒、郭葆蓀等皆為摯友。

          畫風由工轉寫,書法由何紹基體轉學魏碑,篆刻由丁、黃一路改學趙之謙體。

          55歲避亂北上,兩年后定居北京。

          時與陳師曾、徐悲鴻、羅癭公、林風眠等相過從。

          1919年,齊白石 57歲,住北京法源寺,靠賣畫維持生計。

          是時齊白石在京無名氣,求畫者不多,他自慨之余,決心變法。

          《白石詩草》云:“余作畫數十年,未稱己意。

          從此決定大變,不欲人知。

          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乃余或可自部快心時也。”

          直到1927年,齊白石65歲時才出人頭地,應國立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林風眠之聘,在該校教授中國畫。

          從此,齊白石飲譽中外,成為中國近代最著名的畫家之一。

          他隨后出任北平美術作家協會名譽會長、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理事、中國畫院名譽院長、北京中國畫研究會主席、全國美術家協會主席;1949年7月、1953年9月兩次出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連續當選為全國文聯委員;1954年8月當選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與**主席交誼甚深并受到過接見;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榮譽獎狀及“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授予其通訊院士榮譽狀;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其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9月舉行授獎儀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

          抗日戰爭期間,表示“畫不賣與官家”。

          1946年重操賣畫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舉辦個展,并任北平藝專名譽教授。

          著有《借山吟館詩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傳》等。

          出版有《齊白石全集》等各種畫集近百種。

          大器晚成的古代名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大器晚成的古代名人

          散文

          關于大自然色彩的散文

          閱讀(380)

          世界的顏色是多么美妙,富有生命的那一抹綠,富有激情的那一抹黃,富有熱烈的那一抹紅,富有高貴的一抹紫,富有溫暖的那一抹粉。這是大自然的顏色,對了,別忘了,還有那深沉的一抹黑……天空,深深的藍,這,是夜晚。璀璨的群星開著火車,一個接著一個,像無數顆

          散文

          《鸕鶿》是寫什么的散文

          閱讀(595)

          這是一篇寫景散文,描繪了一幅幅動靜交融的美麗圖畫《鸕鶿》系浙江省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第21課,作者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鄭振鐸先生。作者依照事情的發展順序,為我們逐次展現了三幅洋溢著水鄉風韻的優美畫面。首先映入我們眼簾

          散文

          求經典現代散文

          閱讀(366)

          那些我們明白卻不能完美的我們一直覺得妥協一些、將就一些、容忍一些可以得到幸福。但當你的底線放得越低,你得到的就是更低的那個結果!不是嗎?不要因為寂寞愛錯人,更不要因為愛錯人而寂寞一生,嘗試信任才能得到幸福。緣分是本書,翻的不經意

          散文

          介紹幾本書看看中外名著都可以

          閱讀(446)

          要是我說,謝爾頓的《假若明天來臨》或《滴血的鉆石》,這兩本情節絕對吸引人,要是你是多愁善感型的,那看看村上的《挪威森林》,或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中國古典那幾部名著不用說了,還有一部《鏡花緣》挺好,近代的老舍的小說集很好,另有一本《穆

          散文

          中外名著簡介

          閱讀(497)

          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可說是豐富多彩、浩如煙海,一個不摸門徑的人可能會有無所適從之感。我們以下開列的這個書目,可以說基本上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方方面面的基本書籍,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讀。中國古典文獻在傳統上分為“子史經集”四

          散文

          中外名著

          閱讀(364)

          《水滸傳》施耐庵/53《紅樓夢》曹雪芹高鶚/64魯迅雜文魯迅/76《吶喊》魯迅/90《朝花夕拾》魯迅/105《繁星.春水》冰心//120《子夜》茅盾//138《家》巴金//153《駱駝祥子》老舍/164《茶館》老舍/175《邊城》沈從文/186《芙蓉鎮》古華/201《草房子》

          散文

          在閱讀中外名著是采用什么閱讀方法

          閱讀(445)

          首先,我所閱讀的名著各有千秋,都沒有讓我失望過,只要是公認的名著都值得讀。其次,千萬不要先看相關的電影或電視劇,否則就毀了,你懂的。第三,我的習慣是這次讀中國的,下次就讀外國的,這次讀的是小說,下次就讀散文,或詩歌,史書和理論專著也可穿插閱讀

          散文

          誰能介紹一些大器晚成的成功商人?

          閱讀(445)

          很多,有蘇老泉(蘇軾他老爹),唐代詩人陳子昂和姜子牙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三字經》蘇洵,號老泉。姓名:蘇洵又名:號老泉字明允性別:男生卒年:1009—1066所屬朝代:宋代所屬文學時期:宋代文學所屬流派:三蘇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品:權書衡

          散文

          歷史上哪些名人成材比較晚

          閱讀(378)

          中國姜子牙姜尚姜尚,名望,呂氏,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東海海濱人。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文王,與謀“翦商”。后輔佐周武王滅商。因功封于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

          散文

          老子的師傅是誰

          閱讀(674)

          老子的師傅是商容和商容師兄周太學博士。1、商容老子從小都很聰明,特別愛思考。老子父親望子成龍,請了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知識。商老先生老子教授三年,因老子太聰明,沒有教授的內容了,推薦到其師兄處學習。2、商容師兄周太學博士老

          散文

          周國滅亡了嗎是怎么滅亡的

          閱讀(891)

          您好,周國當然已經滅亡了,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前11世紀至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共計存在約為791年。東周時期,周赧(nǎn)王聽信楚孝烈王,以天子名義召集六國出兵伐秦,因六國不配合而告失敗。公元前256年,秦破洛邑,殺周赧王,東周滅亡,周朝正式滅亡。

          散文

          孟子滕文公上的翻譯

          閱讀(626)

          譯文滕文公詢問有關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說:“人民的事情是刻不容緩的,《詩經》上說:‘白天趕緊割茅草,晚上搓繩到通宵。抓緊時間補漏房,開年又要種百谷。’人民百姓的生活道理是,有固定產業的人就有固定生活的信心,沒有固定產業的人就沒有固定

          散文

          求一篇散文表達憂愁的思緒

          閱讀(379)

          歲月在長河中流逝,破敗的男子的心卻在徘徊中沉淀。突然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眼前所看到的景象,卻捉不到,摸不著。于是,深夜總是彷徨;驚慌。久久難眠,虛脫而死。現世的怨恨撕裂了往世的門,怨靈一涌而出,攪亂了生者的安定,吸納了陰邪,報復于無辜的人,越是

          散文

          朱自清寫景散文500字以上的

          閱讀(424)

          朱自清的散文行文如詩,辭藻平實而飽含真情,描寫清淡而韻味悠長,敘述隨意而其文意卻絲絲入扣,文中語言平淡卻不失優雅,行文流暢且極具內涵。其濃濃的詩意與縝密精巧的構思、情與景的水乳交融、真摯感情地注入及清幽細密的語言則構成了朱自清散

          散文

          與命運抗爭的名人事例

          閱讀(6394)

          1、海倫·凱勒(HelenKeller)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在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1887年與莎莉文老師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7歲,卻有8

          散文

          歷史上明哲保身的名人

          閱讀(533)

          竹林七賢啊!竹林七賢是指三國魏時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的合稱。他們常集于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稱竹林七賢。他們大都崇尚老莊之學,不拘禮法,生性放達。在政治上,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氏集團

          短句

          快樂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閱讀(357)

          快樂有兩種:物質的和精神的。物質的快樂有限,最多能持續一天、一月、一年,不會有結果。精神的快樂無涯。上帝的愛,表露于人的性靈中,使他能達到人類道德完美的境界。所以,要盡你所能,熱誠地用愛的光輝來點亮你的心燈。〔波斯〕阿博都?巴哈:《新

          短句

          有修養的名人事例

          閱讀(599)

          1、列寧讓路有一次,列寧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給列寧讓路,準備自己退回去。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著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

          短句

          有關自律的作文中間有名人自律小故事

          閱讀(532)

          提供素材許衡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歷法學家。一年夏天,許衡與很多人一起逃難。在經過河陽時,由于長途跋涉,加之天氣炎熱,所有人都感到饑渴難耐。這時,有人突然發現道路附近剛好有一棵大大的梨樹,梨樹上結滿了清甜的梨子。于

          短句

          名人優良品質的故事

          閱讀(440)

          1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

          散文

          林清玄個人事跡三條珍惜時間的名人名言

          閱讀(560)

          林清玄,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臺灣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畢業于中國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他是臺灣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賞最多的一位

          短句

          讀書筆記能寫名人名言不

          閱讀(488)

          讀書筆記指讀書時為了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或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而做的筆記。最簡單的一種做讀書筆記的方法是“摘抄法”。所謂摘抄就是讀一本書、一篇文章,把其中的一些好的句子和段落摘下來,抄在本子上或卡片上。摘抄的內容要

          <optgroup id="r9hwm"></optgroup><nav id="r9hwm"><label id="r9hwm"></label></nav>

            <tt id="r9hwm"><tr id="r9hwm"></tr></tt>
          1. 
            
          2. <optgroup id="r9hwm"><samp id="r9hwm"><dl id="r9hwm"></dl></samp></optgroup>

          3. <optgroup id="r9hwm"><samp id="r9hwm"><dl id="r9hwm"></dl></samp></optgroup>

                1. <listing id="r9hwm"></listing>
                  <delect id="r9hwm"></delect>
                  <optgroup id="r9hwm"><samp id="r9hwm"><ol id="r9hwm"></ol></samp></optgroup>
                  亚洲丰满少妇xxxxx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