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朝經典詩句
1、《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2、《春曉》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譯文: 春日里貪睡不知不覺天就亮了,到處可以聽見小鳥的鳴叫聲。
回想昨夜的陣陣風雨聲,不知吹落了多少嬌美的春花。 3、《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唐代: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譯文: 相見很難,離別更難,何況在這東風無力、百花凋謝的暮春時節。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燒成灰燼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妝照鏡,只擔憂如云的鬢發改變顏色,容顏不再。
長夜獨自吟詩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萊山離這兒不算太遠,卻無路可通,煩請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
4、《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 所有的山上,飛鳥的身影已經絕跡,所有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大雪覆蓋的寒冷江面上垂釣。
5、《望天門山》 唐代: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譯文: 長江猶如巨斧劈開天門雄峰,碧綠江水東流到此回旋澎湃。 兩岸青山對峙美景難分高下,遇見一葉孤舟悠悠來自天邊。
二、唐朝經典詩句有哪些
1、《靜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譯文: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
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2、《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譯文: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3、《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譯文:清晨的微雨濕潤了渭城地面的灰塵,空氣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真誠地奉勸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陽關就難以遇到故舊親人。 4、《春望》 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到了現在,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插不了簪了。 5、《望廬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譯文: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三、唐代非常有哲理的詩
勸學詩朝代:唐代作者:顏真卿原文: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前出塞九首·其六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勸學朝代:唐代作者:孟郊原文: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小松朝代:唐代作者:杜荀鶴原文: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四、唐代非常有哲理的詩
勸學詩
朝代:唐代
作者:顏真卿
原文: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前出塞九首·其六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勸學
朝代:唐代
作者:孟郊
原文: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小松
朝代:唐代
作者:杜荀鶴
原文: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五、古代有哲理的詩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詠 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絕句 杜 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子夜吳歌 秋 歌 唐朝 李白 長安一片月, 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 總是玉關情。
琺功粹嘉誄黃達萎憚聯 何日平胡虜, 良人罷遠征? 題西林壁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竹石 清?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長歌行 《漢樂府》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六、唐代那些蘊含哲理的詩,你知道多少
《八至》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八至》是唐代女詩人李冶創作的六言詩。
此詩首字“至”字在詩中反復出現八次,故題名“八至”。從內容上說,全詩四句,說的都是淺顯而至真的道理,具有深刻的辯證法,富有哲理意味。
從結構上說,作者設置了層云疊嶂,前三句只是個過場,主要是為了引出最后一句“至親至疏夫妻”,專在針砭世情,極為冷峻。巜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
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郁郁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云端。
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后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全詩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七、唐詩300首里,有哲理的句子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張九齡 感遇二首其二)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 登樂游原)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王維 終南別業)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 贈孟浩然)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 將進酒)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 行路難)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杜甫 琵琶行)
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韓愈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 夢六天姥吟留別)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王維 西施詠)
八、優美哲理古代詩詞
古代哲理詩詞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與自然之理。
闡發自然世界與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的詩便是哲理詩。一些含道應物、遷想妙得的哲理詩,其本身就是詩人觸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產物,是詩人對人生、對社會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體察的結果。
它往往是把發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穎鮮明的藝術形象熔鑄一體,來服人以理、動人以情的。本文擬從賞析幾首哲理詩入手,試圖幫助同學們了解哲理詩的特點,提高對事理的認識,辯正地分析客觀事物和自然現象。
一、《放言》(白居易)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這首詩的主題是辨偽。
首聯提出有辦法解決狐疑,頷聯從自然景物入手具體介紹這一辦法:讓時間證明一切。頸聯轉入到歷史人物,進一步證明上述辦法。
尾聯順著頸聯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還沒有顯現時便死去,他們的德行真偽就無人知曉。本詩告戒我們:看待事物不要過早下結論,否則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二、《琴詩》(蘇軾)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詩人在這首詩中描繪了琴和指頭兩個形象,用兩個假設句和兩個反問句,故作疑難之語,實際上幽默詼諧,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賴于主、客觀的緊密配合”這樣一個深刻的哲理。三、《過沙頭》(楊萬里)過了沙頭漸有村,地平江闊氣清溫。
暗潮已到無人會,只有篙師識水痕。 這首詩明白曉暢而富有深意。
暗潮已然來到,而常人卻不知道,因為他們沒有水上的生活經驗,對潮水漲落的規律不知曉;而篙師長年累月在江上撐船,水的深淺,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變化他們都能察覺。這就揭示了一個深刻而具有普遍意義的哲理:實踐出真知。
四、《論詩三十首》(元好問)眼處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 這首詩前兩句很容易明白:眼見的真實情景激發心頭的真切感情,就能寫出意境神妙的詩句;閉門造車,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東西,總要失真。
后兩句則說:靠臨摹前人作品,畫出秦川景色的畫家,親自去長安的能有幾人?詩人省略了一句話,即難怪那些人畫不好。本詩告訴我們:沒有現實生活的感受,沒有親身體驗,是不可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
五、過松源晨炊漆公店(楊萬里)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進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
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閱讀并鑒賞這類詩歌,有助于提升對事理的認識,同時增強議論文寫作的思辯色彩。
六、《觀書有感》朱熹“半畝萬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詩人借助方塘,形像的抒寫自己鉆研書卷的體會。半畝方塘像明鏡一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光云影。
要問這池塘怎么這樣清澈?原來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啊!這首詩講的是學習要注意方法,防止思想僵化,只有不斷地汲取營養,獲取新的知識,就像不斷有源頭活水注入塘中,才能豁然開朗,融會貫通。這首詩形象新穎,情趣盎然,因為富于啟發而歷久彌新。
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七、題西林壁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是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
開頭兩句實寫游山所見,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后兩句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
這首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其實,看待自己,看待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全詩語言通俗,深入淺出,精警簡括,逸趣橫生,讀來親切自然,耐人尋味。八、《登飛來峰》 王安石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開。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本詩的重點在后兩句,說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浮云遮望眼”,結合當時的現實,可以理解為暗指那些阻撓變法革新的頑固分子。詩人登高抒懷,含蓄而又堅定的表現了自己高瞻遠矚,不畏艱險,銳意革新的遠大抱負。
本詩“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與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異曲同工之妙。荀子《勸學》中也說:“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看來站得高,比起站得不高還真有優勢。在學習中,如果你比別人站得高,當然也就會比別人看得遠,看得深,看得全面。
可如何方能站得高,絕不像爬上山頂,登上樓頂那樣容易。你的知識積淀要比別人厚,你掌握的方法要比別人好,你的頭腦要比別人靈活,你的眼光才能比別人銳利,你看問題的角度才能比別人新,你的思想才能比別人深刻。
九、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一首登高遠眺之作。前兩句寫登樓所見,寥寥十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