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頌》
人的嘴唇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媽”。
這是一個簡單而又意味深長的字眼,充滿了希望、愛、撫慰和人的心靈中所有親昵、甜蜜和美好的感情。
在人生中,母親乃是一切。
在悲傷時,她是慰藉;在沮喪時,她是希望;在軟弱時,她是力量;她是同情、憐憫、慈愛、寬宥的源泉。
誰要是失去了母親,就失去了他的頭所依托的胸膛,失去了為他祝福的手,失去了保護他的眼睛……
自然界的一切,都象征并表露著母性。
太陽,是大地的母親,她以熱量孕育了大地,用光明擁抱大地。
大地,是樹木花草的母親,她生育并培養它們,直到它們長大。
樹木花草又是香甜可口的果實和充滿活力的種子的慈母。
而宇宙萬物的母親,則是充滿美和愛的無始無終的永恒不滅的絕對精神。
母親這個字眼,蘊藏在我們的心底,就像果核埋在土地深處。
在我們悲傷、歡樂的時刻,這個字眼會從我們嘴里迸出,如同萬里晴空和細雨蒙蒙時,從玫瑰花蕊溢出的芳香。
選自《被折斷的翅膀》中的一段,是1912年發布的一部長篇小說,是反映東方婦女的生活和地位的小說。
擴展資料
紀·哈·紀伯倫是黎巴嫩作家、詩人、畫家,是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
其主要作品有《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紀伯倫、魯迅和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一樣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
紀伯倫出身于馬龍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規學校教育,后隨家庭移居美國。
在美國上學時顯露出藝術天賦,后興趣轉向文學,初期用阿拉伯語,后用英語進行寫作。
文學作品受到尼采思想的影響,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性和東方精神,不以情節為重,旨在抒發豐富的情感。
他是一個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寫作的雙語作家,而且每種語言都運用得清麗流暢,其作品的語言風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東西方讀者。
美國人曾稱譽紀伯倫像從東方吹來橫掃西方的風暴,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視為東方贈給西方的最好禮物。
紀伯倫的作品有意識地模仿《圣經》中的天啟體、智慧文學、福音書等形式,常借助于人與萬物和諧統一的通感手法,來表達具有泛神論色彩的神秘主義意蘊,因而,紀伯倫文學傳遞出宗教的神圣感。
不僅如此,紀伯倫之模仿圣經文學,暗合了阿拉伯文學善用比喻、寓言、格言等智慧文學形式來言明道理的文學傳統,繼承了西方自翻譯《柔巴依集》開始的神秘主義譯介傳統,并與美國新詩運動中的東方風和唯靈主義氛圍相合。
早在1923年,紀伯倫的五篇散文詩就先由茅盾介紹到中國。
1931年中國作家冰心翻譯了《先知》,為中國讀者進一步了解紀伯倫開闊了文學的窗扉,后中國陸續出版了一些紀伯倫作品。
2014年中國九州出版社根據黎巴嫩新版《紀伯倫全集》翻譯引進了中文版,由李唯中翻譯,不僅收有紀伯倫的散文詩,還囊括了他的小說、散文、演講、話劇、書信,以及紀伯倫生前親手繪畫的插畫。
全集分為七冊,分別是《先知》《沙與沫》《淚與笑》《愛你如詩美麗》《藍色火焰》《光與靜默》《叛逆的靈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紀·哈·紀伯倫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紀伯倫的【母親頌】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