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詞解釋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喜歡詩詞的朋友都讀過晏殊的《浣溪紗》春恨詞: ???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
這首詞是晏殊的名作之一,基本上代表了晏殊的藝術風格。他的詞集叫《珠玉詞》,名字起得可算是恰如其分。《珠玉詞》里象珠般圓轉、玉似晶瑩的作品委實不少,當初中文競技場里不乏喜歡晏殊詞的同學。此詞明為懷人,而通體不著一懷人之語,是一篇以景襯情的佳作。
然而此詞之所以流傳千古,精華還在“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
這一聯基本上用虛字構成。人們都知道,用實字作成對子比較容易,而運用虛字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卓人月在《詞統》中論及此聯時,說“實處易工,虛處難工,對法之妙無兩”。錢鐘書在《談藝錄》中也說,所謂“律之對仗,乃撮合語言,配成眷屬。愈能使不類為類,愈見詩人心手之妙。”
它雖然用虛字構成,卻具有充實的、耐人尋味和啟人聯想的內容,這就更使人覺得難能可貴了。這一聯寫出了人們心中所有但為筆底所無的細膩感受,道出了自然界的規律。成功之處就在于作者善于捕捉剎那間的感受,并把這種感受提到具有某種哲理意味的高度上來加以描寫。
“無可奈何”是作者的感覺、感受和感嘆,“花落去”,是自然界常見的現象,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面對落花,聯想到春天的消失,聯想到人生的變易,止不住產生一種惋惜的心情,然而作者對此無能為力,只有徒喚“無可奈何”了。這里的“花”,既是指春天一開一落的花,又使人聯想到其他許多一興一亡的事情。“似曾相識”也是作者的感覺和感受。燕子秋天南去,春來北歸,不違時節。它們差池雙翦,貼地爭飛,呢喃對語,由于體態相同,誰也難以分辨出其是否是舊巢雙燕,故在“相識”之前冠以“似曾”二字。“燕歸來”,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燕子的北來南去,象征著季節的變換和年華的交替。“燕”,既是指春來秋去的燕子,又使人聯想到象燕子那樣翩然歸來,重尋故舊的人或物。“花”和“燕”變成一種象征,讓人們想得很開,想得很遠……。“花落去”與“燕歸來”每交替一次,便過了一年,而人生在這無窮的交替之中逐漸衰老直至消失。“花落去”、“燕歸來”,本屬司空見慣的尋常小事,但當作者在這兩個短句之前加上帶有感嘆色彩的詞組“無可奈何”與“似曾相識”以 后,于是便把這極其普通的自然現象納入人生有限而時間永恒這一哲學范疇中來,創造出一種“情中有思”的意境。 ?
關于此聯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
一次,晏殊來到維楊,住在大明寺中。他轉來看去,忽然發現墻上有一首詩寫得很好,可惜沒有作者的姓名。晏殊跑進跑出,問個不停,終于打聽到這首詩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由于晏殊從詩句中發現王琪文學修養較高,很會寫詩,所以,他立即決定要把王琪請來,一同探討詩文。
王琪來了以后,發現晏殊善于賞詩論文,態度還很謙虛;晏殊見王琪性格開朗,言談投機,又請王琪入席用餐。二人邊吃邊談,心情特別舒暢。飯后,又一同到池邊游玩。晏殊望著晚春落花,隨口說道:“我想了個詩句寫在墻上,已經想了一年,還是對不出來。”那個句子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王琪思索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對道:似曾相識燕歸來。 這一對句不但在詞面上對得切合時宜,很有特點,而且在含義上使二人的思想感情如摯友重逢,一見如故。這怎能不使人格外高興?因此,晏殊一聽,急忙稱好!
這既是傳說,當然未必可信。
參考資料:
2. "天然奇偶"是什么意思
前人對這兩句詞評價很高,如楊慎說:“二語工麗,天然奇偶”,意思是說它工整優美,是不假雕琢、自然而成的奇妙對仗。
三、《浣溪沙》 晏殊的一生,可以說是志得意滿,無憂無慮。但是,錦衣玉食的物質生活,填補不了他精神上的空虛。
他的詞作,在雍容華貴的氣象之中,也時時流露出淡淡的哀愁,這首〔浣溪沙〕所表現的,就是這樣的感情。 全詞所寫,不外是惜春懷舊的思想情緒,但由于詩人手法高妙,寫得凄惋含蓄,遂成為眾口稱譽的名作。
詞的上片側重寫懷舊。在一個黃昏時分,詩人在亭臺上飲酒作詞,寫的是詩人在某個特定的時日的思想感情:“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在這里,詩人巧妙地運用了“新”與“舊”的對比,“舊”是主,“新”是賓,用“新”來反襯“舊”。 “新”是唱新詞,詩人在飲酒唱詞,詞的內容是什么,詩人秘而不宣。
“舊”是飲酒唱詞時的環境:亭臺如舊,天氣如舊。天氣而曰“去年”,是因為這環境觸動了詩人的感情,使他想起了往事,留戀著往事。
往事為什么值得留戀?詩人也不作說明。但是我們可以知道,往事給詩人留下了不能磨滅的美好記憶,詩人對往事有著很深的感情。
他的“新詞”,也許是抒發他對往日的懷念吧?飲酒唱詩,這本來是封建士大夫閑情逸致的表現,在這里,卻用來抒發詩人悵惘的情思。“夕陽西下幾時回”一句,把這種感情推向了高潮。
詩人難道不知道,今日“夕陽西下”,明朝還會“旭日東升”?當然不是。但這一問,卻表現出一片癡情──對往日往事的癡情,對惋惜時光的癡情。
往事隨著時光一起流逝了,只給人留下了綿綿不盡的回憶。它幾時才能回來呢?“夕陽西下”是眼前景,用嘆今的方式來表現懷舊的感情,情味凄惋。
這剪不斷的一縷愁絲,使詩人在亭子里坐不住了。他走下了亭臺。
詞的下片側重寫惜春。在百花凋零的暮春時節,詩人在殘紅委地的小路上獨自徘徊,寫的是詩人在一個特定的季節里的思想感情:“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在這里,詩人又運用了“來”與“去”的對比,“去”是主,“來”是賓,以“來”反襯“去”。“花落去”“燕歸來”,都是暮春時節的典型景物。
落英繽紛,這是自然景象,冠以“無可奈何”,則惜春之情自見。落花飄零,春光將去,見景傷情,欲留不住,“無可奈何花落去”,表現詩人惜春的心理很形象。
紫燕呢喃,也是自然景象。燕子秋天南去,春則北歸,據說它隔年還能認明舊巢。
現在,燕子又飛回來了,所以詩人說“似曾相識”。但是,這里寫燕子歸來不是目的,目的是用燕子的“來”,來反襯時光的“去”。
是呀,燕子年年離去,又年年歸來。現在,它又飛回來了,然而逝去的時光、以及隨時光一同逝去的往事,卻再也不能返回了!所以,這“似曾相識”的燕子,不僅沒有給詩人帶來什么安慰,反而增加了詩人對春光逝去的惋惜心情。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二句,用景物描寫,把詩人的感情表現得很細膩、很生動,是非常工巧的對偶句,卻又那樣自然、那樣渾成,仿佛是信手拈來,一點也看不出雕琢的痕跡,表現了詩人很高的藝術技巧,是頗有盛譽的名句。楊慎說:“‘無可奈何’二語工麗,天然奇偶。
”(《詞品》)“小園香徑獨徘徊”,交代出前二句是詩人徘徊所見,“香徑”二字又照應“花落”二字,落紅滿徑,塵泥沾香。古人認為,詞的結句“以景結情最好”,或“以情結尾,亦好”(沈義父《樂府指迷·結句》)。
這首〔浣溪沙〕的結句,既沒有寫景,也沒有直接抒情,而是描繪出了詩人在小園中獨自徘徊的情景,用抒情主人公的行動,來表現他孤獨悵惘的心境,雖然沒有達到“有有余不盡之意”的佳境,卻也別有情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