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幾節課,都在講《王幾何》,這是人教社選入教材的一篇散文,記述“我”(作者)父親曾經的幾何老師——王玉琳。
遺憾的是,這些課教學都模式化,對于王幾何老師的認識是概念化的,平面化的,并不能觸動讀者的情感共鳴。
其實這是一篇轉述文章。
在寫法上非常特殊,大部分篇幅都在用第一人稱述說,似乎是作者親身經歷。
直到文章煞筆,才揭示謎底——王玉琳是父親馬仁海的毛根兒朋友。
由師而友,可見這一對師生關系的與眾不同。
一個故事講給別人,讓別人可以如此娓娓道來,可見父親在講給“我”聽時,是多么生動,多么欽佩和熱愛他讀書時的老師。
而且,這事情沉淀在記憶里那么久,父親與王幾何老師初見的印象還是如此深刻,可見這位王幾何老師,在父親的一生中是一個有影響力的人物。
這就產生一個問題:王幾何如何打動人心?這包括“我”的父親,他的學生,也包括“我”本人。
因為只有“我”有觸動,才會轉述在筆下,為他謳歌。
若把閱讀探究聚焦在此,可喚醒學生的思考。
父親與王幾何老師初見,第一印象來自外貌的視覺沖擊:方頭大耳、矮胖結實、中年人,夾著一本厚書和一個大圓規、一個大三角板。
這些外形符號里,最突出的一點是“矮胖”,此后作者一直以父親的視角,稱呼老師為“矮胖老師”。
這個稱呼在此文一共出現七次。
矮胖老師走進孩子心靈,為孩子們接受和喜愛,有一個認知過程:文章描繪矮胖老師的動作——“眨眼功夫就站在講臺上”,以體現他的動作迅疾,可知他胖而不臃腫。
這里已經滲透出情感——他動作利落,有“贊”的味道。
接著寫矮胖老師的微笑,這是作者著墨最多的地方,他的笑很特殊,是啞笑——不出聲,以表情來渲染出他對孩子的無比喜愛。
這個表情體現在“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即“他臉上的每一個器官、每一條皺紋,甚至每一根頭發都在微笑”。
這是多么喜慶的描繪呀?讀者不覺要問:有什么喜事呀讓他情不自禁微笑?他來給孩子們上課么?做一個老師他這么高興么?微笑是最為直接的情感表達,標明他對孩子的熱愛是毫不保留的,是情不自禁的。
大約孩子們對這位初見老師的認同也就來自這份自然流露出來的情感。
再后,老師介紹自己,他把自己的綽號寫在黑板上,還說這事“承蒙”同學“特別關愛”。
這個綽號非常特別,充分體現了孩子們對于老師學科專業水平的認可,如此也是讓老師感到驕傲的地方。
更令人佩服的地方在于,王幾何老師在要孩子畫圓之后,說出了緣由:我要大家牢記的是一種熱愛知識和支持以恒的學習精神。
由此看出,王幾何老師不僅有良好的專業修養,也是一個善于運用技巧,制造機會對于學生進行教育的老師。
綜上,王幾何老師被學生認可和敬佩,源于三個重要方面:其一,熱愛學生與所從事的教師職業;其二,本人具有良好的專業修養,這讓學生欽佩;其三,他還是一位具有教學能力,善于教育學生的老師。
以學生的反應看,他們對于老師的感情也有一個變化過程:此文寫初見老師時的安靜,言說“靜得只聽見周圍深沉的呼吸”。
此時突出學生對于老師的好奇。
當老師啞笑時,學生哄堂大笑;老師自曝綽號后,學生再次哄堂大笑;及至孩子們在黑板上畫圓和三角形而奇形怪狀時,也為自己的笨拙而開懷大笑。
由教師的笑傳導,學生最終“忘乎所形、最舒暢、最厲害”地笑了一次。
此時的師生完全沒有了初見的陌生,那個矮胖的老師,被另一個稱呼取代了——王幾何!
文章里對于教師稱呼的變化,也從一個側面標明了學生對于教師的敬愛。
王幾何是父親——馬仁海的老師,“我”為什么會用這么飽含激情的文字來表述呢?其實,在我們求學的經歷中,大多心里都埋著一個類似“王幾何”的老師。
他的名字可能都被我們忘記了,可是他們在教學上的執著和認真,以及精湛的教學技術,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可能是趙三角、劉地圖、張歷史……以所教學科而名之,不正是對于他們默默無聞奉獻的最好褒獎嗎?
此文作者,這里要提出他的名字——馬及時,在文字里表達的就是對于無數奉獻自己青春和熱愛的優秀老師的贊美之情!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文章“王幾何”最后一個馬仁海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