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教育家荀子提出的學習原則,重要的一條就是積累。
他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為喻,說明只有注重學習積累,才能“神明自得”,增長智慧,具備崇高的道德。
當今的課程改革雖然強調教會學生活學活用,但要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若沒有足夠量的積累,是不可能有質的飛躍的。
語文教師要重視教會學生積累。
一、積累的內容結構
1、語言積累
從內容上,它包括格言、名言警句、俗語、諺語、歇后語等。
從結構上,它包括文字、詞匯和句子等。
語言積累在整個語文積累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積累得多了,語言自然豐富起來,閱讀理解會得以提高,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也會得到進一步增強。
中學生平時缺乏的恰恰是語言的積累,語匯太貧乏,寫起作文來,語言如同白開水一樣,無滋無味。
我曾經看到報紙上有這樣一則報道:某學校的蔡學生寫了一篇不足三百字的作文,全篇一共用了72個“死”字,這一事例正告訴我們,要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教會學生積累語言勢在必行。
2、知識積累
在這里我們說的是狹義的語文知識,它包括語言知識、文學知識、文化常識等。
這些知識很多也很復雜,可以通過建立知識檔案的形式、分別整理,這樣一點一滴,就會聚沙成塔。
著名的特級教師魏書生就是通過給學生畫知識樹的方法,讓學生不斷積累知識的。
3、材料的積累
積累大量的語文材料是為了表達運用,這是材料積累的主要目的。
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各種文章、報刊雜志等。
二、積累的方法
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探求適合學生實際的方法,下面談的只是本人的一些做法。
1、聽講聽讀法
這種方法立足學生的“聽”。
聽講是通過教師講課或別人講事情或故事的形式而獲得積累的一種方法。
現在的新課堂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說,但我們也不要忽視教師的講。
聽讀就是通過聽別人讀文章、讀文學作品的方式而獲取知識的一種方法。
課外我們要引導學生收聽廣播、收看電視(如每天的新聞聯播),讓學生得到所讀的訓練,課堂上我們要篩選好的文章讀給學生聽(可以是教師讀,也可以讓學生讀)。
我常常利用早讀課或課前5分鐘開展聽讀的活動。
有時讓學生選擇報紙中自己喜歡的文章讀;有時教師準備好美文讓普通話較標準的學生讀(或教師自己讀)
2、摘抄法
就是通過抄錄的形式而達到積累知識和材料的方法。
這種方法極為普遍。
摘抄的種類繁多。
從范圍看,有片斷抄錄,語句摘要,詞語抄寫等;從內容看,有精美詩文摘抄,有優美描寫摘抄,有名言警句、諺語、歇后語、俗語摘抄等;從形式上,有課堂筆記課外讀書筆記等。
在運用摘抄法積累語文知識、語言、材料時,應逐步養成隨手勤摘的好習慣;其次,要指導學生多讀多抄,邊抄邊思考;最后,要要求學生把摘抄的內容分們別類,形成系統。
當然摘抄不能流于形式,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運用,我常常利用早自修課開展積累本運用交流比賽,讓學生把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或詞語抄到黑板上,然后大家一起欣賞,發表看法。
3、背誦法
背誦是語言積累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傳統的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
通過背誦,可以積累豐富的語言文字材料。
人們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正說明了背誦的重要性。
清末明初的大學問家王國維、現代文學家魯迅、錢鐘書等等,他們的文學造詣很高,雖治學方法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博聞強記,以此達到積累的目的。
但背誦一定要講究技巧,不能讓學生“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
首先,要求學生背誦時注意力高度集中,心不外騖。
其次,要在系統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
再次,要掌握記憶的特點,加強記憶的反饋和有序性。
最后,要帶著尋趣的的心理去記憶。
歌德說:“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記憶就是這樣,只要對自己記憶的東西產生興趣,此時就樂于記并且記得快記得牢。
總之,積累的方法很多,從生活積累、從閱讀中積累等等。
積累靠勤,靠恒。
不是今天努力,明天就能立竿見影。
當然,積累還要講究方法,不能來者不拒,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鑒別的眼光,才能披沙揀金,去精取金。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教會學生積累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