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十四字的古詩詞
五十四字,只有《浪淘沙》。該詞牌比較著名的詞有:
【五代】·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秋風庭院蘚侵階。一任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
金鎖已沉埋,壯氣蒿萊。晚涼天凈月華開。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宋】·辛棄疾《浪淘沙·山寺夜半聞鐘》
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古來三五個英雄。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
夢入少年叢,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誤鳴鐘。驚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風。
【宋】·歐陽修《浪淘沙·把酒祝東風》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時攜手處,游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宋】·晏幾道《浪淘沙·小綠間長紅》
小綠間長紅。露蕊煙叢。花開花落昔年同。惟恨花前攜手處,往事成空。
山遠水重重。一笑難逢。已拼(pàn)長在別離中。霜鬢知他從此去,幾度春風。
【宋】·蘇轍《浪淘沙·對望漢陽川》
對望漢陽川,車馬燈繁。高臺江岸倚橫欄。暗涌波光東逝海,愁緒誰堪。
蕭雨瑟風珊,葉落枝殘。四年離索久無歡。忽憶五更多少事,囈語江南。
【當代】·天上人《浪淘沙·病中五首之三》
久病自清貧,樓上煙云,樓前流水斷離魂。回首芙蓉溪水岸,雨露方新。
一去幾多春,事了無痕,數聲殘笛閉重門。留待東風吹卻住,欲寄無人。
2. 剛好54個字的詩詞
1、《浪淘沙·岸柳可藏鴉》宋代:吳琚 岸柳可藏鴉。
路轉溪斜。忘機鷗鷺立汀沙。
咫尺鐘山迷望眼,一半云遮。 臨水整烏紗。
兩鬢蒼華。故鄉心事在天涯。
幾日不來春便老,開盡桃花。 釋義: 岸邊的楊柳青翠茂盛,野鳥在那里藏其行蹤。
鷗鷺站在溪邊覓食與世無爭。近在咫尺的鐘山被云霧遮蓋,時隱時現顯得朦朦朧朧。
對著水面整理我的烏紗帽,水中可以看到我兩鬢稀疏花白的倒影。故鄉被金人占領,我的心情為此悲傷沉重,可無奈我人遠在天涯無力可用。
時光如梭,幾日未來春天就已過盡,原來含苞欲放的桃花,眼下竟然已經殘敗凋零。 2、《浪淘沙·小綠間長紅》宋代:晏幾道 小綠間長紅,露蕊煙叢。
花開花落昔年同。惟恨花前攜手處,往事成空。
山遠水重重,一笑難逢。已拼長在別離中。
霜鬢知他從此去,幾度春風。 釋義: 小小的綠蔭叢中,開著嫣紅的鮮花;陰露滋潤著花蕊,隱約地嬌羞地藏在迷蒙的薄霧之中。
花開花落,年年都是一樣的。只恨當年初戀時,手拉著手兒,在這綠蔭叢中,鮮花盛開之處。
這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往事如夢一場空。 山重水復,遙相阻隔。
當年的歡笑和恩愛,從此斷絕,此后再難得到。已嘗盡了失戀的痛苦和悲哀而長期處在離別當中。
斑白的鬢發再告訴我,他早已遠去不再回來。何止幾個年月呵。
3、《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宋代:王安石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
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
興王只在談笑中。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 釋義: 伊尹和呂尚兩位老人,困窘和順利的境遇全都經歷過了。
他倆一位是釣魚翁,一位是奴仆。如果兩位英雄遇不到英明的君主,最終也只能老死于山野之中。
他們偶然與成湯和周武王相遇,英明的君主得到了賢臣,猶如云生龍、風隨虎一般,談笑中建起了王業。到現在已幾千年了,誰又能與他們所建立的豐功偉業一爭高下呢? 4、《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五代:李煜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
秋風庭院蘚侵階。一任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
金鎖已沉埋,壯氣蒿萊。晚涼天凈月華開。
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釋義: 往事回想起來,只令人徒增哀嘆;即便面對多么美好的景色,也終究難以排遣心中的愁苦。
秋風蕭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滿苔蘚的臺階,觸目可見。門前的珠簾,任憑它慵懶地垂著,從不卷起,反正整天也不會有人來探望。
橫江的鐵鎖鏈,已經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壯的氣概,也早已付與荒郊野草。傍晚的天氣漸漸轉涼,這時的天空是那樣的明凈,月光毫無遮攔地灑滿秦淮河上。
5、《浪淘沙·一葉忽驚秋》宋代:賀鑄 一葉忽驚秋。分付東流。
殷勤為過白蘋洲。洲上小樓簾半卷,應認歸舟。
回首戀朋游。跡去心留。
歌塵蕭散夢云收。惟有尊前曾見月,相伴人愁。
釋義: 看到葉子落下忽然驚覺秋天到了,這秋色交給了東去的流水。流水殷勤地流過白蘋洲,沙洲上有簾幕半卷的小樓,樓中的人應該在識別返回的小舟。
回望之前和友人出游心里依然懷戀,出游的痕跡消失了那份心情卻保存了下來。動聽的歌曲消散了,美人也不見了,只有飲酒時看到的月亮和以前一樣,和人交相愁苦。
3. 經典宋詞五十六個字
1、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