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們經常將宋詞按照風格分為什么和什么兩大流派
宋詞是繼唐詩之后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基本分為:婉約派(包括花間派)、豪放派兩大類。
一、婉約派的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一種柔婉之美。內容比較窄狹。由于長期以來詞多趨于宛轉柔美,人們便形成了以婉約為正宗的觀念。
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彥等詞家為“詞之正宗”,正代表了這種看法。婉約詞風長期支配詞壇,直到南宋姜夔、吳文英、張炎等大批詞家,無不從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響。
二、豪放派的特點,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寫詞,語詞宏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黃庭堅、晁補之、賀鑄等人都有這類風格的作品。
南渡以后,由于時代巨變,悲壯慷慨的高亢之調,應運發展,蔚然成風,辛棄疾更成為創作豪放詞的一代巨擘。豪放詞派不但屹然別立一宗,震爍宋代詞壇,而且廣泛地沾溉詞林后學,從宋、金直到清代,歷來都有標舉豪放旗幟,大力學習蘇、辛的詞人。
擴展資料:
婉約派代表人物
柳永、晏殊、晏幾道、周邦彥、李清照、秦觀、姜夔、吳文英、李煜、歐陽修、史達祖等。
代表作
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晏幾道:《臨江仙》(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鐘)
周邦彥:《蘭陵王》(柳陰直)、《蝶戀花·早行》
李清照:《如夢令》(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豪放派代表人物
蘇軾、辛棄疾、陳亮、陸游、張孝祥、張元干、劉辰翁等。
代表作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里挑燈看劍)、《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清平樂·村居》
陸游:《謝池春·壯歲從戎》《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卜算子·詠梅》
張元干:《賀新郎》(夢繞神州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宋詞
2. 人們經常將宋詞按照什么風格分類 很急 很急
宋詞:分為北宋詞和南宋詞。南宋詞除辛棄疾詞外,總體評價低于北宋詞。其中流派分為:
婉約派:以李煜馮延巳君臣,晏殊晏幾道父子,歐陽修,柳永,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為北宋代表,以姜夔,吳文英,王沂孫,史達祖,蔣捷為南宋代表,婉約派是宋詞主流。豪放派代表大都能作婉約派作品,如蘇辛二人。
豪放派:北宋蘇軾首創,由南宋辛棄疾發揚光大,兩宋之交繁盛一時。主要代表人物有:蘇軾,賀鑄(北宋),辛棄疾,陳過,劉克莊,張元干,張孝祥以及后來的文天祥為南宋豪放派代表。
格律派:追求詞的格律,為婉約派分支,由周邦彥,姜夔,吳文英,王沂孫,史達祖為代表。
朦朧派:吳文英一個人的流派
辛派:辛棄疾,陳過,劉克莊,張元干等人
姜派:姜夔,吳文英等人
3. 人們經常將宋語按風格分為
人們經常將宋詞按風格分為(豪放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1333366303061派)和(婉約派)兩個不同派別。
拓展資料: 一、豪放派 豪放派,是形成于中國宋代的詞學流派之一。北宋詩**新派作家如王安石、蘇軾、蘇轍都曾用“豪放”一詞衡文評詩。
第一個用“豪放”評詞的是蘇軾。 豪放詞特點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語詞宏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時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囂。
據南宋俞文豹《吹劍續錄》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公為之絕倒。”這則故事,表明兩種不同詞風的對比。
南宋人已明確地把蘇軾、辛棄疾作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二、婉約派 婉約派為中國宋詞流派。
婉約,即婉轉含蓄。其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張先、晏殊、晏幾道、歐陽修、秦觀、賀鑄、周邦彥、李清照等(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時期的溫庭筠和李煜)。 “豪放”、“婉約”之說最早見于《詩余圖譜》:“詞體大略有二:一體婉約,一體豪放。
婉約者欲其辭情醞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蓋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秦觀)制作多是婉約,蘇子瞻(蘇軾)之作多是豪放。
大抵詞體以婉約為正。” “婉約”一詞,早見于先秦古籍《國語·吳語》的“故婉約其辭”,分別言之:“婉”為柔美、婉曲;“約”的本意是為纏束,引申為精煉、隱約、微妙。
故“婉約”與“煩濫”相對立。其內容主要寫男女情愛,離情別緒,傷春悲秋,光景流連;其形式大都婉麗柔美,含蓄蘊藉,情景交融,聲調和諧。
宋末沈義父《樂府指迷》標舉的作詞四個標準:“音律欲其協,不協則成長短之詩;下字欲其雅,不雅則近乎纏令之體;用字不可太露,露則直突而無深長之味;發意不可太高,高則狂怪而失柔婉之意。”可以說是對婉約藝術手法的一個總結。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人們經常將宋詞按照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