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與雨有關的帶有象征意義的詩句有哪些
1、唐 張志和《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釋義:一位垂釣的老漁者,坐在悠閑自在的船兒上,釣肥肥的鱖魚,老漁者穿著用棕制作的蓑衣,戴著箬笠編制的斗笠,在斜風細雨的天氣里也不回家,因為他被著初春的景色所迷住了!
2、宋 志南和尚《絕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釋義: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陶醉。
3、唐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釋義:渭城的晨雨,濕潤了地上的沙土,旅店旁的柳枝在雨中分外清新。
4、唐 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釋義:南朝修建的那么多宏偉壯觀的廟宇樓臺如今都繁華不再,表達了萬事萬物經不住歷史長河的洗滌,終為土灰。
5、宋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釋義:夜深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就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著披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
6、唐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釋義:好雨知道下雨的節氣,正是在植物萌發生長的時侯。
7、宋 辛棄疾《西江月》: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釋義:天空中輕云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8、唐 孟浩然《春曉》: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釋義:夜間的春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風聲顯得纏綿柔美,像弦樂伴奏。可是,雨打風吹花易落,那撒落在地上的花瓣,該有多少呢?
9、唐 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釋義: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凄涼。
10、宋 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釋義: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
10、唐 薛逢《長安夜雨》:滯雨通宵又徹明,百憂如草雨中生。釋義:滯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憂愁之久,內心無時無刻不被憂愁纏繞。
11、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釋義:英雄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
12、宋 陸游《夏雨》:嚴州城中三日雨,朝暮點滴無休時。釋義:嚴州城已經下雨多日了,雨點從早上到晚上都沒有停過。
13、明 湯顯祖《聞都城渴雨·時苦攤稅》:當知雨亦愁抽稅,笑語江南申漸高。釋義:皇上您也應當知道,雨不下來,是雨也害怕而今的捐稅呀!當年的申漸高不就笑著這樣給他的主子解釋過這種現象嗎?
14、宋 文天祥《過伶仃洋》: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釋義: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里的浮萍。
15、唐 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釋義: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空氣涼爽,仿佛已經到了秋天。
二、描寫雨的詩句和賞析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志南和尚《絕句》 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杜牧《江南春絕句》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杜牧《清明》 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伶仃洋》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瞑》)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 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追問: 有沒有賞析? 回答: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題解 杜甫詩集中有五十多首寫雨的詩篇,以《喜雨》為題的,共四首,以這一首最為知名。
這首詩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這時已經在成都草堂居住了兩年。從上年的冬天到這年的二月間,成都一帶發生了旱災。
經歷過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溫暖;經歷過旱災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貴。所以當春雨來臨之際,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詩中描繪了春夜雨景,謳歌了春雨滋潤萬物之功。
句解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多好的雨水啊,它似乎知道季節的來臨,當春天萬物萌生之際便應時而發生。
“好”字統攝全篇。俗話說:“春雨貴如油”,當萬物需要滋潤時,它便來了,故謂“知時節”,也自然是“好雨”。
詩人采用擬人化的寫法,將春雨寫得有情有知,善解人意,喜悅之情形于筆端。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它隨著微風悄悄地在夜間飄落,柔情地滋潤萬物,細微得聽不到一點響聲。這兩句用擬人化手法,在無聲之處,將雨的連綿滋潤之態寫得十分傳神,把雨好、人喜寫得含蓄而又生動。
詩句不用“灑”或“落”,而用“潛”字,十分恰切形象,準確傳遞了那種不知不覺的情境。清代仇兆鰲《杜詩詳注》評價說:“雨驟風狂,亦足損物。
曰潛曰細,寫得脈脈綿綿,于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看那四方郊野黑云密布,只有江中船上的漁火閃爍著一點光明。詩人又以開闊的夜景去描繪那聽不見的細密春雨。
前一句以烏云說明天陰雨長,正好滿足了自然萬物的需求。后一句與前一句形成對比,在無邊的暗夜中跳出亮色調,色彩鮮明,富有畫意。
同時見出春天的雨勢,雖然黑云密布,但并沒有風雨飄搖之勢,,所以船上人才會那般平和。“野徑”,鄉間小路,這里泛指四方郊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等到天亮后,去看那被雨水滋潤的紅花叢,經雨而濕重的鮮花定會開滿錦官城。
這一聯由雨夜想象天晴,花兒飽含雨水的感覺,如在目前,花枝經受不起花朵份量的情狀,也呈現出來。說明這雨整整下了一夜,已經下透了。
詩人的想象,極大地拓展了詩的情感與思維空間,使得詩意更深一層,喜悅之情也不言自明。“紅濕”,雨后的花叢,紅潤一片。
“花重”,花朵經雨而濕重,一說色澤濃艷。明代譚元春在《唐詩歸》評價:“‘紅濕’字已妙于說雨矣。
‘重’字尤妙,不濕不重。”“錦官城”。
即成都。 評解 平常之景最為難寫,能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且如此真切入微,令人如臨其境,只有大詩人能夠做到。
這是一首五律。前兩聯用流水對,把春雨的神韻一氣寫下,末聯寫一種驟然回首的驚喜,格律嚴謹而渾然一體。
詩人是按先“傾耳聽雨”、再“舉首望雨”、后“閉目想象”的過程和角度,去表現春夜好雨的。詩從聽覺寫至視覺,乃至心理感覺,從當夜想到清晨,結構嚴謹,描寫細膩;語言錘煉精工;巧妙地運用了擬人、對比等具有較強表現力的藝術手法。
詩中句句繪景,句句寫情,不用喜悅歡愉之類詞匯,卻處處透露出喜悅的氣息、明快的情調。《瀛奎律髓匯評》引紀昀語:“此是名篇,通體精妙,后半尤有神。”
在擇韻上,詩人以韻就情,他選擇的“庚”韻,是后鼻韻母,其發音過程較長,客觀上拖慢了整首詩涵詠的時間和語調,這恰恰宜于表達詩中喜悅而不沖動、醇厚而不奔放的綿長細膩的情感。
三、關于“雨”的詩句及賞析
關于雨的詩句也太多了 一時還賞析不過來 請多擔待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煎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春 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 王維《山居秋螟》)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 杜甫《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 山 中王維 荊溪白石出, 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 空翠濕人衣。
-------------------------------------- 張志和《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 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 飲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絕句》 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絕句》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伶仃洋》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瞑》)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 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四、求關于雨的詩句及簡單賞析
1.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曉》) 2.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瞑》) 3.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 5.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6.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7.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8.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9.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絕句》 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絕句》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五、關于雨的古詩和賞析
《春夜喜雨》 【唐】 杜 甫 好 雨 知 時 節,當 春 乃 發 生。
隨 風 潛 入 夜,潤 物 細 無 聲。 野 徑 云 俱 黑,江 船 火 獨 明。
曉 看 紅 濕 處,花 重 錦 官 城。 [編輯本段]詩歌注釋 好雨: 指春雨。
乃: 就,馬上。 發生: 催發植物生長,萌發生長。
潛: 暗暗地,靜悄悄地。 潤物: 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
野徑: 田野的道路。 俱: 全,都。
江船:江面上的漁船。 獨:獨自,只有。
曉:早晨。 紅濕處:花沾上雨水變得沉重。
紅,花。 花重: 花因沾著雨水,顯得飽滿沉重的樣子,垂下來。
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稱錦城。三國蜀漢管理織錦之官駐此,故名。
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別稱。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肅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時寫的。
《春夜喜雨》創作背景及思想內容:這首詩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此時杜甫因陜西旱災來到四川定居成都已兩年。
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因而對春雨之情很深,寫下了這首詩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抒發了詩人的喜悅之情。 《春夜喜雨》抒寫詩人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獻品質的喜愛贊美之情。
全詩這樣寫道:“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一二句“好”字含情,贊盛春雨。“知時節”賦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來,春雨體貼人意,知曉時節,在人們急需的時候飄然而至,催發生機。
多好的春雨!首聯既言春雨的“發生”,又含蓄地傳達出作者熱切盼望春雨降臨的焦急心緒。頷聯顯然是詩人的聽覺感受。
春雨來了,在蒼茫的夜晚,隨風而至,悄無聲息,滋潤萬物,無意討好,唯求奉獻。瞧,聽雨情景作者體察得多么細致,就連春雨灑灑,靜默無聲也被詩人聽出來了。
可見,驚喜于春雨的潛移默化,詩人徹夜難眠。頸聯緊承頷聯,詩人唯愿春雨下個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憂,推門而出,佇立遠眺,只見平日涇渭分明的田野小徑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見夜有多黑,雨有多密。
而江船漁火紅艷奪目,又反襯出春夜的廣漠幽黑,也從側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聯系想象之辭,詩人目睹春雨綿綿,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錦官城將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春色。
花之紅艷欲滴、生機盎然正是無聲細雨潛移默化,滋潤洗禮的結果。因此,寫花實乃烘托春雨的無私奉獻品格。
通過以上對詩句的分析,不難看出,杜甫是按這樣一條情感思路來構思行文的,即盼雨——聽雨——看雨——想雨。俗話說,“春雨貴如油”,不錯的,對于這珍貴如油的春雨,眾人皆盼,詩人亦然。
而當春雨飄然降臨的時候,詩人更是驚喜不已,甚至臥床靜聽,徹底夜難眠,迫切希望它下過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輕手輕腳,推門遠眺,靜觀無邊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飄灑的春雨,作者又驚喜地聯想到第二天錦官城滿城春色。詩歌意在盛贊春雨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這份對春雨的喜愛之情描繪得如此細膩逼真,曲折有致,這不能不令人驚嘆杜甫洞幽顯微,體物察情的藝術功力。
此外,詩歌細節的捕捉和描繪也能體現詩人體物察情的優長。“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潛”字擬人化,摹春雨來間悄無聲息、無影無蹤的情態,頗具情趣,誘發人們對春雨的喜愛之情。“潤”字傳達神,準確而生動地寫出了春雨滋潤萬物,靜默無聲的特點,既繪形,又言情,形情皆備,精深獨妙。
“花重錦官城”,著一“重”字,準確地寫出了經受春雨一夜洗禮滋潤之后錦官城花朵紅艷欲滴,飽含生機的情態,寄寓了作者對春雨的盛贊之情。“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則又抓住典型細節,工筆細描,精妙傳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離的氛圍。
總之,杜甫的《春夜喜雨》無論在錘字煉句方面,還是在意象的捕捉、細節的描寫方面,都體現了他體物察情,精細入微的過人之處。結合杜甫詩風沉郁頓挫來對比賞讀,我們必將獲得對杜詩另一種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這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心情的名作。 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贊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來贊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贊美雨,已經會喚起關于做好事的人的聯想。
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不是嗎?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
你看它多么“好”! 第二聯,進一步表現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
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隨著和風細細地滋潤萬物的。然而也有例外。
有時候,它會伴隨著冷風,由雨變成雪。有時候,它會伴隨著狂風,下得很兇暴。
這樣的雨盡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自然不會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評。所以,光有首聯的“知時節”,還不足以完全表現雨的“好”。
等到第二聯寫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隨著和風的細雨,那個“好”字才落實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
如果有意討“好”,。
六、關于雨的詩句以及賞析 急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清明節,傳統有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的習俗。可是詩中的“行人”卻獨自在他鄉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獨、凄涼的,再加上春雨綿綿不絕,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煩亂和惆悵,情緒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憂愁之中,趕快打聽哪兒有喝酒的地方,讓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熱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點出那遠處的一片杏花林。詩歌的結句使人感到悠遠而詩意又顯得非常清新、明快。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征,抒發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斷魂”呢?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賞析一句關于雨的詩句的象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