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吳野渡頭”出自哪一首詩詞
《春水長吟》年代: 宋 作者: 邵雍春在水自淥,春歸淥遂休。
清非不逮淥,春奈勝于秋。淥向陽中得,清於冷上求。
加於清一等,用是淥為優。薄薄冰初泮,微微雨乍收。
渺彌新島嶼,瀲滟舊汀洲。荷芰低猶卷,{上艸下孤}蒲嫰已抽。
蘋繁雖漸出,藻荇禾全稠。日暖鴛鴦浴,煙晴翡翠游。
波平雙躣鯉,風靜戲群鷗。西蜀遨爭舉,東甌禊競修。
武陵花再識,漢曲佩還投。臺下溶溶過,堤邊漫漫流。
檻前才泚泚,天外更悠悠。泛濫情懷惡,潺暖意思幽。
遠山遮不斷,別浦去難留。二月溪橋畔,【三吳野渡頭。
】依前橫兩槳,特此送孤舟。畫手方停筆,騷人正倚樓。
長江飛絮外,更是動離愁。
二、“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出自哪首詩
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賞析????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唐·王維????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這首詩為王維隱居輞川時所作。
詩中借描繪深秋輞川山水田園的恬靜風光,通過寒山、秋水、柴門、暮蟬、落日、孤煙等田野鄉村景物的描寫,細致生動地刻畫了詩人和裴迪兩個幽居山林、詩酒自娛的隱者形象,表達了詩人的田園之樂和閑適心情。????“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深秋時節,原本青翠濃郁的山色,漸漸地變得凄涼蒼茫了,山間的泉水,日復一日地慢慢向遠方流去。????“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詩人柱著手杖,心氣和平地佇立在茅舍的門外,神情專注地臨風傾聽傍晚樹林中那秋蟬的吟唱聲。????“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夕陽西下,渡口的水面上波光粼粼,倒映出太陽的余輝;一縷炊煙,緩緩地在寧靜的村子里升起。????“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仿佛我又碰到了春秋時代“鳳歌笑孔丘”的楚國狂士陸接輿,在我五柳先生的門前,放聲高唱。????注釋:??①輞川:地名,在今陜西藍田縣東南。
??②潺湲,江水緩緩流淌的狀態。??③墟里:村落。
??④孤煙:炊煙。??⑤接輿:春秋時代的楚國隱士,姓陸名通,別號接輿。
這里比裴迪。??⑥五柳: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中的主人公,這里是詩人以五柳先生自比。
???楊樹臨風 《新唐書。王維傳》:“別墅在輞川,地奇勝……與裴迪游其中,賦詩相酬為樂。”
這首詩即與裴迪相酬為樂之作。 這是一首詩、畫、音樂完美結合的五律。
首聯和頸聯寫景,描繪輞川附近山水田園的深秋暮色;頷聯和尾聯寫人,刻畫詩人和裴迪兩個隱士的形象。風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抒寫詩人的閑居之樂和對友人的真切情誼。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首聯寫山中秋景。
時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間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響;隨著天色向晚,山色也變得更加蒼翠。不待頷聯說出“暮”字,已給人以時近黃昏的印象。
“轉”和“日”用得巧妙。轉蒼翠,表示山色愈來愈深,愈來愈濃;山是靜止的,著一“轉”字,便憑借顏色的漸變而寫出它的動態。
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時都在喧響;水是流動的,用一“日”字,卻令人感覺它始終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響,動靜結合的畫面。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頸聯寫原野暮色。
夕陽欲落,炊煙初升,這是田野黃昏的典型景象。渡頭在水,墟里在陸;落日屬自然,炊煙屬人事:景物的選取是很見匠心的。
“墟里上孤煙”,顯系從陶潛“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歸田園居之一》)點化而來。但陶句是擬人化的表現遠處村落上方炊煙縈繞、不忍離去的情味,王句卻是用白描手法表現黃昏第一縷炊煙裊裊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
這一聯是王維修辭的名句,歷來被人稱道。“渡頭余落日”,精確地剪取落日行將與水面相切的一瞬間,富有包孕地顯示了落日的動態和趨向,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為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墟里上孤煙”,寫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僅寫出炊煙悠然上升的動態,而且顯示已經升到相當的高度。
首、頸兩聯,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煙等富有季節和時間特征的景物,構成一幅和諧靜謐的山水田園風景畫。但這風景并非單純的孤立的客觀存在,而是畫在人眼里,人在畫圖中,一景一物都經過詩人主觀的過濾而帶上了感情色彩。
那么,詩人的形象是怎樣的呢?請看頷聯:“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這就是詩人的形象。
柴門,表現隱居生活和田園風味;倚杖,表現年事已高和意態安閑。柴門之外,倚杖臨風,聽晚樹鳴蟬、寒山泉水,看渡頭落日、墟里孤煙,那安逸的神態,瀟灑的閑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歸去來辭》)的陶淵明不是有幾分相似嗎?事實上,王維對那位“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這首詩中,不僅仿效了陶的詩句,而且在尾聯引用了陶的典故:“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陶文《五柳先生傳》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懷得失、詩酒自娛的隱者,“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實則,這位先生正是陶潛的自我寫照;而王維自稱五柳,就是以陶潛自況的。
接輿,是春秋時代“鳳歌笑孔丘”的楚國狂士,詩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與楚狂接輿相比,乃是對這位年輕朋友的贊許。陶潛與接輿——王維與裴迪,個性雖大不一樣,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跡卻是相近相親的。
所以,“復值接輿醉”的復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見裴迪,而是表示詩人情感的加倍和進層:既賞佳景,更遇良朋,輞川閑居之樂,至于此極啊!末聯生動地刻畫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詩人對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歡迎,詩題中的贈字,也便有了著落。 頷聯和尾聯,對兩個人物形象的刻畫,也不是孤立進行,而是和景物描寫密切結合的。
柴門、暮蟬、晚風、五柳,有形無形,有聲無聲,都是寫景。五柳,雖是典故,但對王維說來,模仿陶淵明筆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門之外,不也是自然而然的嗎?。
三、山的詩句
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林臥愁春盡,開軒覽物華。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開火,仙桃正發花。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霞!
題義公禪房
義公習禪寂, 結宇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 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 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凈, 方知不染心。
臨洞庭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秋登蘭山寄張五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夜歸鹿門山歌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與諸子登峴山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字在,讀罷淚沾襟。
早寒江上有懷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墟。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一丘嘗欲臥,三徑苦無資。北土非吾愿,東林懷我師。
黃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訪袁拾遺不遇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何如此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