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祝賀事業高升的古詩詞
1、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意思:迎著浩蕩春風得意地縱馬奔馳,好像一日之內賞遍京城名花。 出處:《登科后》 原文: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作者:孟郊(唐) 釋義:往昔的困頓日子再也不足一提,今日金榜題名令人神采飛揚。
迎著浩蕩春風得意地縱馬奔馳,好像一日之內賞遍京城名花。 2、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意思:不要發愁前路漫漫沒有知己,天下又有誰不認識你呢。 出處:《別董大二首》 原文: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釋義:千里黃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風吹著歸雁大雪紛紛。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普天之下哪個不識君? 作者:高適(唐)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意思: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出處:《望岳》 原文: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釋義:層層白云,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作者:杜甫(唐) 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意思: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會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出處:《行路難》 原文: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釋義:人生的道路何等艱難,何等艱難,歧路紛雜,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邊?堅信乘風破浪的時機定會到來,到那時,將揚起征帆遠渡碧海青天。 作者:李白(唐) 5、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解釋: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 出處:《登鸛雀樓》 原文: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釋義: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作者:王之渙(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登科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別董大二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行路難三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登鸛雀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望岳。
2. 形容事業的詩詞
1、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楚辭·離騷》滋:栽培。畹:古代土地面積單位,三十畝為一畹。
詩人以種植大量蘭蕙之類的香草來比喻自己曾廣泛地培育人才。2、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楚辭·九章·涉江》詩人因自己高潔的品行不為人們所理解而傷感,他真誠地希望自己的名聲能與天地同樣萬壽無疆,自己的事業能與日月一樣永放光芒。3、茍懷四方志,所在可游盤。
————〔晉〕歐陽建《臨終詩》四方志:經營四方之志。詩句鼓勵后人要樹立遠大志向,建功立業:如果志在四方,那么隨處都可以有所作為。
4、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孟郊《登科后》詩句真實地表現了詩人登科后的得意之情:在和煦的春光下,得意洋洋地騎馬疾馳,一天之內就把整個長安的繁花勝景看完了。
后以“春風得意”形容事情辦成后喜氣洋洋的情態。5、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唐〕李白《送友人入蜀》君平:隱者,善卜。見《漢書·嚴君平傳》。
個人的官爵地位、進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詢問善卜的君平呢!詩人借君平的典故,婉轉地告誡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祿之中。6、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唐〕杜牧《題烏江亭》楚漢相爭時,項羽兵敗,只身至烏江,烏江亭長要用船渡項羽過江,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亦足王也。”但項羽不肯,說“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哉?”遂自刎而死。
詩人在這首詠古詩中認為項羽應該回江東,江東有許多有才識的子弟,也許能卷土重來奪取天下。詩句對歷史的成敗,發表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7、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唐〕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詩句的大意是:古人之功名書在簡策,萬口流傳,早已感到不新鮮了,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8、功名祗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唐〕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詩句直抒胸臆 ,氣貫長虹:功名只向戎馬疆場上求取,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大丈夫。
這既是詩人勉勵李氏立功揚名、創造英雄業績的送別詞,又是詩人自己的豪情壯志的表白。9、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唐〕杜甫《八陣圖》詩句贊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說他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勢過程中,功績卓絕,而創制八陣圖,更使他名聲卓著。10、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
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唐〕李賀《南園十三首》之六尋章摘句:遣詞造句的意思,指文人的日常生活。
詩句的大意是:從事文學創作的人,老于遣詞造句,深夜不寐,直到曉月將殘;但是在連年征戰的邊疆戰場上,感傷的文章顯得毫無用處。既表現了詩人對自己困守書齋生活的不滿,又表現了詩人的愛國思想和建功立業的急切心情。
11、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唐〕高適《燕歌行》詩句的大意是: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豈顧勛”三字,有力地諷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12、吟詠流千古,聲名動四夷。
————〔唐〕白居易《讀李杜詩,因題卷后》四夷:四方邊遠之處。這幾句寫李白、杜甫詩歌對后人影響之大。
13、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唐〕杜牧《赤壁》這是一首懷古詩。
詩句感嘆周瑜成功之僥幸,如果不是東風為周瑜提供了方便,則很可能東吳要大敗,連二喬也要被曹操擄走鎖進銅雀臺了。14、綠水青山知有君,白云明月偏相識。
————〔唐〕任華《寄李白》詩句說李白名氣很大,連綠水青山、白云明月都認識他。15、江聲不盡英雄恨,天意無私草木秋。
————〔宋〕陸游《黃州》詩句表達了詩人對歲月飛逝而自己忠心報國的志向未能實現的遺憾:滔滔江水洗不去英雄的怨恨,歲月蹉跎,英雄豪杰也會像秋天的草木一樣衰老凋零。16、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
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宋〕陸游《秋波媚》幾句的大意是:誰能像終南山的明月如此多情?特意撥開暮云探看。
灞橋的煙柳,曲江的池館,也盼望著凱旋的人們。詩人四十八歲時,在漢中任軍職,聽說前方作戰形勢有利,即登臨高興亭,寫下此詞。
興之所至,物皆有情。詩人憧憬勝利的樂觀情緒亦溢于筆端。
17、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宋〕辛棄疾《鷓鴣天》錦襜突騎:穿錦繡短衣的快速騎兵。
詞句寫詩人年輕時帶領抗金騎兵,擒獲張安國的出色經歷,表現了詩人忠心為國、智勇過人的氣概。18、帶得無邊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鬢方鴉。
————〔宋〕辛棄疾《水調歌頭》實現了我們的理想,便給人間帶來了無邊春色;等到歲月流逝、江山已老的時候,請看,我們依然是滿頭青發。表現了詩人把收復失地、完成統一大業作為自己的生命價值,顯示出以身獻國的高尚情操和一種永不衰竭的斗爭意志。
19、問長纓,何時入手,縛將戎主。————〔宋〕劉克莊《賀新郎》這幾句寫出了詩人渴望橫刀疆場、殺敵報國的迫切心情:什么時候才能將長纓握在手中,捆住敵寇首領。
3. 古人祝賀升官的詩詞有哪些
古人祝賀升官的詩詞有:
一、《秦州見敕目薛三璩授司議郎畢四曜除監察與二子有故遠喜遷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韻》出自杜甫。“大雅何寥闊,斯人尚典刑。交期余潦倒,材力爾精靈。
二子聲同日,諸生困一經。文章開穾奧,遷擢潤朝廷。
舊好何由展,新詩更憶聽。別來頭并白,相見眼終青。
伊昔貧皆甚,同憂心不寧。棲遑分半菽,浩蕩逐流萍。
俗態猶猜忌,妖氛忽杳冥。獨慚投漢閣,俱(一作但)議哭秦庭。
遠蜀祗無補,囚梁亦固扃。華夷相混合,宇宙一膻腥。
帝力收三統,天威總四溟。舊都俄望幸,清廟肅惟馨。
雜種雖高壘,長驅甚建瓴。焚香淑景殿,漲水望云亭。
法駕初還日,群公若會星。宮臣仍點染,柱史正零丁。“
二、《行路難》出自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1、意為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會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2、引申為相信總有一天會實現理想施展抱負,雖然苦悶但不失去信心,給人以激勵。
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四、扶搖三萬里,抖擻九重天。等有一天會強大的,化作龍,并且會一發不可收拾,(比喻有本事了)它可以扶搖直上直到九萬里的高空就是有朝一日。
4. 形容“事業沒有成功”的詩詞有哪些
1丶唐 ·柳宗元《疊后》 事業無成恥藝成,南宮起草舊連名。
勸君火急添功用,趁取當時二妙聲。 2丶唐 ·白居易《除夜寄微之》 鬢毛不覺白毿毿,一事無成百不堪。
共惜盛時辭闕下,同嗟除夜在江南。 家山泉石尋常憶,世路風波子細諳。
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 3丶唐 ·孟郊《登科后》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4丶清·李鴻章《臨終詩》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 5丶唐朝·李白《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 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 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 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云帆濟滄海。
古詩《路難行》表達的詩人李白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李白和朋友深厚友情,朋友出于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
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
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
5. 感嘆歲月滄桑的唐詩宋詞有哪些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五代-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江城子】
密州出獵
北宋-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二首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6. 中國的文化(藝術)事業(唐詩宋詞)有什么
1.中國的文學一般地說是傾向于表現的,這可以從體裁和創作方法的選取看出來。
首先,在體裁上,中國文學偏于抒情,而敘事文學興起較晚,也較不發達。《詩經》這部最早的古代詩歌總集,抒情詩占了絕大部分,敘事詩只是小部分,而且,敘事詩中除了個別的優秀篇章之外,大都比較拙直、稚嫩,而抒情詩則顯得比較成熟、老練,并已有許多杰作。中國除一些少數民族之外,沒有產生過規模宏大的史詩,而幾乎與中國產生《詩經》的同時,古希臘卻產生了荷馬史詩《伊里亞特》和《奧德賽》,印度也產生了《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這兩大史詩。在整個詩歌史上,中國抒情詩蔚為大觀,而敘事詩則總嫌不夠景氣。中國小說作為不屑一顧的“叢殘小語”,冷清寂寞地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才有所起色,但真正具有小說意識——不是當作實際發生的真實,而當作虛構的“逼真”和“如實”——是進入唐代以后的事情。長篇小說的產生時期更推遲到了明代。中國的戲劇文學則不僅產生得晚,而且充滿濃厚的抒情氣,近于抒情詩的聯綴的格局。中國戲曲的假定性的虛擬表現手法,則更為某些表現派戲劇家(如布萊希特)所樂道。
其次,在創作方法上,中國文學不重寫實而重寫意。比如,古典詩歌中的游歷山川、探覽名勝、憑吊古跡的題材,可以處理成敘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是在眾多的詩歌中,卻往往是代之以象征、暗示、隱喻、抒情等藝術手段,而虛化了即目所見的景象。如唐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并無一字關于幽州古臺的具體描繪,完全是人生的感喟,心靈的外射和意念的迸發。古詩常提倡所謂“情景交融”,其實主要也是借景抒情,著眼點在于抒發、宣泄內心郁積的情感。在唐代安史之亂前后,杜甫以他詩人的敏銳和不可抑制的憂憤寫下了一系列詩篇,其中如《哀江頭》、《悲陳陶》、“三吏”、“三別”、《北征》等紀實性較濃的詩歌,曾被人艷稱為“詩史”。這也恰恰說明這類可供史證的紀實性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是比較不常見的。明代批評家楊慎對于“詩史”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宋人以杜子美能以韻語紀時事,謂之‘詩史’。鄙哉,宋人之見,不足以論詩也。……杜詩之含蓄蘊藉者,蓋亦多矣,宋人不能學之。至于直陳時事,類于訕訐,乃其下乘,而宋人拾以為至寶。又撰出‘詩史’二字,以誤后人。如其詩可兼史,則《尚書》、《春秋》可以并省。又如今俗卦氣歌,納甲歌,兼陰陽而道之,謂之‘詩《易》’可乎?”(《升庵全集》卷一百三十七)不論楊升庵評價杜詩是否準確,他對于紀實性作品的見解顯然是很有代表性的。中國繪畫理論中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蘇軾語),批評按焦點透視法來作畫的主張,譏笑李成“仰畫飛檐”;在文學理論中也有相近的傾向。反對斤斤于目前所見:“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是一種比較共同的見解。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在自身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體系,有著整套與西方不相同的范疇,這些范疇是根據中國文學發展的特點歸納出來的,它們產生之后,又反過來規范和影響了文學的審美理想、審美需要,從而規范和影響了文學發展進程的軌跡。中國的古代文論范疇是很有特色的,它們不是玄虛而是微妙,往往是擬象取譬以供參悟,不易落入言筌,如“氣”、“風骨”、“韻”、“味”、“意”、“神”、“體”、“肌理”、“格調”、“意境”等等。這些范疇經過不斷演變、完善,內涵也日益豐富,又逐漸在相互間交叉,形成了網絡、構成了體系,相對于西方的“悲劇”、“喜劇”、“崇高”、“滑稽”、“幽默”、“典型”等美學范疇。中國古代文論的諸范疇,表現出一些多義性特點,但更注意主客體的和諧。
中國文學所表現出來的這些總體特點,到了“五四”以后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如現代文學中由于小說、戲劇受到重視,就不再顯示出抒情勝于敘事、表現多于再現的特點。整個文學的思想傾向的變化更為明顯,古代文學中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已被現代的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所取代。此外,文學理論由于接受外來的影響已出現了許多有別于古文論的新的范疇和概念,語言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切使中國文學形成了新的民族文學的特點。
7. 古人有沒有一些有關祝福的宋詞
宋詞目錄 宋詞概述 詞的分類 宋詞的由來 宋詞的發展歷程 詞牌名的來歷 詞牌淺釋 作家宋詞檔案 [編輯本段]宋詞概述 宋詞是繼唐詩之后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詞人:李清照、柳永、秦觀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棄疾、蘇軾、岳飛、陳亮等。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鉆,在古代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塊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豐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妍,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勝。
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里汲取營養,又為后來的明清戲劇小說輸送了有機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我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詞的初期極盡艷麗浮華,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間,是一種通俗的藝術形式,五代時期的《花間集》就很明顯地展露了詞美麗絢爛的文采,但是這期間的詞題材還僅限于描寫閨情花柳、笙歌飲宴等方面,可以說還顯得很“小氣”。雖然藝術成就上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準,但是在思想內涵上層次還不夠。
宋代初期的詞一開始也是沿襲這種詞風,追求華麗詞藻和對細膩情感的描寫。像曾因寫過“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連于歌坊青樓之間,給歌妓們寫寫詞。
所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當時的詞被認為是一種粗俗的民間藝術,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當上宰相之后,對于他以前所做的詞都不承認是自己寫的。
宋朝的艷妓之多,水平之高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們和宋朝的才子們一起共同推動了詞這一新興藝術形式在民間的廣泛流傳。 但是,隨著詞在宋代的文學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詞的內涵也在不斷地充實和提高。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奠定了邊塞詞在宋詞中的地位,使只聞歌筵酒席、宮廷豪門、都市風情、脂粉相思之類的世人一新耳目。
到蘇詞首開豪放詞風,宋詞已經不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娛樂和表達兒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當時的士大夫對時代、對人生乃至對社會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詞徹底跳出了歌舞艷情的巢窠,升華為一種代表了時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宋詞還可以分為小令(58字以下)、中調(59~90)、長調(90以上)。 [編輯本段]詞的分類 大致有5種: 1、按長短規模分,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
一首詞,有的只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2、按音樂性質分,詞可分為令、引、慢、三臺、序子 、法曲、大曲、纏令、諸宮調九種。
3、按拍節分,常見有四種:令,也稱小令,拍節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長之的;近,以音調相近,從而引長的;慢,引而愈長的。 4、按創作風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約派和豪放派。
5、按詞牌分。 [編輯本段]宋詞的由來 詞,詩歌的一種。
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
隋唐之際,從西域傳入的各民族的音樂與中原舊樂漸次融合,并以胡樂為主產生了燕樂。原來整齊的五、七言詩已不適應,于是產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為活潑的詞。
詞最早起源于民間,后來,文人依照樂譜聲律節拍而寫新詞,叫做“填詞”或“依聲”。從此,詞與音樂分離,形成一種句子長短不齊的格律詩。
五、七言詩句勻稱對偶,表現出整齊美;而詞以長短句為主,呈現出參差美。 詞有詞牌,即曲調。
有的詞調又因字數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體”。比較常用的詞牌約100個。
詞的結構分片或闋,不分片的為單調,分二片的為雙調,分三片的稱三疊。按音樂又有令、引、近、慢之別。
“令”一般比較短,早期的文人詞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夢令》、《搗練子令》等。
“引”和 “近”一般比較長,如《江梅引》、《陽關引》、《祝英臺近》、《訴衷情近》。而“慢”又較“引”和“近”更長,盛行于北宋中葉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詞”的說法。
詞牌如《木蘭花慢》、《雨霖鈴慢》等。依其字數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調”、“長調”之分。
據清代毛先舒《填詞名解》之說,58字以內為小令, 59—90字為中調,90字以外為長調。最長的詞牌《鶯啼序》,240字。
一定的詞牌反映著一定的聲情。詞牌名稱的由來,多數已不可考。
只有《菩薩蠻》、《憶秦娥》等少數有本事詞。詞的韻腳,是音樂上停頓的地方。
一般不換韻。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還有的幾句押。
象五、七言詩一樣,詞講究平仄。而仄聲又要分上、去、入。
可以疊字。 由于詞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娛賓遣興之作,故有“詞為小道、艷科”、“詩莊詞媚”之說。
隨著詞的發展,經柳永、蘇軾,逐漸擴大了詞的題材,至辛棄疾達到高峰,成為和詩歌同等地位的文學體裁。 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系。
詞所配合的音樂是所謂燕樂,又叫宴樂,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來由西域胡樂與民間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種新型音樂,主要用於娛樂和宴會的演奏,隋代。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祝賀事業發展的唐詩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