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文章》讀后感(一):寫文章沒有捷徑,但有原則
當寫東西的時候,很容易忘記寫作的本來目的,這本書能夠讓人們重新審視一下那些看似基礎的寫作原則。
記錄下來一些個人收獲摘要,作為讀書筆記放在這里(不是原文,千萬不要誤導大家)。
不看到一點就寫,注意多占有材料。
寫不出的時候不硬寫。
寫不下去的原因,有時是因為我們對于書面語言這個工具還沒有很好的掌握。
但有時,并不是因為缺乏表達能力,而是因為我們的思想還不夠成熟。
自己雖然覺得已經弄通了,但其實這種思想還是比較雜亂,比較曖昧的,或者還只有個粗糙的輪廓,其中細節還很不周到。
注意避免片面性,也就是思想的絕對化,材料與論點不能“油是油,水是水”,材料與觀點要統一。
觀點要鮮明、突出。
不要故意艱深,從讀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
少用一些模糊的形容詞,少一些修飾,盡量把句子說的準確、簡短。
沒有重點,平鋪直敘,就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
小題大作,不要盲目追求大題目。
修改文章的原則:內容正確、讀者易接受。
裁剪要得體。
讀一些經典的未定稿。
《怎樣寫文章》讀后感(二):讀書筆記(10-09-20):讀《怎樣寫文章》之二
在書的開篇,編者選了五篇**的文章,主要是在各種會議上講話的節選,以及給報紙寫的按語。
應該說這些文章主要是針對機關的公文寫作而提出的要求。
但基本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這些內容對我們日常的寫作也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編者選的《文章要寫的生動和通順》是**在1955年為《合作社的政治工作》一文寫的按語。
文章中提到的生動和通順的要求,直到今天仍然很有現實意義。
我們寫文章要注意一下方法與修辭,不要造出一些別人不懂的詞語來。
更不要廢話連篇。
這些不僅工作中寫文章要注意。
就像平日寫些日志、隨感之類的博文也應該注意。
別人肯抽出寶貴的時間賞光來到我的博客,閱讀我的博文,內容寫的不吸引人,沒有特色那是水平問題,能力有限沒辦法。
而要再廢話連篇。
讀來都不通順,那不是讓朋友們受苦嗎!這樣我就該慚愧了!
編者選的《要分析,不要片面性》就更有價值了。
文章中提出的觀點。
不僅對我們平日寫文章有指導意義。
對我們處理工作中的事情,對我們思考問題都有指導意義。
實際上片而性問題就是我們思考問題喜歡絕對化,就是形而上學地看問題。
稍有些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
絕對化地看問題一般都不那么可靠。
人會有很多優點,但缺點一定也會很多。
我們的工作有成績,但一定也會有很多不足之處值得總結等等。
而且片面性地看問題,也是有違辯證法的。
不過有時候我覺得,片面性有時候也是難以避免的。
因為我們不論分析問題,還是寫文章,歸根到底都會有很深的自我色彩。
會受到我們自身的能力、角度、視野等等的限制。
但是我們仍要努力辯證的分析問題,比較全面的看待問題。
不管什么樣的文章努力做到全面而不片而。
編者選的《文章的“三性”和寫作方法》是從**在1958年1月所寫的《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摘出的部分內容。
作者提出了文章應具有: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這三種性質。
準確性應該是判斷和推理的問題。
而鮮明性和生動性主要應該是遣詞造句方面的問題。
我想如果我們工作中所寫的文章概念不清、判斷不當、缺乏邏輯、不講用詞,那看這樣的文章無疑是一種折磨。
耗時費力又無所得!而且如果把那些重要的文件寫成這樣,估計接下來等著你的就是一場災難了。
僅記于2010年09月20日04時30分。
《怎樣寫文章》讀后感(三):《怎樣寫文章》摘錄
怎樣寫好文件——胡喬木
關注四個問題:
1.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認識;
2.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問題;
3.看條件:什么樣文章,給什么人看,要求不同;
4.怎么辦?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較快地達到目的。
一、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要達到宣傳的目的,就要講究方法,使對方能夠懂,要合乎三個要求:
一要引人看,要有好的介紹方法,要有吸引人的力量。
二要使人看得懂,人家看不懂或不完全懂,就看不下去,看下去了也難得動員他。
似懂非懂,目的就達不到。
三要能說服人、打動人。
二、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的問題。
(一)準確性的問題:概念、推斷、推理問題,都是邏輯問題。
(二)鮮明性問題:
1.觀點和材料的統一。
2.只作到材料和觀點統一還不夠,觀點還要突出,不突出即不能鮮明。
要突出要鮮明,要有布局、背景,還要有辯論。
文字形式上要求的要求:1.要有標題;2.導語。
(三)生動性。
在抽象論述中加些不抽象的東西,可以增加生動性;文字講究些修辭;文章要有情緒,增加些色彩,格式有變,有正反對照,有引用。
三、關于條件。
分兩方面,一是給什么人看,二是寫什么題目。
還要看時間、地點、條件。
四、怎么辦?學點文學,學點文法和邏輯。
觀點和材料——鄧拓
有兩種現象:一是偏觀點而缺少材料,二是偏重材料而缺少掛點。
要兩方面整合,可以與人合作作文,現如今更可團隊作文。
虛實結合的最根本要求,是同時掌握觀點和材料,既要了解實際情況,又要隨時研究理論原則問題,做到兩方面如水乳之交融。
文章長短不拘——鄧拓
現讀者普遍喜好短小文章,但文章寫得短還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文章無論長短,關鍵是要看內容。
這里所說長文章,當然不包括若干重大歷史性的文獻和經典著作在內。
短文章要能耐讀,必須要有精彩新鮮的內容,最好要比長文章更多地解決問題,不為陳言膚詞,不為疏慢之語。
我們日常寫文章,不但力求其短,更應該力求其精。
談修改文章——何其芳
修改是寫作的一個重要部分。
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寫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過功夫。
普通修改是文章寫成之后;在文章未寫成以前,對于立意布局的反復推敲,對于寫作提綱的再三斟酌,都帶有“修改”的性質。
修改好的標準:一是內容正確;二是讀者容易接受。
義理、考據和辭章——施東向
觀點和材料的統一
材料的準確性:
第一,要求所使用的材料對于所說明的論點是足夠的和必要的,并且是作了具體分析的。
第二,要求所使用的材料是完全準確可靠的。
要有好的形式 。
文章寫作雜談——王夢奎
一、多研究實際問題
二、“小題大做”
三、養成好文風
四、一絲不茍
五、要多讀書,會讀書
《怎樣寫文章》讀后感(四):讀書筆記(10-10-06):讀《怎樣寫文章》之四
在本書的附錄中,選了三篇編者自己的文章,編者作為經濟學家,曾參與過黨和國家許多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
所以談的也都是自己多年文章寫作的經驗總結。
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而且也更貼近實際,有利于我們在認真閱讀,結合自己的情況分析后應用到工作中去。
附錄中選的《文章寫作十二題》是作者2009年7月14日在國家行政學院舉辦的一個研討班作的講座的講稿。
在文中作者結合自己多年來讀書和寫作的一些經驗和體會,分析了寫文章中應該注意的十二個方面的問題。
例如作者分析的把文章寫的深入淺出的問題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特別是在一些比較專業的領域,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
我們在專業領域當然可以也應該用專業的術語來寫作,這樣也便于同行之間理解與交流。
但如果在一些普及和宣傳的領域,在寫給普通人閱讀時仍然賣弄博學,故作高深就不好了。
這樣別人看不懂,不就是在自言自語了嗎!
至于應該把文章寫的簡單明了就更重要了。
文章要簡明清爽,不能拖泥帶水,這樣才會有人愿意讀,有興趣讀。
這在博文寫作中就更重要了。
本來大家就都很忙,時間緊張。
抽空來到我的博客,發現里面的博文又長又無趣,興致當時就沒有了。
哪會再有人來讀啊!我們平日寫文章也是同樣的道理。
不過就像作者說的那樣,寫文章由短到長,可能多數人經過努力可以做到,而實現由長到短,就不容易了,需要付出努力,不過也需要一些天分,一點悟性。
而且可能悟性更重要一些。
記得林語堂曾經說:演講就像迷你裙,越短越好。
我想寫文章也是同樣的道理,應該越短越好吧!
現在網絡發達了,當我們準備寫一篇文章時,資料就不再是問題。
而且可能會掌握的比較多。
但這也會出現另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取舍?
我們寫文章要注意分析材料,要認真剪裁,有所取舍,圍繞主題,適當刪減。
而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
結果枝蔓橫生,雜亂無章,那就太失敗了。
而有時候我們寫文章,會發現我們對有的方面了解的太少。
不容易寫的太詳細。
這就要像作者說的那樣,學會藏拙,不要知道的、了解的寫的很詳盡,不太清楚的就是一筆帶過。
這樣很容易暴露我們的弱點。
而是最好都講的簡略些,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當然如果將題目改小一些,只寫了解、熟悉的部分也應該是一個不錯的想法吧。
雖然讀完了這本書,而且編者精選的這些名家的文章確實極為具有借鑒意義。
但是正像陸游在一首詩中說的:“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實際上寫文章更多的功夫是在文字技巧之外的。
讀完這本書,可能多少會有些幫助,有些經驗能夠讓你少走一些彎路。
但是更重要的還是那句老話,要多讀書、多思考、多寫作。
這些仍然是根本!
僅記于2010年10月06日22時00分。
《怎樣寫文章》讀后感(五):讀書筆記(10-10-04):讀《怎樣寫文章》之三
編者在書中所選的其它十幾篇文章也多是出自名家之手。
當然就像開始的時候說的那樣,這些文章主要針對的方向是公文寫作,所以并沒有選那些以文學創作為主要方向的指導文章。
編者選的魯迅在答北斗雜志社問時,所談的幾點寫文章的經驗中,像留心各種事情,多看看、多思考,不看到一點就寫。
寫完一篇文章之后多讀幾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詞、段刪去,不要可惜。
不要去生造除自己之外,誰也不懂的形容詞等等。
都是作者的經驗之談。
看似簡單,實際上都是十分重要的。
編者選的郭沫若關于文風問題等答《新觀察》記者問中所分析的很多問題都具有很好的實用性。
像郭沫若在回答怎樣才能使文章寫的準確、鮮明、生動的問題時,認為首先是人的問題。
只有寫文章的人的思想正確,態度鮮明,作風正派,那寫的文章才可能準確與鮮明。
實際上這個道理也是很簡單的。
古語不是也說:文如其人嗎!其次就應該是文章本身的技巧問題了。
實際上說是技巧也不過就是一些我們平日應該注意的方面而已。
并不是什么秘籍。
比如老實地用最適當的字眼把你所看到的、想到的寫出來,就比較容易準確。
不要加太多不恰當的修飾。
比如要使寫的文章生動,應該少用形容詞。
比如要注意把句子和段落分清楚,標點也一定要恰當。
這些都是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但是,對我們寫出一篇合格的文章來說卻也是最重要的方面。
編者選的何其芳的《談修改文章》也寫的很好。
實際上修改應該是寫文章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
曾經看過一些名人的事跡,說某某寫某某文章揮筆而成,一字不改。
對于這樣的事跡我一直持懷疑的態度,當然可能確實有這樣的人,不過我想可能也是先打好了腹稿,要不也難吧。
至于修改的標準作者提出了兩個,一是內容正確,二是讀者容易接受。
這第一個標準實際上有時候很難說,因為寫文章的人想要表達的當然是自己的觀點,一定會自認為是正確的,然后才會動筆去寫的。
正確這個觀點是要全面分析的,要盡力杜絕片面性。
第二個標準應該是很重要的。
我們寫了一篇文章讀者讀不懂,理解不了,接受不了,那就太沒價值了,我想就不用寫了吧。
我們寫文章要讓讀者容易懂得、相信,并且要要能夠吸引讀者,使讀者能夠得到提高,讀后覺得愉快。
這應該是最基本的要求吧!
編者選的胡繩的《關于寫文章》,對我們在日常寫文章中遇到的情況進行了分析,讀來深有同感,也比較認同作者的分析。
作者認為寫文章,主要就是交流思想、傳播經驗的一種方法,大家應該都會認同的。
就像我們寫博文,不也是想把自己所思所想的表達出來嗎?
而像我們有時候覺得自己思考的應該比較清楚了,但是當下筆之后,仍然會遇到寫不下去的時候,實際上這應該和我們的思想還不夠深刻,不夠成熟有關系。
有時候可能覺得已經很清楚了,但實際上還是比較雜亂,比較曖昧,或者僅僅有個粗糙的輪廓。
這就像作者分析的那樣也是一個好事情,可以讓我們警醒,促使我們繼續思考,繼續研究。
這樣常常可以使我們的思想進入一個新的境地。
以上這此,僅是舉了幾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本書中所選文章的內容。
其它的像孫梨的《蕓齋瑣談》(七則),胡繩的《漫談讀書、寫作及其他》及《義理、考據和辭章》等都是很有借鑒意義的文章,值得深入的閱讀。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怎樣寫文章》經典讀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