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使小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理解古詩詞
就學生方面而言,應該從以下方面努力: 一、初讀古詩時,學生要堅持課前預習古詩詞,并要做到熟讀古詩 古詩詞,就其語言和內容而言,其實真的離我們的時代比較遙遠。
古詩詞寄予著古人的思想與情感,與當今學生的生活還是有相當大的距離。僅就課堂上的那么點時間,學生是不能把整首詩全部掌握的,因此,課前預習,搜集資料、了解古詩的背景是尤為重要的。
首先,看古詩詞的標題,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標題是古詩詞的眼睛。透過標題,我們能夠捕捉到很多信息。
古詩的標題極為凝練,需要花時間才能真正理解。如果能真正做到這點,學生不僅能培養到搜集信息的能力,而且能鍛煉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聽說能力,同時又加深了對詩歌意境的理解和對詩歌整體感情基調的把握。
其次,要了解作者,即詩人。學生可通過各種渠道,如圖書、網絡等,查找、探尋詩人的生平、經歷、成就,做到了解詩人。
再次,要求學生熟讀古詩詞。朗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在讀的過程中,要爭取能背下來,為后面的古詩學習作好鋪墊。
如果學生真的能堅持這樣的學習過程,就能更好地提高學習的效率。 二、學生要精讀詩詞,做到了解詩意。
在品詞析句時,要體味詩詞中的意蘊 讀熟古詩詞后,就開始了解詩詞的意蘊了,在語文課本中,古詩詞都會有注釋,學生可以結合起來理解。本人比較喜歡學生自主學習詩詞,老師可以提供適當的幫助。
詩詞其實是人類語言文化的精華,一字一句都是詩人經過斟酌得來的,有的甚至達到了完美的境界。如果我們一字一句地逐一講解,反而會讓古詩失去原本的魅力。
古詩的學習,重點在于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教師不要過多地干預,一味追求標準理解,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理解,把握中心,體味詩情。
學生還要善運用想象。古詩詞用凝練的詞句造就意境、勾畫形象。
教師要引導學生循著詩所創造的意境和形象去想象,這樣才能融入詩境,才能品悟詩情。 如《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一詩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感情沉郁。
為此,在講到“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句時,我特意播放了殷承宗的《黃河頌》。那雄渾的音樂,那黃河奔騰的壯闊景象,以及黃河邊上山岳聳峙的巍峨,讓學生感動。
在這么一種氛圍感染下,學生反復吟誦古詩,他們的情感得到了激發,朗誦的場景大氣磅礴。 三、學生要做到研讀詩詞,進入境界,在意象中體驗古詩詞的內在情感 首先,學生要了解詩詞的創作背景,在古詩詞中,有不少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達的情感也不同。
比如,李白的《贈汪倫》一詩,寫汪倫以歌聲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對已感情之深;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廣陵》一詩,寫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長江之水喻友人之間感情綿綿不絕;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詩,王維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這些都淋漓盡致的表達出詩人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其次,學生要培養想象力,古詩詞具有簡潔、篇幅短小而意蘊豐富的特點,學生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和領悟,要能構想一個詩詞的畫面。學生在想像中要會領悟情感。
古詩詞教學中只有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產生移情和共鳴,讓學生驅遺想象,引起聯想,由此及彼,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再現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就老師方面,本人認為要做到以下方面的工作: 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古詩詞審美能力。
俗話說得好,“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努力提高自己,外塑形象,內強素質。
經典詩詞除了語言藝術之外,還包含有其它的藝術因素,如果教師自身缺乏一定的藝術修養,很難領會到詩詞作者對藝術的體驗和感悟,以及由此生發的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也就很難使學生感受到這一點。俄國作家契訶夫說:“審美情感是人特有的本性。”
教師只有具備豐富的審美情感,才能展示自身的美,感受美的力量,認識美的本質,這樣才能更好地把美展示在經典詩文誦讀中,并帶領學生去感知經典詩文的美,使學生體驗到美的愉悅。 教師還應注意古詩詞教學中詩詞誦讀方式的多樣化,教師應該做到引導小學生誦讀古詩詞。
在學生誦讀經典詩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要求和詩文的寫作特點,在關鍵性的地方提點一下,引導學生朗讀。對一些特殊的、說明問題有承接性和層次性的句、段,通過引讀,能直接抒發作者與讀者的真實情感。
引讀要求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根據教師的提綱挈領,經過思考理解,收到口誦心傳的朗讀效果。教師引導包括以下兩種方法。
1.提示式。像記敘文一類的詩文,教師可以朗讀課文每段落或句子的開頭部分,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提示語句,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敘述層次,以引導學生朗讀。
2,插敘式。對于古詩歌,由于語言比較精煉,不易理解,如能運用散文鋪寫的插敘方式引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領會其中意境。
經典詩詞是我國文苑中的一朵奇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應該學習,傳承中華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
這種熏陶,這種教育應從小抓起,從我們入學的那一刻抓起。因而,教師應。
2. 用怎樣的方法能讓五年級的學生更好的學習古詩
我都成大青年了,現在都很難理解古詩的意境呢,何況是毛頭小子呢?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了,試想你五年級的時候,你又達到了什么學習階段呢?我想,熟能生巧是所有的功課的通殺訣竅了,這里暗示了知識需要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慢慢培養出語感及理解力。
沒有理解能力,那就算怎么背都學不到家,就算記住了,也不會活用它。理解力意味著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好好地培養語感和理解力就是學古詩的關鍵。
但是家長太心急了,老是只想著把孩子當成自己實現愿望、達到榮耀的工具,不勉會只把孩子當成一個知識的容器,而忽略孩子內在真正的感受和心理需求,而忽略這些而培養出來的孩子即使成了才也是一個心智不健全的孩子,孩子真正需要培養的是學習的能力,愛人的能力、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的能力等等,學習固然重要,照顧孩子的情緒也是同樣重要的,祝天下父母和孩子能一起學習,和樂融融,共同成長。
3. 如何使小學生更好學習和理解古詩詞論文
就學生方面而言,應該從以下方面努力:一、初讀古詩時,學生要堅持課前預習古詩詞,并要做到熟讀古詩古詩詞,就其語言和內容而言,其實真的離我們的時代比較遙遠。
古詩詞寄予著古人的思想與情感,與當今學生的生活還是有相當大的距離。僅就課堂上的那么點時間,學生是不能把整首詩全部掌握的,因此,課前預習,搜集資料、了解古詩的背景是尤為重要的。
首先,看古詩詞的標題,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標題是古詩詞的眼睛。透過標題,我們能夠捕捉到很多信息。
古詩的標題極為凝練,需要花時間才能真正理解。如果能真正做到這點,學生不僅能培養到搜集信息的能力,而且能鍛煉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聽說能力,同時又加深了對詩歌意境的理解和對詩歌整體感情基調的把握。
其次,要了解作者,即詩人。學生可通過各種渠道,如圖書、網絡等,查找、探尋詩人的生平、經歷、成就,做到了解詩人。
再次,要求學生熟讀古詩詞。朗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在讀的過程中,要爭取能背下來,為后面的古詩學習作好鋪墊。
如果學生真的能堅持這樣的學習過程,就能更好地提高學習的效率。二、學生要精讀詩詞,做到了解詩意。
在品詞析句時,要體味詩詞中的意蘊讀熟古詩詞后,就開始了解詩詞的意蘊了,在語文課本中,古詩詞都會有注釋,學生可以結合起來理解。本人比較喜歡學生自主學習詩詞,老師可以提供適當的幫助。
詩詞其實是人類語言文化的精華,一字一句都是詩人經過斟酌得來的,有的甚至達到了完美的境界。如果我們一字一句地逐一講解,反而會讓古詩失去原本的魅力。
古詩的學習,重點在于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教師不要過多地干預,一味追求標準理解,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理解,把握中心,體味詩情。
學生還要善運用想象。古詩詞用凝練的詞句造就意境、勾畫形象。
教師要引導學生循著詩所創造的意境和形象去想象,這樣才能融入詩境,才能品悟詩情。如《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一詩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感情沉郁。
為此,在講到“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句時,我特意播放了殷承宗的《黃河頌》。那雄渾的音樂,那黃河奔騰的壯闊景象,以及黃河邊上山岳聳峙的巍峨,讓學生感動。
在這么一種氛圍感染下,學生反復吟誦古詩,他們的情感得到了激發,朗誦的場景大氣磅礴。三、學生要做到研讀詩詞,進入境界,在意象中體驗古詩詞的內在情感首先,學生要了解詩詞的創作背景,在古詩詞中,有不少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達的情感也不同。
比如,李白的《贈汪倫》一詩,寫汪倫以歌聲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對已感情之深;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廣陵》一詩,寫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長江之水喻友人之間感情綿綿不絕;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詩,王維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這些都淋漓盡致的表達出詩人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其次,學生要培養想象力,古詩詞具有簡潔、篇幅短小而意蘊豐富的特點,學生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和領悟,要能構想一個詩詞的畫面。學生在想像中要會領悟情感。
古詩詞教學中只有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產生移情和共鳴,讓學生驅遺想象,引起聯想,由此及彼,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再現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就老師方面,本人認為要做到以下方面的工作: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古詩詞審美能力。
俗話說得好,“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努力提高自己,外塑形象,內強素質。
經典詩詞除了語言藝術之外,還包含有其它的藝術因素,如果教師自身缺乏一定的藝術修養,很難領會到詩詞作者對藝術的體驗和感悟,以及由此生發的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也就很難使學生感受到這一點。俄國作家契訶夫說:“審美情感是人特有的本性。”
教師只有具備豐富的審美情感,才能展示自身的美,感受美的力量,認識美的本質,這樣才能更好地把美展示在經典詩文誦讀中,并帶領學生去感知經典詩文的美,使學生體驗到美的愉悅。教師還應注意古詩詞教學中詩詞誦讀方式的多樣化,教師應該做到引導小學生誦讀古詩詞。
在學生誦讀經典詩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要求和詩文的寫作特點,在關鍵性的地方提點一下,引導學生朗讀。對一些特殊的、說明問題有承接性和層次性的句、段,通過引讀,能直接抒發作者與讀者的真實情感。
引讀要求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根據教師的提綱挈領,經過思考理解,收到口誦心傳的朗讀效果。教師引導包括以下兩種方法。
1.提示式。像記敘文一類的詩文,教師可以朗讀課文每段落或句子的開頭部分,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提示語句,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敘述層次,以引導學生朗讀。
2,插敘式。對于古詩歌,由于語言比較精煉,不易理解,如能運用散文鋪寫的插敘方式引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領會其中意境。
經典詩詞是我國文苑中的一朵奇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應該學習,傳承中華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
這種熏陶,這種教育應從小抓起,從我們入學的那一刻抓起。因而,教師應根據不同年齡、學段。
4. 學習唐詩宋詞的好方法 (我是個高二學生,江蘇的)
唐詩宋詞也是當時時代的映照,所以你要對歷史也有所了解,盡量去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而不是只停留在辭藻這些表面的東西上。
古人寫東西總是喜歡用典故,而唐詩宋詞很多語言也是極為精煉,但含義豐富,推薦你《全唐詩典故辭典》、《全宋詞典故辭典》,這兩部書都可以作為工具書來用,遇到不明白的典故,你可以查找,也更能理解詩人的情感。此外,學習唐詩宋詞最好的方法當然就是多讀,全唐詩,全宋詞,唐詩鑒賞辭典,宋詞鑒賞辭典,這些都可以多看看。
平時如果有時間,也可以多看下別人對于詩詞有什么理解,開闊下自己的思維。
5. 如何提高初中學生的唐詩宋詞的鑒賞能力
中國的古詩文綿延流傳了千百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中國人傳統的思想情感、審美和智慧的積淀,更是中華民族永恒的經典。
我們可以從中體悟到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倫理道德和審美情趣。古典詩歌是中學生乃至每個人最寶貴、最豐富的文學源泉,她能豐富學生的思想,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能讓學生從文學的源頭汲取到最清澈、最甜美的文學之水,也能讓學生在吟詠古詩詞時感受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了解古人的生活,古人的思想,古代的文化,從一句句詩,一個個典故,一幅幅畫面中感受一脈相承的經典。中國的孩子都應該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孩子,都應該是富有書香的孩子,都應該在浮躁的今天找到讓精神和性情都安靜下來力量。
所以古詩詞不僅僅是文學,更是成為篤定的信仰和精神的力量。學習古典詩歌,是學習中華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徑。
古詩文教學實際是用文學的形式來教化民族的文化。一首首唐詩宋詞,一篇篇楚辭漢賦,文思奇妙,詞彩華麗,情趣高雅,賞心悅目。
對高中生而言,從詩歌鑒賞中吸收前人思想精華,感受詩歌的精神魅力,是最主要的目標。但是,當代中學生對學習古詩文有相當程度的畏難情緒和疏離感。
中華文化的名篇佳作成了學生難以消化接受、甚至拒絕接受的“古董”,遠不如言情武打小說、流行歌詞那么風行。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高中語文課本將古詩文的比例增加,可見國家已經開始重視古代經典的傳承。
但在現實中,古詩文教學僵死的教學模式往往只是局限于條分縷析和一字一句的翻譯,導致教學內容支離破碎,學生興趣減退,只是拘泥于有跡象的文字,而不領悟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去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沒有用心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沒有真正做到和作者心相契合,使古詩文教學非文學化傾向越來越嚴重。從學的方面看,學生只停留于翻譯背誦的層面上,而缺少對古詩文的鑒賞興趣和鑒賞能力的培養。
再加上學生學業壓力非常大,作業任務非常繁重,這使得他們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投入的欣賞詩歌,古典詩詞及其相關知識的積累就顯得薄弱甚至很貧瘠。還有,當前的考查模式難度較大,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巧經常讓她們在面對考題時茫然失措、抓耳撓腮,他們很難從古典詩詞的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當然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前進的動力。
因此,要讓學生真正喜歡上古詩文并將它發揚光大,就得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古詩文之中的美,培養學生的古詩文鑒賞能力便是當務之急了,讓學生在鑒賞中發現中國古文化語言的無窮魅力,喜歡上它并傳承下去。如何提高學生的鑒賞興趣和鑒賞能力呢?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知識主要來源于課堂,所以,課堂就是培養和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主陣地。
但是,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課堂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通過調查問卷的分析,存在以下具體的問題:1.學生基礎薄弱,文學積淀匱乏。
字詞理解有困難,不能很好地讀懂意思;表達能力欠缺,將自己的理解不能很好地表達出來;聯想思維差欠缺,進入意境較難;對基本手法掌握不好,分析不出其效果;尤其以后兩種最為明顯。2.課堂視野狹窄,教師很少對學生的思維進行系統性的引導、培養。
就筆者所觀摩的諸多課例來看,教師普遍重視學生抽象思維的訓練,而忽略形象思維的發展,表現為注重對作品內容作理性的分析、概括,而缺乏對語言情味、意蘊的挖掘,對具體形象的感知,以及對作品情感因素、審美因素的體味。文化底蘊的迅速流失,使最具教育意義、最具感染力、最有文化藝術性的文學課變成枯燥乏味的干巴巴的技術課。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以自己的課堂為實驗田,從朗誦、思維等方面進行了探究,努力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深入把握文學鑒賞中思維活動內涵與特點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途徑與方法,強化學生形象思維的訓練,希望對自己的教學和學生的素養有所幫助。一、誦讀——涵永功夫興味長 古詩學習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它的起點是朗讀背誦,反復吟誦,品賞韻味。
吟詠隨詩人的感情而出,吟詠同時又生發著詩人的感情,聲情相隨,聲情相生,而最后的作品則是詩人聲與情的文字記錄。那么,讀者在閱讀時則可通過吟誦揣摩詩人的聲氣口吻,通過聲音達到自己的心靈與作者的心靈相互交流的境界。
因此,吟詠是閱讀欣賞詩歌的有效方法之一。有效的朗誦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熱情,更可以讓學生在朗朗讀書聲中順著文字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有效,就需要必要的指導,讓學生掌握必要的朗誦方法,從而提高鑒賞水平。朱熹說:“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爾。”
所以,讀詩,首先要熟讀,就是披文以入情,表情以達意。課文內容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多方感知。
古人云:“詩緣情”,“情動而辭發”。沒有感情的朗誦肯定是不成功的。
朗讀課文以至于成誦,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誦“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生同病相憐人世一嘆;誦“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悼然自傷之情;讀“出師未捷。
6. 怎么能更好的讓小學生把古詩背誦下來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尤其是我校推薦背誦古詩詞,都是歷代名篇佳作,不僅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那么如何指導學生誦讀古詩詞,對于陶冶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顯得至關重要。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嘗試運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熟讀成誦法。
即讓學生多讀,可指導學生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也可“不求甚解”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如學習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導學生多讀,反復地讀,要讀出詩的節奏和重音。通過多讀,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二是聯系擴充法。
即將所學的某一首古詩詞,與其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詩詞聯系起來誦讀,以形成一個知識組塊。如學習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可指導學生同時誦讀其他有關“詠柳”的名詩,如杜牧的《柳》:“數樹新開翠影齊,倚風情態被春迷。依依故國樊川恨,半掩村橋半掩溪。”羅隱的《柳》:“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依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楊萬里的《新柳》:“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把這幾首同一題材的詩歌聯系起來讓學生學習,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并在對比誦讀中強化了記憶效果,從而激起了學生讀背古詩詞的極大興趣。
三是想象入境法。
即將誦讀過程作為欣賞佳作的過程,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融入詩詞的意境之中。如學習《憫農》(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想象農人艱辛勞作的情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熟讀成誦,自然水到渠成。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再現畫面,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記憶。
7. 2016高二學生怎樣學好唐詩宋詞
總的來說還是得靠多讀多記。
畢竟是語言類的東西。像是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這種書籍都是基礎。
背的多了自然腹有詩書氣自華,提高了自身的文學素養,同時還有了一定的文學功底。然后就是該深入的去了解一下詞,了解什么是詩,什么是詞,了解它們的起源,發展。
之后再去研究詞人,詞意。如果有喜歡的詩人或者詞人可以重點關注一下他。
在了解或者賞析的時候要結合著作者的情感,背景。像是詩詞類的文學作品都是講究煉字和意境的。
詩詞表達的是一種文學意境的藝術美。當然讀多了自然就想寫,寫不要亂寫,建議學習一下韻律,有條件可以背一下詞牌的韻律。
買本詞林正韻什么的學習一下。這只是我在自己學習時候的經驗。
嗯,希望能夠幫到你。
8. 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古詩興趣的法
一、教學過程中恰當運用多媒體
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創設合理的情境,出示與教學相關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播放與古詩意境相同的音樂或影像資料,能夠有效地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彌補了傳統古詩教學的枯燥和乏味,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聽、讀、想結合并獲取知識。對學生理解古詩所描寫的情境,體會意境美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都起到重要的意義。如在教學《望天門山》時,可以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了解天門山的地理位置,可以播放天門山的雄奇和長江水勢湍急的影像資料,讓學生直觀地體會詩人為何用“回”字的意圖。
二、創設良好的古詩學習的氛圍
教師在學生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就應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誦讀時間內容具體化:教師可以推薦課程標準后附有的古詩背誦推薦篇目,讓學生利用統一的時間,如每天的晨讀時間讀一讀,背一背。在誦讀中教師要注意點燃學生養成誦讀古詩習慣的欲望,將每天的堅持轉變為良好的誦讀習慣。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古詩誦讀習慣
古詩的誦讀要讀出字正腔圓。因此,在學生自讀古詩時要求能讀得文通字順。就像朱熹先生所說的,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在讀通順的基礎上,反復誦讀,“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誦讀情況,用飽含感情的語言去范讀,要讀得字正腔圓,要掌握好詩的節奏韻調,能配樂誦讀更好。讓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去聽,在聽中去感悟詩的意蘊,在優美的旋律中體味詩的意境。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怎樣讓學生更好的學唐詩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