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
電影鏡頭運用的技巧手法之一。
其表現為銀幕上映出的活動影像驟然停止而成為靜止畫面(呆照)。
定格是動作的剎那間“凝結”,顯示宛若雕塑的靜態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場面、某種神態、某個細節等。
具體制作方法是,選取所攝鏡頭中的某一格畫面,通過印片機重復印片,使這一停止畫面延伸到所需長度。
根據鏡頭剪輯的需要,定格處理可由動(活動畫面)到靜(定格畫面),也可由靜(定格畫面)到動(活動畫面),也有的在影片結尾時,用定格表明故事結束,或借此點題,以便給觀眾留有回味。
特寫
拍攝人像的面部、被攝對象的一個局部的鏡頭。
為美國早期電影導演格里菲斯(David Wark Griffith,1875-1948)所創用。
特寫鏡頭是電影畫面中視距最近的鏡頭,因其取景范圍小,畫面內容單一,可使表現對象從周圍環境中突現出來,造成清晰的視覺形象,得到強調的效果。
特寫鏡頭能表現人物細微的情緒變化,揭示人物
出畫入畫
電影藝術處理鏡頭結構的一種手法。
鏡頭畫面中的中心人物或運動物體離開畫面,稱為出畫;人物或運動物體進入畫面,稱為入畫。
當一個動作貫串在兩個以上的鏡頭中時,為了使動作流程繼續下去而不使觀眾感到混亂,相連鏡頭間的人物或運動物體的出畫和入畫方向應當基本上一致,否則必須插入中性鏡頭作為過渡。
圈入圈出
“劃”的一種變化。
以圓圈的方式,從畫面中心圓點開始逐漸擴大(圈出),或以圓圈將整個畫面逐漸收縮為圓點(圈入),并由下一個畫面所取代。
有時圈入也用于強調或突出畫面上某一細節部分。
切出切入
指上下鏡頭直接銜接。
前一個鏡頭叫“切出”,后一個鏡頭叫“切入”。
這種不需外加任何技巧的鏡頭組接方法,能增強動作的連貫性,不打斷時間的流程,具有干凈、緊湊、簡潔、明快的特點。
往往用于環境描寫、人物對話和行動的銜接。
在故事影片的拍攝中,同一場面內的鏡頭,一般多采用這種銜接方式。
隨著鏡頭的切出切入,觀眾在視點的不斷變換中,逐漸了解表現對象,并不感到畫面的組接痕跡。
淡入淡出
也稱“漸顯漸隱”。
電影中表現時間、空間轉換的技巧之一。
后一個畫面逐漸顯現,最后完全清晰,這個鏡頭的開端稱“淡入”,表示一個段落的開始;前一個畫面漸漸隱去直至完全消失,稱“淡出”,表示一個段落的結束。
淡入、淡出節奏舒緩,具有抒情意味,并能給觀眾以視覺上的間歇,產生一種完整的段落感。
隨著電影節奏的加快,今已較少采用。
劃入劃出
簡稱“劃”。
電影中表現時間、空間轉換的技巧之一。
用不同形狀的線,將前一個畫面劃去(劃出),代之以后一個畫面(劃入)。
一般適用于表現節奏較快、時間較短的場景轉換;尤其是在描寫同時異地或平行發展的事件時,劃的組接技巧有著別種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其不足之處在于,如處理不當,容易使觀眾意識到銀幕的四面框的存在,削弱了畫面形象的真實感。
化入化出
也稱“溶出溶入”、“溶變”,或簡稱“化”、“溶”。
電影中表示時間和空間轉換的技巧之一。
指前一個電影畫面漸漸消失(化出)的同時后一個畫面漸漸顯現(化入)。
兩者隱顯的時間相等,并且在銀幕上呈現一個短時間的重疊,即經過“溶”的狀態實現交替。
也常用以表現現實與夢幻、回憶、聯想場面的銜接。
“化”的方法,比較含蓄、委婉,并往往有某種寓意。
根據內容、節奏的需要,“化”的時間可長可短,一般在1-3秒之間。
長鏡頭
“短鏡頭”的對稱。
指在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占用膠片較長的鏡頭。
能包容較多所需內容或成為一個蒙太奇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鏡頭切換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
其長度并無明確的、統一的規定。
一般分為固定長鏡頭、變焦長鏡頭、景深長鏡頭、運動長鏡頭四種。
其中運動長鏡頭包括攝影機的推拉搖移升降等運動。
由于長鏡頭能把鏡頭中的各種內部運動方式統一起來,因此顯得自然流暢,又富有變化,為畫面造成多種角度和景別,既能表現環境、突出人物,同時也能給演員的表演帶來充分的自由,有助于人物情緒的連貫,使重要的戲劇動作能完整而富有層次地表現出來。
長鏡頭的拍攝,由于不會破壞事件發生、發展中的空間與時間的連貫性,所以具有較強的時空真實感。
跟鏡頭
又稱“跟拍”。
攝影機跟隨運動著的被攝對象拍攝的畫面。
跟鏡頭可連續而詳盡地表現角色在行動中的動作和表情,既能突出運動中的主體,又能交代動體的運動方向、速度、體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使動體的運動保持連貫,有利于展示人物在動態中的精神面貌。
空鏡頭
又稱“景物鏡頭”。
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場面描寫而不出現人物(主要指與劇情有關的人物)的鏡頭。
常用以介紹環境背景、交代時間空間、抒發人物情緒、推進故事情節、表達作者態度,具有說明、暗示、象征、隱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夠產生借物喻情、見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氣氛、引起聯想等藝術效果,在銀幕的時空轉換和調節影片節奏方面也有獨特作用。
空鏡頭有寫景與寫物之分,前者通稱風景鏡頭,往往用全景或遠景表現;后者又稱“細節描寫”,一般采用近景或特寫。
空鏡頭的運用,已不只是單純描寫景物,而成為影片創作者將抒情手法與敘事手法相結合,加強影片藝術表現力的重要手段。
拉鏡頭
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人物或景物向后拉遠所攝取的畫面。
攝影機逐漸遠離被攝主體,畫面就從一個局部逐漸擴展,使觀眾視點后移,看到局部和整體之間的聯系。
類型電影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美國好萊塢占主流地位的一種影片制作方式的統稱。
電影藝術在其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電影所特有的不同類型的影片。
所謂類型,是指由于不同的題材、技巧和格調而形成的影片的范疇、種類或樣式。
例如,好萊塢電影最重要類型之一——西部片,具有獨特的題材領域、自然背景、地區特征乃至于場景、服裝、道具等造型元素,并由此產生這一類型獨有的敘事方式、形象構造、場面調度等藝術手法。
其他類型如喜劇片、歌舞片、犯罪片、警匪片、偵探片、恐怖片、戰爭片、社會片、倫理片、幻想片、心理片、歷史片、傳記片、愛情片、兒童片、體育片、災難片等都有各自的傳統特征。
類型電影是藝術產品商業化、標準化的表現形態,多以觀眾喜愛的明星扮演的定型化的人物、觀眾感興趣的流于程式化的情節,富于刺激性的圖解式的銀幕形象牢牢地抓住觀眾;但由于它保留了歷年來藝術家們卓有成效的創造,形成電影自身的傳統,并隨著時勢的推移不斷有所變化,符合大眾化藝術的要求,因此為好萊塢電影贏得廣大的國際市場,并為其他國家商業電影所仿效。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由于好萊塢大制片廠制度的解體、導演個人風格的強調、各國新電影流派的興起、觀眾審美情趣的變異,電影類別及其內涵、技法、形式、界限均發生很大變化。
推鏡頭
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被攝對象向前推近的拍攝方法以及所攝取的畫面。
攝影機向前推進時,被攝主體在畫幅中逐漸變大,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導到所要表現的部位。
其作用是突出主體、描寫細節,使所強調的人或物從整個環境中突現出來,以加強其表現力。
推鏡頭可以連續展現人物動作的變化過程,逐漸從形體動作推向臉部表情或動作細節,有助于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
后景
鏡頭中位于主體后面或靠近后邊的人或物。
后景在鏡頭畫面中,與前景相對應,有時作為表現的主體或陪體,但大多是戲劇環境的組成部分。
后景可以豐富畫面形象,產生多層景物的造型效果,增加鏡頭的空間深度,從而構成場景的典型環境和生活氛圍。
攝影機取俯角拍攝時,畫面中后景的表現最為明顯。
在某些場面處理中,后景即構成背景。
根據場面調度的需要,隨著攝影機在場景中的運動及機位的變化,后景也可能相應地轉換為前景。
近景
攝取人物**以上的電影畫面。
視距比特寫稍遠。
近景中,人物上半身活動占據畫面顯著地位,成為主要表現對象,能使觀眾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種形體動作。
近景和特寫的作用有相似之處,即視覺效果比較鮮明,有利于對人物的容貌、神態、衣著、儀表作細致的刻畫。
在表現人物的感情交流,揭示特定的人物關系方面,近景有其獨到的藝術功能。
近景有時也用于攝取景物的某一局部。
有些攝取人物腰部以上的鏡頭,一般稱為“中近景”。
前景
鏡頭中位于主體前面或靠近前沿的人或物。
在鏡頭畫面中,用以陪襯主體,或組成戲劇環境的一部分。
具有烘托主體和裝飾環境等作用,并有助于增強畫面的空間深度,平衡構圖和美化畫面。
在某些移動攝影中,借助前景的變化與更迭,可增強鏡頭的運動感與節奏感。
前景應與畫面內容有機結合,片面追求前景的裝飾美,會破壞畫面的統一,甚至削弱或混淆所表現的主體。
根據場面調度的需要,隨著攝影機在場景中的運動及機位的變化,前景也可能相應地轉換為后景。
內景
也稱“棚內景”。
指在攝影棚內搭置的場景(包括室內景或戶外景)。
內景的有利因素是不受天氣、季節等自然條件的限制和影響,同時較易于創造出所需的環境氣氛和視覺效果;不利的方面是耗資大,制作費時,某些場面容易顯露人工痕跡,缺乏真實感。
因此,導演為了追求場面真實,近年多采用實景拍攝。
實景
非人工搭制的場景。
電影拍攝中,為了追求環境的逼真效果,所直接選用的自然環境或社會環境。
一般須作不同程度的加工布置,以符合劇情需要。
實景使影片中出現的場面富有生活氣息和時代感,既可節約制片成本,也有利于加快攝制進度。
全景
攝取人物全身或場景全貌的電影畫面。
全景具有較為廣闊的空間,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個動作和人物的相互關系。
在全景中,人物與環境常常融為一體,能創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動畫面。
全景和特寫相比,視距差別懸殊。
如果兩者直接組接,會造成視覺上和情緒上大幅度的跳躍,常能收到特有的藝術效果。
外景
攝影棚以外的場景。
包括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等實景,以及在攝影棚外搭建的室內景。
優點是真實、自然,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有利于表現地方色彩或民族特色。
外景由美術師根據影片情節的需要事先選定,并可按照導演的創作意圖對實景作一定的加工,使之具有典型特征和時代氣息。
遠景
攝取遠距離人物和景物的電影畫面。
這種畫面可使觀眾在銀幕上看到廣闊深遠的景象,以展示人物活動的空間背景或環境氣氛。
遠景可用以表現規模浩大的人群活動,渲染氣勢磅礴的宏偉場面。
同時,遠景也常被用來抒發情感、創造意境,即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烘托或突出人物的內心波瀾。
場記
影片拍攝階段的一項工作內容,也指擔任這一工作的專職人員。
主要任務是將現場拍攝的每個鏡頭的詳細情況:鏡頭號碼、拍攝方法、鏡頭長度、演員的動作和對白、音響效果、布景、道具、服裝、化裝等各方面的細節和數據詳細、精確地記入場記單。
由于一部影片是分割成若干場景和數百個鏡頭進行拍攝的,拍攝時不能按鏡頭順序進行,因此,場記所作的記錄有助于影片各鏡頭之間的銜接,為導演的繼續拍攝以及補拍、剪輯、配音、洗印提供準確的數據和資料。
影片完成后,這些記錄還可供制作完成臺本之用。
導演
電影藝術創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把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的總負責人。
作為電影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組織和團結攝制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攝制組人員的創造性勞動溶為一體。
導演的再創作以電影文學劇本為基礎,運用蒙太奇思維進行藝術構思,編寫分鏡頭劇本和“導演闡述”,包括對未來影片主題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寫,場面的調度,以及時空結構、聲畫造型和藝術樣式的確定等。
然后物色和確定演員,并根據總體構思,對攝影、演員、美術設計、錄音、作曲等創作部門提出要求,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有關資料,分析劇本,集中和統一創作意圖,確定影片總的創作計劃。
導演還要按照制片部門安排的攝制計劃,領導現場拍攝和各項后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攝制完成為止。
一部影片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片的風格,也往往體現了導演的藝術風格。
化裝師
影片的重要創作人員之一。
化裝師具有一定的藝術造詣、美學素養、繪畫基儲歷史知識和觀察、分析生活的能力,能夠掌握并熟練地運用化裝技法和技巧,帶領和指導助手完成影片所規定的化裝任務。
化裝師根據影片總體造型設計的要求和演員形貌的特點,設計角色的化裝造型,指導制作各種化裝造型所需要的零配件,完成全片人物的試裝和定型。
在拍攝過程中,化裝師負責保持人物造型的連貫性,并隨著人物性格、情緒、年齡、境遇等因素的變化,予以相應的修改,以保持角色外部形象的真實感。
美術師
舊稱“布景師”、“美工師”。
影片造型設計的主要創作人員。
美術師的工作,從研究劇本開始,由分析人物入手,根據劇情和劇本主題,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資料積累,進行影片的造型設計。
即以化裝、服裝、布景、道具等造型手段創造劇中人物的外部形象和影片的空間環境——符合人物規定情境、具有時代感和地域特點、并為人物的活動提供較多動作支點、有利于場面調度和拍攝的藝術空間。
美術師應具有較高的文藝素養和繪畫造型能力,并能熟練掌握影片視覺體現的特有規律;應善于組織和指導有關美術造型部門的工作,以努力體現總體設計意圖。
特技攝影師
電影特技鏡頭的主要創作人員之一。
與特技美術師合作,研究確定設計方案,運用相應的特技工藝技術,以普通的或特殊的攝影設備,完成特技鏡頭的攝制,以體現導演的創作意圖。
特技美術師
也稱“特技設計”。
電影特技鏡頭的設計者和拍攝工作的組織者,與特技攝影師合作完成特技鏡頭的攝制。
特技美術師兼有電影造型的藝術修養和掌握電影特技工藝技術的能力,能繪制特技鏡頭的畫面氣氛圖,勝任各種透視合成鏡頭所需的繪畫和模型加工等。
在與特技攝影師研究確定具體拍攝方案后,運用相應的特技工藝技術,完成特技鏡頭的拍攝任務。
特技美術師提出的特技鏡頭設計方案,須能體現導演的創作意圖,與影片總體造型融為一體,并充分考慮到逼真、安全、經濟、省時等要求。
制片人
一般指電影公司的老板或資方代理人。
負責統籌指揮影片的籌備和投產,有權改動劇本情節,決定導演和主要演員的人選等。
制片人大多懂得電影藝術創作,了解觀眾心理和市場信息,善于籌集資金,熟悉經營管理。
制片主任
攝制組的行政領導者與組織者。
根據分鏡頭劇本及導演的創作意圖編制和執行攝制計劃和成本核算,參與選擇演員,確定外景地點,審核布景設計等工作。
對影片的政治思想內容和拍攝進程負主要責任,同時也對影片的藝術和技術質量負責。
環形電影
又稱“環幕電影”。
一種在圍繞影院圓形內壁、呈360?的環形銀幕上放映的電影。
由多臺攝影機同步攝制,多臺放映機同步放映,有三臺、五臺、九臺、十一臺等多種。
環形電影院的放映機裝置在環形銀幕上方的放映室中,觀眾站立于觀眾廳中央,可隨意四面觀看。
由于視野開闊,具有多聲道立體聲效果,能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但由于設備復雜,放映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僅半小時左右。
環形電影院不能兼放普通影片,故限制較大,難以推廣。
多銀幕電影
以特制放映機在多塊銀幕上同時映出不同畫面的電影。
觀眾在觀看主要畫面的同時,還能在其他銀幕上看到有關細節。
多銀幕電影可以豐富影片內容,加深觀眾對影片的感受和理解。
球幕電影
又稱“圓穹電影”或“穹幕電影”。
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一種大銀幕電影。
拍攝及放映均采用超廣角魚眼鏡頭,觀眾廳為圓頂式結構,銀幕呈半球形,觀眾被包圍其中,視銀幕如同蒼穹。
由于銀幕影像大而清晰,自觀眾面前延至身后,且伴有立體聲環音,使觀眾如置身其間,臨場效果十分強烈。
遮幅寬銀幕電影
也稱“假寬銀幕電影”。
一種非變形寬銀幕電影。
使用35毫米膠片,拍攝和放映時,在攝影機和放映機片窗前加裝格框,遮去畫幅的上下兩邊,以壓縮畫面高度,但不改變畫面寬度,使畫面高寬比由原來的1:1.33,變成1:1.66至1:1.85,能得到與寬銀幕電影相同的銀幕效果。
攝制這種寬銀幕電影較為簡便,已得到廣泛采用。
拷貝
英文copy的音譯,意為“摹本”、“復制品”。
用作電影術語,指以正片從電影底片復印出供放映用的影片。
后期制作階段
混錄雙片制作階段和完成片制作階段的總稱。
攝制組在完成對白雙片,并經審查通過后,即進入后期制作階段,其中混錄雙片制作包括配錄效果、音樂和混合錄音;完成片制作階段包括洗印部門底片剪接(通稱“套底”)、配光和沖洗光學混合聲底,以及印出原底校正拷貝和標準拷貝。
配對白
后期錄音的重要工作程序之一。
指演員為剪輯完成的后期錄音影片或譯制影片配錄人物對話、獨白等。
演員在進行這項工作時,須反復觀看銀幕上放映的鏡頭,熟記鏡頭中的表演,并使自己的聲音、情緒和口型與銀幕上人物的表演相吻合。
同期錄音
也稱“現場錄音”。
在拍攝電影畫面的同時進行錄音的攝制方式。
一般使用磁帶片收錄。
同期錄音要求攝影棚裝備良好的隔音設備,并在攝影機、錄音機上加裝避音裝置。
同期錄音也用于外景拍攝現場,所錄音響供演員配音時參考,以提高影片對白的質量。
先期錄音
也稱“前期錄音”。
影片制作中先錄音后拍攝畫面的一種攝制方式。
多用于有大量唱詞和音樂的戲曲片和音樂歌舞片,即在影片畫面拍攝前,先將影片中的唱詞和樂曲錄制成聲帶,然后由演員在拍攝相應畫面時,合著聲帶還音進行表演。
聲畫同步
影片中的對白和聲響與畫面動作相一致。
即影片的聲帶與畫面嚴格配合,使聲音(包括配音)和畫面形象保持同步進行的自然關系,畫面中的視像和它所發出的聲音同時呈現并同時消失,兩者吻合一致。
反之則為聲畫不同步。
聲畫同步的作用,主要在于加強畫面的真實感,提高視覺形象的感染力。
音畫對位
影片音畫關系的一種。
包括兩種藝術處理:(1)音畫對比。
音樂與畫面的內容和情緒一致,只存在量的差別。
例如在中國故事片《紅色娘子軍》中,有一組表現戰士們充滿青春活力、節奏快速的生活畫面,而音樂是氣勢悠長、從容不迫的《五指山上紅旗飄》。
這樣的對比,產生了加強畫面結構的作用。
(2)音畫對立。
音樂的形象和情緒完全相反。
例如在故事片《祝福》中,善良的祥林嫂被逼成親時撞頭尋死。
興奮歡快的結婚音樂,和祥林嫂頭破血流、痛不欲生的畫面形成尖銳的對立,深刻地表現了舊時代的悲劇性。
音畫對位有時也能預示劇情的發展。
例如在故事片《天云山傳奇》中,當宋薇和吳遙結婚時,表現宋薇沉重痛苦心情的音樂與喜慶場面相對立,預示著她婚后的不幸。
音畫平行
也稱“音畫并行”。
影片音畫關系的一種。
指影片中音樂與畫面所表現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藝術風格和戲劇性矛盾沖突相互貼近,但速度節奏并不同步。
其基本特點是音樂重復或加強畫面的意境、傾向或含義。
說明性音樂、渲染性音樂都屬于音畫平行的音樂。
音畫同步
影片音畫關系的一種。
指音樂與畫面的情緒一致,節奏相同。
常用于動畫影片。
美國美術電影導演沃爾特·狄斯尼(WaltDisney,1901-1966)在他所導演的“米老鼠”影片中充分運用音畫同步的藝術處理。
因而音畫同步的音樂,也稱“米老鼠音樂”。
也常用于歌劇片、舞劇片、戲曲片或喜劇樣式、驚險樣式的故事片中。
有時還會形成畫面、音樂與音響效果三同步。
例如中國影片《孫中山》中,北伐軍出城跑步出征,先是畫面與腳步音響同步出現,然后音樂也同步出現,腳步聲與音樂的低音聲部相結合,加強了音樂的低音,顯得更加雄壯和緊張。
參考資料:http://**blog/cns!1F0608C5ACD6DBCC!*?&_c02_owner=1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找一些拍攝電影時的專業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