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詞賞析:龔自珍的詩有哪些
最佳答案
由提問者推薦
夢中述愿
湖西一曲墜明璫,獵獵紗裙荷葉香。乞貌風鬟陪我坐,他身來作水仙王。
歌筵有乞書扇者
天教偽體領風花,一代材人有歲差。我論文章恕中晚,略工感概是名家。 蔣兆和《龔自珍詩意圖》
送南歸者
布衣三十上書回,揮手東華事可哀。且買青山且鼾臥,料無富貴逼人來。
漫感
絕域從軍計惘然,東南幽恨滿詞箋。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
夢中作
不是斯文擲筆驕,牽連姓氏本寥寥。夕陽忽下中原去,笑詠風花殿六朝。
己亥雜詩(五)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己亥雜詩(十四)
頹波難挽挽頹心,壯歲曾為九牧箴。鐘簴蒼涼行色晚,狂言重起廿年喑。
己亥雜詩(十九)
卿籌爛熟我籌之,我有忠言質幻師。觀理自難觀勢易,彈丸壘到十枚時。
己亥雜詩(四四)
霜毫擲罷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看。何敢自矜醫國手,藥方只販古時丹。
己亥雜詩(八三)
只籌一纜十夫多,細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糜太倉粟,夜聞邪許淚滂沱。
己亥雜詩(八七)
故人橫海拜將軍,側立南天未蕆勛。我有陰符三百字,蠟丸難寄惜雄文。
己亥雜詩(二二零)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三別好詩
狼藉丹黃竊自哀,高吟肺腑走風雷,不容明月沉天去,卻有江濤動地來。
二、龔自珍的己亥雜詩賞析
已亥,是我國古代用天干地支法來標記的年月,在本詩中它其實就是一八三九年。
這年龔自珍辭官南歸,后又北上接取家屬,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寫成了三百一十五首短詩,并總命名為《已亥雜詩》。它是近代著名的大型組詩,以詩人的一生經歷為主線,述寫其平生出處、著述、交游等,題材廣泛;或記事,或抒情內容復雜,大多借題發揮,抨擊時弊,表達其反對侵略、呼喚變革的思想和對未來的憧憬。
風格是雄奇與哀艷并存。本文就談談龔自珍《已亥雜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龔自珍生活在雅片戰爭前夕。他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主張改革內政,抵抗外國侵略。
《已亥雜詩》中的批判、呼喚、期望、集中反映了詩人高度關懷民族、國家命運的愛國激情。例如《已亥雜詩》中第一二三首,“不論鐵鹽不愁河,獨倚東南涕淚多。
國賦三升民一斗,屠妞那不生栽禾。”寫出了作者對清朝政府不重視籌劃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鹽鐵生產、稅收和水利等問題,一味依賴東南的漕運,對江南人民加重剝削,致使農業生產凋敝,人民困苦不堪,危害國家經濟的現實進行了大膽揭露和批評。
再如《已亥雜詩》中第八七首,“故人懷海拜將軍,側立南天未蕆勛。我有陰符三百字,蠟丸難寄惜雄文。”
表達詩人對禁煙斗爭的關注,對國家命運的關注。 龔自珍是中國改良主義運動的先驅人物。
他清醒地看到了清王朝已經進入“衰世”,是“日之將夕”;他批判封建統治的腐朽,揭露封建社會沒落趨勢、呼喚改革風雷的風氣。《已亥雜詩》中第一二五首,“九州生氣恃風雪,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此詩揭露社會弊病,抨擊官僚制度,表現作者火一樣的熱情,給人以鼓舞和激發。
他們對死氣沉沉的社會。砰然一擊,驚醒很多世人的沉夢,促使人們向真、向善、向美、向勇。
抨擊專制統治的同時,還表達了作者追求思想解放和個性解放。《已亥雜詩》中第一二五首,是作者路過鎮江時為道士們所撰寫的祭玉皇大帝與風神、風雷的“青詞”。
作者借題發揮,以祈禱天神的口吻,呼喚風雷般的變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縛思想、扼殺人材多造成的死氣沉沉的局面,表達作者解放人材,變革社會,振興國家的愿望。 在詩歌的藝術上,龔自珍自稱“莊騷兩靈魂,盤踞肝腸深”,其詩歌多用象征隱喻,具有浪漫主義風格色彩、構思神奇、想象豐富、奇特,文辭魁瑋,接受莊子和屈原的影響較大,其中貫穿一種詩人獨有的凌厲剽悍之氣,譚獻的《復堂日記》說其詩:“以霸氣行之”,因而其詩晶光外射,飛動郁勃,富有力度。
是對古代理想化詩歌藝術的總結與發展。 龔自珍《已亥雜詩》多用象征影喻,想象豐富、奇特,運用意象手法創景抒情。
例如《已亥雜詩》中第五首,“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此詩前兩句寫景。望著夕陽西下,牽動了作者廣闊無邊的離愁別恨,這離別之愁,不僅是離別家眷,更是離別朝廷。
作者從小就在北京讀書,又在北京考中進士做官,北京是他的第二故鄉,是他的理想所在。現在,他被迫離京,心情是多么復雜呀!黃昏日落的慘淡景象,天涯海角的遙遠距離,使他的離愁更加浩大而沉重了。
詩的后兩句,詩人將筆鋒一轉,即景抒情,表達了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多么新奇的詩句。
在古人眼里,凋謝飄零的落紅,總是引起嘆息和傷感的“無情物”;然而作者卻看到它有情的、積極有為的一面,用來比喻辭官歸隱的自己,表現一種不甘自棄、繼續奮斗的精神,表明要在退出官場后仍然為國家、為民族貢獻自己的一切。再如《已亥雜詩》中第一二五首,“九州生氣恃風雪,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詩的前兩句用了兩個比喻,寫出了詩人對當時中國形勢的看法。
“萬馬齊喑”比喻在腐朽、殘酷的反動統治下,思想被禁錮,人才被扼殺,到處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現實狀況。“風雷”比喻新興的社會力量,比喻尖銳猛烈的改革。
從大處著眼、整體著眼、大氣磅礴、雄渾深遽的藝術境界。詩的后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是傳誦的名句。
詩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現了他熱烈的希望,他期待著優秀杰出人物的涌現,期待著改革大勢形成新的“風雷”、新的生機,一掃籠罩九州的沉悶和遲滯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現實,更憧憬未來、充滿理想。它獨辟奇境,別開生面,呼喚著變革,呼喚未來。
三、己亥雜詩 龔自珍原文和注釋賞析
原文:己亥雜詩·其五 浩蕩⑴離愁白日斜(xié),吟鞭⑵東指即天涯⑶。
落紅⑷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⑸更護花。己亥雜詩·其二百二十首 九州⑹生氣⑺恃⑻風雷,萬馬齊喑⑼究可哀。
我勸天公⑽重抖擻,不拘一格降⑾人才。詞語注釋1.浩蕩:離別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蕩:無限。2.吟鞭:詩人的馬鞭。
東指:東方故里。3.天涯:指離別京都的距離,亦可翻譯成天邊,形容很遠的地方。
4.落紅:落葉。5.化作春泥:變成春天的泥土。
6.九州:中國的別稱之一。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7.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8.恃(shì):依靠。
9.喑(yīn):啞。萬馬齊喑:比喻社會政局毫無生氣。
10.天公:造物主,這里指皇帝。11.己亥:時間。
12.降:降生,降臨,出現。作品譯文 己亥雜詩·其五 龔自珍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馬鞭向東舉起這一起聲,從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己亥雜詩·其二百二十 只有狂雷炸響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國大地發出勃勃生機,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終究是一種悲傷。
我奉勸皇上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泥一定規格選取更多的人才。文學賞析 己亥雜詩·其五 這首是《己亥雜詩》的第五首,寫詩人離京的感受。
雖然載著“浩蕩離愁”,卻表示仍然要為國為民盡自己最后一份心力。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
一方面,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此番一別,不知何年后才能相見;另一方面,離別是輕松愉快的,畢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籠,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為。這樣,離別的愁緒就和回歸的喜悅交織在一起,既有“浩蕩離愁”,又有“吟鞭東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廣闊天涯。
這兩個畫面相反相成,互為映襯,是詩人當日心境的真實寫照。詩的后兩句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議論。
“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鴉片戰爭爆發后,他多次給駐防上海的江西巡撫梁章鉅寫信,商討國事,并希望參加他的幕府,獻計獻策。
可惜詩人不久就死在丹陽書院(年僅50歲),無從實現他的社會理想,令人嘆惋。詩的后兩句:詩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極為瑰麗的境界:“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
在詩人看來,落花作為個體,它的生命是終止了;但一當它化作春泥,就能保護、滋養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體身上得以延續,體現出真正的生命價值--終將孕育出一個繁花似錦、絢麗燦爛的春天。這并不是落花的葬詞,而是一首新生命的歌。
詩人借花落歸根,化為春泥,抒發了自己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這兩句詩也包含了這樣的哲理:“落紅”似乎成了無用之物,但從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護花,仍有價值和作用,它包含著世上的萬事萬物均具有兩面性,“有用”和“無用”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關鍵在于觀察者的視角,在于自身的價值和功用。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也隱喻了詩人雖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命運。從而形象、貼切地展示了作者為國效力的獻身精神。
這首小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復雜的情感。龔自珍論詩曾說“詩與人為一,人外無詩,詩外無人”(《書湯海秋詩集后》),他自己的創作就是最好的證明。
主旨:抒發了自己辭官司離京時的復雜感情,展示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全詩移情于物,形象貼切,構思巧妙,寓意深刻。
《己亥雜詩·其五》鑒賞 全詩可分為兩部分。前兩句以日暮、天涯渲染出一派充溢畫面的濃重離愁;后兩句以落花自況,自己的身世飄零之感賦予落花,聯想到花落成泥而依然默默奉獻著,從而將自己變革現實的熱情和不能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
詩中的哀怨離愁已變成崇高的獻身精神,將色調灰暗的代表過太的日暮、天涯、落花,與春泥孕育的充滿希望的未來融為一體,形象而深刻地表達了自己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春天的憧憬,奇麗激越,境界尚遠。首句詩語出驚人,劈頭即以“浩蕩”兩字弁首,既寫出離愁之深廣,充塞天地,又深蘊詩人的憤激不甘之情。
“白日斜”則勾畫出夕陽西下、暮色蒼茫的氣氛,強化了詩人離京時五味雜陳,眷戀、悵惘、失落、孤獨、孤憤、不平等等交織的復雜情懷。詩人南下回鄉,卻感慨地將秀麗江南稱為“天涯”,可見其感慨郁積。
因為離京就標志著離開政治中心,標志著政治生涯的終結,更何況此次他根本就沒有任何重返的希望呢。再想到自己仕途蹭蹬,一事無成,不禁更加增添了離愁之浩蕩。
全詩意象單純卻情景渾成,比興無端而心跡昭然,展示了詩人博大的襟懷和極為可貴的生命價值觀。詩中將議論、抒情和藝術形象融為一體,既是抒情,又是議論,但不涉事實,議論亦不具體,但卻將具體的表象提升到社會歷史的高度,予以深刻揭示。
詩中想象奇異,將落花這。
四、龔自珍《詠詩》頸聯賞析
龔自珍的《詠史》。
原詩: 金粉東南十五州,萬重恩怨屬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田橫五百人安在? 難道歸來盡列侯! 龔自珍(公元1792—1841年),字璱〔sè瑟〕人,號定盦〔ān安〕,浙江杭州人。
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他就看清了官僚政治的腐朽,預感到危機的來臨,呼吁進行社會改革,寫了許多抨擊現實的著作,詩歌也是他批判現實的武器。 “牢盆”是煮鹽的器具。
牢盆狎客指鹽商即有錢人。“團扇”代指美人。
團扇才人即專門吟詠淫辭艷賦的無聊文人。田橫是秦末起義英雄之一,劉邦統一中國后他以自殺拒絕降漢,其500名部下也隨他悲壯自殺。
這首詩以悲憤的心情譴責社會的墮落。 東南地方的人們整日過著奢侈淫靡的生活,上層社會的人們只知爭名奪利勾心斗角。
有錢人操縱社會,幫閑文人洋洋得意。人們談起“文字獄”都都嚇得半死,不敢說真話;有人寫書著文也只是為了養家糊口。
最后作者憤激地指問:像田橫及其部下那一類剛勇猛烈的中國人都哪里去了?難道都爬上官位享受榮華富貴去了嗎?作者憂憤之情難以自抑,詩句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五、《己亥雜詩》龔自珍 全詩詩意
詩的前兩句用了兩個比喻,寫出了詩人對當時中國形勢的看法。“萬馬齊喑”比喻在腐朽、殘酷的反動統治下,思想被禁錮,人才被扼殺,到處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現實狀況。“風雷”比喻新興的社會力量,比喻尖銳猛烈的改革。從大處著眼、整體著眼、大氣磅礴、雄渾深邃的藝術境界。詩的后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傳誦的名句。詩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現了他熱烈的希望,他期待著優秀杰出人物的涌現,期待著改革大勢形成新的“風雷”、新的生機,一掃籠罩九州的沉悶和遲滯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現實,更憧憬未來、充滿理想。它獨辟奇境,別開生面,呼喚著變革,呼喚未來。
[注釋]
1.九州:中國。
2.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啞。萬馬齊喑:比喻社會政局毫無生氣。究:終究、畢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擻: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譯文】
只有風雪激蕩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國大地發出勃勃生氣,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語終究是一種悲哀。 我奉勸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規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寫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歲次已亥,龔自珍辭官返鄉,又去北上迎接妻兒,在南北往來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壓抑、束縛人才的情況,作詩315首表達了變革社會的強烈愿望。
【賞析】
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詩。全詩層次清晰,共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寫了萬馬齊喑,朝野噤聲的死氣沉沉的現實社會。第二層,作者指出了要改變這種沉悶,腐朽的觀狀,就必須依靠風雷激蕩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須經歷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才能使中國變得生機勃勃。第三層,作者認為這樣的力量來源于人材,而朝庭所應該做的就是破格薦用人材,只有這樣,中國才有希望。詩中選用“九州”、“風雷”、“萬馬”、“天公”這樣的具有壯偉特征的主觀意象,寓意深刻,氣勢磅礴。 詩人熱情地呼喚社會變革,而且認為這種變革越大越好,大得該像驚天動地的春雷一樣。他又認為實行社會變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熱情地呼喚:天公啊!請你抖擻精神,把各式各樣的人才都賜給我們吧。
六、己亥雜詩 龔自珍 整首詩的總體賞析,主旨,特點,作者的思想感情即
己亥雜詩
【作者及作品簡介】
龔自珍(1792-1841),又名鞏祚(zuò),字璱(sè)人,號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中國近代杰出的啟蒙思想家、學者、文學家和愛國主義者。
【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全詩抒發了自己辭官司離京時的復雜感情,展示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全詩移情于物,形象貼切,構思巧妙,寓意深刻。
【對照譯文及譯注】
浩蕩離愁白日斜(xiá),吟鞭東指即天涯。
離愁滿懷,正對著白日西下,揚鞭東去從此辭官赴天涯。[浩蕩:廣大無邊,這里形容愁思無窮無盡。離愁:離別的愁思。白日:太陽。吟鞭:詩人的馬鞭。]
[評析]以“白日斜”“天涯”來烘托離愁,可見詩人辭官心情的痛苦。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落花紛紛絕不是無情飄灑,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更多新花。[落紅:落花。花朵以紅色者居多。因此落花又稱為落紅。這二句用來比喻自己雖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命運。]
[評析]形象、貼切地展示作者為國效力的獻身精神。
七、龔自珍《詠詩》頸聯賞析
龔自珍的《詠史》。原詩:
金粉東南十五州,萬重恩怨屬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田橫五百人安在? 難道歸來盡列侯!
龔自珍(公元1792—1841年),字璱〔sè瑟〕人,號定盦〔ān安〕,浙江杭州人。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他就看清了官僚政治的腐朽,預感到危機的來臨,呼吁進行社會改革,寫了許多抨擊現實的著作,詩歌也是他批判現實的武器。
“牢盆”是煮鹽的器具。牢盆狎客指鹽商即有錢人。“團扇”代指美人。團扇才人即專門吟詠淫辭艷賦的無聊文人。田橫是秦末起義英雄之一,劉邦統一中國后他以自殺拒絕降漢,其500名部下也隨他悲壯自殺。這首詩以悲憤的心情譴責社會的墮落。
東南地方的人們整日過著奢侈淫靡的生活,上層社會的人們只知爭名奪利勾心斗角。有錢人操縱社會,幫閑文人洋洋得意。人們談起“文字獄”都都嚇得半死,不敢說真話;有人寫書著文也只是為了養家糊口。最后作者憤激地指問:像田橫及其部下那一類剛勇猛烈的中國人都哪里去了?難道都爬上官位享受榮華富貴去了嗎?作者憂憤之情難以自抑,詩句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八、龔自珍的己亥雜詩賞析
已亥,是我國古代用天干地支法來標記的年月,在本詩中它其實就是一八三九年。這年龔自珍辭官南歸,后又北上接取家屬,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寫成了三百一十五首短詩,并總命名為《已亥雜詩》。它是近代著名的大型組詩,以詩人的一生經歷為主線,述寫其平生出處、著述、交游等,題材廣泛;或記事,或抒情內容復雜,大多借題發揮,抨擊時弊,表達其反對侵略、呼喚變革的思想和對未來的憧憬。風格是雄奇與哀艷并存。本文就談談龔自珍《已亥雜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龔自珍生活在雅片戰爭前夕。他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主張改革內政,抵抗外國侵略。《已亥雜詩》中的批判、呼喚、期望、集中反映了詩人高度關懷民族、國家命運的愛國激情。例如《已亥雜詩》中第一二三首,“不論鐵鹽不愁河,獨倚東南涕淚多。國賦三升民一斗,屠妞那不生栽禾。”寫出了作者對清朝政府不重視籌劃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鹽鐵生產、稅收和水利等問題,一味依賴東南的漕運,對江南人民加重剝削,致使農業生產凋敝,人民困苦不堪,危害國家經濟的現實進行了大膽揭露和批評。再如《已亥雜詩》中第八七首,“故人懷海拜將軍,側立南天未蕆勛。我有陰符三百字,蠟丸難寄惜雄文。”表達詩人對禁煙斗爭的關注,對國家命運的關注。
龔自珍是中國改良主義運動的先驅人物。他清醒地看到了清王朝已經進入“衰世”,是“日之將夕”;他批判封建統治的腐朽,揭露封建社會沒落趨勢、呼喚改革風雷的風氣。《已亥雜詩》中第一二五首,“九州生氣恃風雪,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此詩揭露社會弊病,抨擊官僚制度,表現作者火一樣的熱情,給人以鼓舞和激發。他們對死氣沉沉的社會。砰然一擊,驚醒很多世人的沉夢,促使人們向真、向善、向美、向勇。抨擊專制統治的同時,還表達了作者追求思想解放和個性解放。《已亥雜詩》中第一二五首,是作者路過鎮江時為道士們所撰寫的祭玉皇大帝與風神、風雷的“青詞”。作者借題發揮,以祈禱天神的口吻,呼喚風雷般的變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縛思想、扼殺人材多造成的死氣沉沉的局面,表達作者解放人材,變革社會,振興國家的愿望。
在詩歌的藝術上,龔自珍自稱“莊騷兩靈魂,盤踞肝腸深”,其詩歌多用象征隱喻,具有浪漫主義風格色彩、構思神奇、想象豐富、奇特,文辭魁瑋,接受莊子和屈原的影響較大,其中貫穿一種詩人獨有的凌厲剽悍之氣,譚獻的《復堂日記》說其詩:“以霸氣行之”,因而其詩晶光外射,飛動郁勃,富有力度。是對古代理想化詩歌藝術的總結與發展。
龔自珍《已亥雜詩》多用象征影喻,想象豐富、奇特,運用意象手法創景抒情。例如《已亥雜詩》中第五首,“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此詩前兩句寫景。望著夕陽西下,牽動了作者廣闊無邊的離愁別恨,這離別之愁,不僅是離別家眷,更是離別朝廷。作者從小就在北京讀書,又在北京考中進士做官,北京是他的第二故鄉,是他的理想所在。現在,他被迫離京,心情是多么復雜呀!黃昏日落的慘淡景象,天涯海角的遙遠距離,使他的離愁更加浩大而沉重了。詩的后兩句,詩人將筆鋒一轉,即景抒情,表達了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多么新奇的詩句。在古人眼里,凋謝飄零的落紅,總是引起嘆息和傷感的“無情物”;然而作者卻看到它有情的、積極有為的一面,用來比喻辭官歸隱的自己,表現一種不甘自棄、繼續奮斗的精神,表明要在退出官場后仍然為國家、為民族貢獻自己的一切。再如《已亥雜詩》中第一二五首,“九州生氣恃風雪,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詩的前兩句用了兩個比喻,寫出了詩人對當時中國形勢的看法。“萬馬齊喑”比喻在腐朽、殘酷的反動統治下,思想被禁錮,人才被扼殺,到處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現實狀況。“風雷”比喻新興的社會力量,比喻尖銳猛烈的改革。從大處著眼、整體著眼、大氣磅礴、雄渾深遽的藝術境界。詩的后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是傳誦的名句。詩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現了他熱烈的希望,他期待著優秀杰出人物的涌現,期待著改革大勢形成新的“風雷”、新的生機,一掃籠罩九州的沉悶和遲滯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現實,更憧憬未來、充滿理想。它獨辟奇境,別開生面,呼喚著變革,呼喚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