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確立并落實語文課的核心價值,達成有效教學的目標
1、如何精準地為語文課堂教學確定核心價值.
陶行知說:“教育者也要創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點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能萬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嚴謹地為語文課堂教學選擇適宜的“刀法”,確立課堂的核心價值,對每個教師來說都是責無旁貸.
(1)研究課標,確立課堂教學的核心價值
在2008年暑期“聚焦課堂”的培訓中,更讓我體會到了研究課標的重要性.第一天培訓結束后,我們小組做了必修一第三單元的教學目標的交流,我們當時還給教學設計起了一個非常大氣的名字“英雄的史詩”,但說完第一個目標“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用法”,就被專家王老師叫停了,他問:“你們的進一步,是在上一節的基礎上進呢還是在初中的基礎上,因為這一單元是高中文言文的第一單元,常見文言實詞中常見的標準是什么”我頓時感到了自己思考的粗糙.說完自認為最得意的第三個目標“讓學生學習古代英雄的優良品質,培養他們高尚的節操.”鄭老師又問:“你們是怎么界定英雄的,這一單元中,燭之武是為國赴難,荊軻為義行刺,項羽成就霸業未成,三個人三種品質,你們的預設是要讓學生學些什么?”我們一下子啞口無言了.就這一次讓我發覺自己的教學真的是“己之昏昏”還想“使人昭昭”,于是接下來是十幾天的學習,我是真當了回學生,起早貪黑,回來之后趕緊找來幾十本相關的書籍,補了一個暑假.通過這次學習,我明白了“這一課”和“這一類”的關系,明白了“教材課程”和“教學課程”的區別,明白了語文教學改革“教什么”比“怎么教”還要重要.知道《孔雀東南飛》不能一堂課去讓學生探討“焦母為什么不喜歡劉蘭芝”而應該更多關注這首詩中的“賦”的手法對于傳達感情的重要性,這樣才更有語文味,明白了《荷塘月色》不要去努力探究朱自清為什么心里頗不寧靜,而要去關注為什么語言華麗的《荷塘月色》和語言極其樸素的《背影》都能成為經典,關注表達方式和情感特點的匹配.
(2)研究文體,確定課堂教學的核心價值
比如現代詩歌的教學:許多傳統的詩歌教學設計大都是教學生讀讀背背,然后賞析、總結.學生一個單元學完了,卻不能從這些大同小異的課堂上留下太深的印象,更何談“授之以漁”呢,所以必須改變過去那種把一篇篇課文教完的低效教法,其實可以先不研究課文,先研究現代詩需要學生學會什么,應研究怎樣教才能由所教的課文承擔起現代詩歌的教學任務.我校語文組根據課文的特點,確立第一課《沁園春·長沙》教新舊詩歌的傳承,《雨巷》教現代詩語言節奏感的構成對表達情感的影響,《再別康橋》教意象的提純和有序性及其與情感的照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們教學生理解詩歌的形象化表達……雖然沒有全面涵蓋現代詩的教學任務,但教學成效很實在.學生已經從這些務實的課堂中,學會了舉一反三,他們后來寫的新詩匯成了詩集——《劃向青春的深處》,成了孩子們永遠的青春記憶.這樣各有核心價值的教學設計,給學生的印象一定是深刻的.
(3)研究文本,預設語文課堂的核心價值.
對于文本的研讀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復雜的認知過程,教師由于種種原因而淺讀、誤讀的情況完全有可能存在.有個老師上公開課,教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先是用十幾分鐘介紹明末清初的時代背景(未必能比歷史課教得更好),再拈出“癡”字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統攝全篇,引導學生領悟張岱的精神世界——“癡”,別人說賞花、賞月,他卻賞雪.其實這位教師應當知道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賞雪是常有之事,關于“賞雪”的篇章更是多得不計其數,正所謂“風花雪月”.真正表現“癡”這一文眼的是張岱賞雪的特殊時間.他是在“大雪三日,人鳥聲俱絕”的情境下,在更定之后,“獨往湖心亭看雪”.他是在人跡罕至的情況下去的西湖,去靜靜體驗大自然所給予一個失意之人的獨特的感受.教師如果對文本所傳達的這樣一份情懷沒有深刻的體會,那么讓學生理解作者獨特的精神世界就成了一句空話,建立在這樣的核心價值上的課堂就不具備推進的必要.
所以教師必須研究文本,課堂教學允許有沒落實到的核心價值(誰教課也不能45分鐘面面俱到),但不可以讓學生學習不正確的東西,這種“不正確”也包括教學內容上的不適當.
2、如何高效地把一節課的核心價值高效地教給學生.
(1)建立“圖式”,類推運用所學的核心價值
語文教學主要是重構學生語感的過程.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等人認為,兒童接受外界影響不是消極被動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地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學習過程.語文課堂可以通過同化和順應,不斷調整、補充、豐富、修正和積累語感圖式,從而將知識的內化,以課堂所教文本為范例,建立基本圖式,再拓展閱讀,豐富圖式的變式;借助練筆,構建新的意義圖式.
比如:《荷塘月色》可以拿來教現代抒情文體的基本閱讀“圖式”,而《人生的境界》可以探討學術性隨筆的大致閱讀“圖式”.要讓學生學會類化概念,舉一反三,從而達成高效.
又如:《我與地壇》第一課時,有的老師把核心價值確定為史鐵生與命運的抗爭,對母愛的懺悔等等,這當然也并無大錯.但是能用一句話就說明白的道理,何必花費那么多時間去教學呢?因此不妨細讀文本,根據課文的文體特點——寫景抒情,會發現“我”對地壇景物的三次描寫明顯是選擇了三個時間段,“我”的心態不同,對生命理解的境界也不同,所以筆下的地毯景色也就明顯不同.前面多是衰敗的、荒涼的、無意義的,后面多是鮮活的、積極的、有意義的.也就是說“作者眼中之景,乃心中之景”,這節課的課堂教學的核心價值就可以初步確定為寫景抒情散文的章法特征.這就是類化概念,建構的“圖式”,可遷移于同類文章的理解與寫作.
(2)師生開展教學活動,有效傳達這節課的核心價值.
教師“一言堂”,給學生滿堂灌的效果,絕對不如師生合作探究來得水到渠成.例如上面這堂《我與地壇》的教學目標達成過程就可以這樣設計:
①先讓學生發現節選課文1、3、6、段是寫作者心情的,而2、5、8段是寫地壇景物特征的,二者有必然的聯系;
②再總結出“景物色彩的變化”即“作者人生認識的變化”;
③再上升為“類概念”,推出這正是寫景抒情散文的共性.即 “境由心生”“一切景語皆情語”
這節課.學生不僅學會了寫景抒情散文閱讀的門徑,也以此為摹本,找到了寫作這類散文的基本路徑.
(3)研究教法,凸顯課堂教學的核心價值
語文課到了高中,尤其是理科班,學生對語文課的重視度不高.比如,大多數學生準備單元考試的過程中,一般來說不會給語文復習投入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有些考生還想獲得高分,就提前打好了默寫和作文素材的小抄.如果這個時候制止,當然無可厚非,但這樣只是完成了誠信教育.然而有一位語文教師就用他的智慧想出這樣一個高招——他允許全班學生用一張A4紙備考,單元測試的時候可以帶入這張A4紙.于是學生開始紛紛翻看語文書和課堂筆記,筆記不全的也開始借同學的總結,詢問老師某些閱讀技巧,自己整理抄錄,考試的時候,每個人的這張A4紙都寫得密密麻麻,連犄角旮旯都不放過.其實這個老師正是用這種方式引導學生自主高效地完成了單元復習的教學任務,后來大家語文成績都很高,老師再請同學們來總結一下各自復習備考的方法,許多學生就一下子醍醐灌頂,從此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語文備考策略,可見研究教法,合理的刺激可以引導學生找到學習方法,促使其自主掌握知識,獲得能力.
二、研究內容
1、學生學的需要
教案上的答案真的那么重要嗎?講練結合一定要那么呆板嗎?考試必需次次都爭第一才好嗎?學生需要的絕不是這些.我們今天的教學應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學生需要的是有效學習的鑰匙,不只是試卷上的分數.有一個很普遍的教學現象:小學的語文課堂上,孩子們發言踴躍積極,初中的好些課堂上也還可以見到小手林林,可高中生能在語文課上舉手的就已是鳳毛麟角了.為什么學生學語文的積極性弱化了呢?我問過一個學生,他說自己是從四年級進重點班開始討厭語文課的.他的語文老師為了讓全班考試不出錯,規定他們用“子”組詞,必須寫“兒子”,六年級的時候,這個老師規定寫難忘的時刻必須寫“申奧成功”,原本豐富靈動的語文變得呆板無趣了,這就是因為有些老師單純追求排名,不顧語文的學科特點,不顧學生創新的需要,甚至扼殺了孩子在語文上的想象力.
“教學相長”是教師可借之力也是教師的巨大壓力.比如我所在的學生對有些名著的研究,對課文的理解,甚至對高考命題的研究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讓我感到了不進步就會被學生趕下講臺的危險.
2、考試考的方向
初中主要考“記性”、而高中則提升為考“悟性”,考試有這樣的五大功能:診斷、反饋、調節、激勵和導向.要充分發揮這些功能就需要研究這個階段的課標,教學與考試要巧妙對應,教師還必須研究考題,命題不是出好題目,列清分值那么簡單、粗糙,要一道一道研究題目和考點的關聯以及設題的角度,命一套題,是要寫好命題計劃的.
3、教師教的技巧
別整天只顧著埋頭工作,要想想為什么要做這樣的工作!第一境界的教師關注的是教參、第二境界的教師關注的是教材、第三境界的教師關注的是學生.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絕不能急于求成.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實驗案例,當你交給小孩子一把榔頭,他就會把周圍的東西都當做釘子.單一的方法勢必造成使用的僵化,成效自然也不好.所以必需讓學生真正地從多個方面“得法”,形成多樣化的學習方法并學以致用.兒童的機械記憶能力是優于成人的,讓他們記住答案并不難,這樣教一課,考一課,似乎是立竿見影,但這并不能不能保持長效,換一種考題學生就又不會了.這種教法的效果就是“先快后慢”.而有效地“方法”應是“先慢后快”,好的方法不能是教學生怎樣偷懶,更不能代替學生的努力過程.它必需“入乎其內”,來源于具體的學習內容;又必須“出乎其外”,用于具體的同類文本之上.也就是說,好的語文教師要傳授給學生的必需是既有“骨架”又有“血肉”的閱讀方法或作文之道.
4、學校評的指標
現在的有些校長的管理水平還滯留在記考勤和排名次的低水平上,因而學校教育的發展水平就停滯了.——西安教研室的趙明老師直言學校教育停滯不前的根源之一在于校長的管理水平低下.學校評價方式應告別傳統單一的“評比”獨占鰲頭的做法,可采取觀察、問卷、長效綜合評估和建立成長記錄袋等方法.良好的評價不僅應該反映教學的結果,還應該反映出這些結果的認知過程和后續效應,反映學生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水平增長的軌跡以及教學活動與這些增長的關系.增加評價的激勵成分,降低評價教師帶來的功利性,這樣才更符合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
然而在筆者收集高效課堂案例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各位教師對語文課堂核心價值的把握實際上是千人千法,這就需要教育者審慎地加以辨析或反思,之后才能總結歸納.總之,把握語文課核心價值需要教師從職業自覺走向專業自覺;落實語文課核心價值宜用圖式、程序換效率;此外還需不斷地反思、學習才能得以提升.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怎樣在語文教學中體現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