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人嚴于律己的事例
名人嚴于律己的事例:
一、柳傳志
柳傳志以“自律”在業界享有盛名。他就是以“管理自己”的方式“感召他人”。守信首先表現在他的守時上,柳傳志本人在守時方面的表現讓人驚嘆。在20多年無數次的大小會議中,他遲到的次數大概不超過五次。
有一次他到中國人民大學去演講,為了不遲到,他特意早到半個小時,在會場外坐在車里等待,開會前10分鐘從車里出來,到會場時一分不差。2007年上半年,溫州商界邀請柳傳志前往“交流”。
當時,暴雨侵襲溫州,柳傳志搭乘的飛機迫降在上海,工作人員建議第二天早晨再乘機飛往溫州,柳傳志不同意,擔心第二天飛機再延誤無法準時參會,叫人找來“公務車”連夜趕路,終于在第二天早六點左右趕到了溫州。當柳傳志紅著眼睛出現在會場,溫州的那位知名企業家激動得熱淚盈眶。
二、許衡
許衡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歷法學家。一年夏天,許衡與很多人一起逃難。在經過河陽時,由于長途跋涉,加之天氣炎熱,所有人都感到饑渴難耐。這時,有人突然發現道路附近剛好有一棵大大的梨樹,梨樹上結滿了清甜的梨子。
于是,大家都你爭我搶地爬上樹去摘梨來吃,唯獨只有許衡一人,端正坐于樹下不為所動。眾人覺得奇怪,有人便問許衡:“你為何不去摘個梨來解解渴呢?”許衡回答說:“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
問的人不禁笑了,說:“現在時局如此之亂,大家都各自逃難,眼前的這棵梨樹的主人早就不在這里了,主人不在,你又何必介意?”許衡說;“梨樹失去了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許衡始終沒有摘梨。
三、徐溥
明代大學士徐溥自幼天資聰明,讀書刻苦。少年時代的徐溥性格沉穩,舉止老成,他在私塾讀書時,從來都不茍言笑。一次塾師發現他常從口袋中掏出一個小本本看,以為是小孩子的玩物,等走近才發現,原來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經典語錄,由此對他十分贊賞。
徐溥還效仿古人,不斷地檢點自己的言行,在書桌上放了兩個瓶子,分別貯藏黑豆和黃豆。每當心中產生一個善念,或是說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黃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么過失,便投一粒黑豆。
開始時,黑豆多,黃豆少,他就不斷地深刻反省并激勵自己;漸漸黃豆和黑豆數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厲,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黃豆越積越多,相較之下黑豆漸漸顯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后來為官,一直都還保留著這一習慣。
四、孫康
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他發現可以利用它來看書。于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后來,他當了一個御史大夫。
五、孫敬
晉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
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發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梁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發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后來他終于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2.求關于律己的事例
**不收受饋贈禮物。
春節前夕,他收到家鄉人捎來的蓮子、藕粉等土特產,當即委托辦公室回信,并寄去100元錢。信中說:“**認為,在中央三令五申不準送禮的情況下,你們這樣做是不好的。”
有一次,他過去的一位老警衛員給他捎來一筐新鮮桔子。他問清值25元錢后,讓寄去50元。
他說:“多余的錢讓他處理,不這樣做,就制止不了他,這樣以后他就不再送了。”對子女,**異常嚴格。
他從不允許自己的孩子搞特殊。長子**從蘇聯回來,他沒有留在自己身邊,而是送兒子到農村鍛煉;**要結婚,但未婚妻劉思齊當時不滿18歲,他因此沒有同意,說:“不到年齡就是不能結婚”;朝鮮戰爭爆發后,他又送**上戰場,一些同志勸他,他卻說:“大敵當前,匹夫有責,**的兒子也不能例外。”
女兒李敏、李納考入大學后,只是星期六回家,學校在市郊,衛士長李銀橋看天黑路遠,瞞著他派車去接,他知道后非常生氣,說:“我的榮譽,孩子不要沾,我是我,孩子是孩子。”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
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墻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么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
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楊震在擔任荊州刺使時,發現秀才王密是個人才,便舉薦王密為昌邑縣令。
后來楊震改任東萊太守,路過昌邑時,王密對他照應得無微不至。到了晚上,王密悄悄來到楊震住處,見室內無人,便捧出黃金10斤送給楊震。
楊震連忙擺手拒絕說:"以前因為我了解你,所以舉薦你;你這樣做就是你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輕聲說:"現在是夜里,沒人知道。"楊震正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說沒人知道!"王密聽了,羞愧地退了出來。
顧炎武讀破萬卷書。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點奪走了他的生命。
雖然他體弱多病,但是在母親的教導和鼓勵下,顧炎武勤奮苦讀,以過人的毅力手抄《資治通鑒》,終于成為一代大學者。**同志把自己比喻為“布頭”和“龍套”。
“布頭”,就是把自己看作革命隊伍中的平凡一員,不把自己看大。只要革命需要,黨把自己補在哪兒,就牢牢地貼在哪兒,黨需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講價錢,不計得失。
“龍套”,就是對工作不分高低貴賤,甘當配角,甘打“下手”,無論在什么崗位上,都盡職盡責,任勞任怨,默默無聞地為黨工作。拓展資料嚴以律己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yán yǐ lǜ jǐ,指對自我進行嚴格的要求。
語出陳亮《謝曾察院啟》:"嚴于律己,出而見之事功;心乎愛民,動必關夫治道。"。
3.名人自律自覺的事例
自律故事
1.白玉霜是著名評劇演員,演技很高,被人稱做“評劇皇后”。她為了做到自知、自律,不論三伏酷暑,還是三九嚴冬,一有時間就去練功,練嗓子。有人對她說:“你已成名了,干嘛還這么苦練?”她笑笑說:“戲是無止境的。”并且她能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不管什么人,只要給她指出缺點,她都非常高興。
2.吳晗在清華大學時,想買一部《明史紀事本末》,因沒有錢,就趕寫了一篇《清明上河圖與金瓶梅的故事》換取了10元稿酬,買了這部書。但他對自己寫的這篇文章不太滿意,在與老師的信中說:“在暑假中倉促草成,本不想發表,因想買一部《明史紀事本末》一時湊不齊錢,所以只能送與本校周刊,拿到了10塊錢,大概可買一部了。”這件事吳晗深引以為疚,第二年為這篇文章寫了一個補記,進一步為這篇文章匡正與補缺,使自己的觀點趨于完善。
3.張伯苓長期任南開大學校長,有一次他看見一個學生手指被熏得焦黃,便指著他說:“你看,把手指熏得那么黃,吸煙對青年人身體有害,你應該戒掉它!”但這位學生反唇相譏:“你不也吸煙嗎?怎么說我呢?”當下張伯苓將自己所存呂宋煙全數拿出來,當眾銷毀,并表示再不吸煙,果真如此,張伯苓再沒吸過煙。
4.求
1、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
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墻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家中富有,有很多書。
匡衡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想讀遍主人家的書。”
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資助匡衡讀書。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2、晉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發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梁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發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后來他終于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3、戰國時期的蘇秦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候學問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沒有人關注,即使有雄心壯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決心發憤圖強努力讀書。
由于他經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候就用事先準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4、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
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他發現可以利用它來看書。
于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
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后來,他當了一個御史大夫。
5.幾篇關于律己的小故事,最好100字左右
東漢時期,有個清官叫楊震。
他在荊州做官的時候發現了才華橫溢的王密,就推舉他做了昌邑縣令,當揚震東萊出任太守途經昌邑時,王密為答謝楊震以前對自己的舉薦之恩,趁夜深人靜懷揣10錠黃金到驛館拜見楊震。楊震對王密此舉很是生氣,毅然拒絕。
王密四下瞅了瞅說:“夜黑人靜,是不會有人知道的。”楊震義正辭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說沒有人知呢?”說完他生氣地將黃金擲于地上。
**不許在人民幣上印自己的肖像:1947年,中國人民銀行籌備處在設計人民幣票版時,出于對領袖的尊敬而擬將**像繪制在票版上,并呈請中央審閱。**的答復是:“人民幣是屬于國家的,是政府發行的,因此不能把我的像印在票面上。”
1949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再次準備將**像印在人民幣上。當南漢宸行長請示**時,**說:“為了制止傳統的歌功頌德現象,不得在人民幣上印制我的像。”
1953年,中國人民銀行欲將掛有**像的天安門圖案印在一元人民幣的票面上,又被**制止。 **沒花一個戈比:1960年,**作為中共中央代表團團長,率團去蘇聯參加八十一國**會議。
按規定,國家發給他5000盧布的零用費。但到了莫斯科后,他沒花一個戈比(1盧布合100戈比),而是把錢全部交給了中國駐蘇聯大使館。
**還從不接受饋贈。外賓送了禮品,他都如數上交。
到外地視察時,他總是吃住在停靠在偏僻岔道上的專列上,以免妨礙交通和避免當地干部的接待。遇到有地方負責人送東西。
他總是嚴肅地告訴工作人員:“給他退回去,請客送禮是中央規定禁止的。退回去,下一次他就不搞了;你不退,別的地方也就跟著來破壞中央的規定。”
**的澡盆:**住的是舊房,使用的衛生間窄小,但洗澡盆卻很高。晚年,**腿腳不靈便,又有病,洗澡進出不方便。
工作人員反復商量,想把澡盆改裝得低一點,上面再加個噴頭,好讓他坐著淋浴。他們多次向**提出,并且說明:改裝一下澡盆,只花兩三個工,用不了多少錢。
但**就是不同意,總是說:“很好嘛!再修,又要浪費錢財。”后來,大家又跟他提起了幾次,他還是不同意。
直到1976年他最后一次住進醫院后,大家才悄悄地把洗澡盆改裝了一下。誰知,他老人家還沒有使用一次就逝世了。
**參加勞動不特殊:1958年的一天,當**率領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領導干部到北京十三陵水庫工地參加勞動時,有人建議他帶一位醫生去,**卻說:“到了工地一點也不能特殊,我即使有點毛病,應該和大家一樣,請工地的醫生看看就是了!”一到工地,**就囑咐隨身的警衛說:“到了這里,一切都要按這里的規矩辦事,一點也不能特殊。”工地指揮部的同志在分配勞動任務時,說了句“我們歡迎首長們……”話還沒說完,**就糾正說:“這里沒有首長。
在這里,大家都是普通勞動者。”在工地勞動的一個多星期中,**同大家一樣,每天按時上下工,從不遲到、早退,并和工人們同在一個食堂吃大鍋飯,在同一個澡堂洗澡,什么事也不特殊。
6.名人自律的事例和名言
原發布者:**亞
名人自律的例子【篇一:名人自律的例子】自律的例子(名人故事)5個歡迎光臨,這里是語錄頻道!位置:>>;自律的例子(名人故事)5個發帖時間:2015-05-0613:54,云無恙|4條回復,54451次閱讀本文目錄自律的例子:柳傳志的自律時間觀念反映著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和生活態度。柳傳志以“自律”在業界享有盛名。他就是以“管理自己”的方式“感召他人”。守信首先表現在他的守時上,柳傳志本人在守時方面的表現讓人驚嘆。在20多年無數次的大小會議中,他遲到的次數大概不超過五次。有一次他到中國人民大學去演講,為了不遲到,他特意早到半個小時,在會場外坐在車里等待,開會前10分鐘從車里出來,到會場時一分不差。2007年上半年,溫州商界邀請柳傳志前往“交流”。當時,暴雨侵襲溫州,柳傳志搭乘的飛機迫降在上海,工作人員建議第二天早晨再乘機飛往溫州,柳傳志不同意,擔心第二天飛機再延誤無法準時參會,叫人找來“公務車”連夜趕路,終于在第二天早六點左右趕到了溫州。當柳傳志紅著眼睛出現在會場,溫州的那位知名企業家激動得熱淚盈眶。自律的例子:明代大學士徐溥儲豆律已沙發2015-05-0613:56|作者:經典1明代大學士徐溥自幼天資聰明,讀書刻苦。少年時代的徐溥性格沉穩,舉止老成,他在私塾讀書時,從來都不茍言笑。一次塾師發現他常從口袋中掏出一個小本本看,以為是小孩子的玩物,等走近才發現,原來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經典語錄,由此對他十分贊賞。徐溥還效仿古人,不斷地檢點自己的
7.關于自律自強的故事【簡短】
華羅庚中學畢業后,因交不起學費被迫失學。
回到家鄉,一面幫父親干活,一面繼續頑強地讀書自學。不久,又身染傷寒,病勢垂危。
他在床上躺了半年,病痊愈后,卻留下了終身的殘疾———左腿的關節變形,瘸了。當時,他只有19歲,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絕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雙腿后著兵法的孫臏。
“古人尚能身殘志不殘,我才只有19歲,更沒理由自暴自棄,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青年華羅庚就是這樣頑強地和命運抗爭。白天,他拖著病腿,忍著關節劇烈的疼痛,拄著拐杖一顛一顛地干活,晚上,他油燈下自學到深夜。
1930年,他的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這篇論文驚動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以后,清華大學聘請華羅庚當了助理員。
在名家云集的清華園,華羅庚一邊做助理員的工作,一邊在數學系旁聽,還用四年時間自學了英文、德文、法文、發表了十篇論文。他25歲時,已是蜚聲國際的青年學者了。
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自尊自信的人,能夠奮發向上,自強不息,征服挫折和失敗,在挫折與失敗中獲得成功。而喪失自尊的人,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往往自暴自棄、自輕自賤。
缺乏自信的人,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不行了,從而放棄了努力奮斗。所以沒有自尊自信的人,是不可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
8.自律小故事
1.管寧割席分坐。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兩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管寧見華歆與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寧其后終于事業有成!
2.玄奘苦學佛法。玄獎是唐代一位高僧,為了求取佛經原文,玄奘從貞觀三年八月離開長安,萬里跋涉,西行取經,終于到達印度,歷時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記》,為佛教和人類進步、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3.顧炎武讀破萬卷書。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點奪走了他的生命。雖然他體弱多病,但是在母親的教導和鼓勵下,顧炎武勤奮苦讀,以過人的毅力手抄《資治通鑒》,終于成為一代大學者。自律,使人學會戰勝自己(板書)
《元史??許衡傳》里有這樣一段記載:許衡做官之前,一年夏天外出,天熱感覺口渴難耐,剛好道旁有棵梨樹,眾人爭相摘梨解渴,惟獨許衡不為之所動。有人問他為何不摘?他回答說:“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勸解道:“亂世之時,這梨是沒有主人的。”許衡正色道:“梨無主人,難道我心中也無主嗎?”終不摘梨。
評價
面對饑渴之誘惑,許衡因心中有“主”而無動于衷。許衡心目中的“主”無疑就是自律、自重、自愛,有了這種“主”,便會潔身自好,才能牢牢把握住自己。
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有時候,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在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事事幾乎都有戰勝自己的任務。
個人要戰勝的“自己”是很難的,而要戰勝自我,就需要了解自我,知道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同時嚴格要求自己,盡量發揮自己的優點,克服和糾正自己的不足。戰勝自我要有恒心和毅力,要不斷鞏固勝利的成果,防止舊病重犯。
兩個關于自律的小故事
**同志把自己比作一只駱駝,馱負著民族和階級的希望,負重遠行。載著重物在茫茫沙漠里遠行的駱駝,從不拈輕討閑,偷奸耍滑,而是拼著性命一步一步地艱難跋涉。駱駝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始終向著一個既定的目標前行。**同志以駱駝自喻,充分表現出他革命的堅定性和甘于負重的吃苦耐勞精神。他從16歲起就投身革命,抱定“人生原出謀幸福,冒險奮勇男兒事”的人生信念,肩負起歷史的重任和民族的希望,忘我工作,積勞成疾。當他病情加重時,同志們勸他休息,他卻說:“我們都是**員,肩負著革命的重任,能堅持走一百步,就不該走九十九步”。
**同志把自己比喻為“布頭”和“龍套”。“布頭”,就是把自己看作革命隊伍中的平凡一員,不把自己看大。只要革命需要,黨把自己補在哪兒,就牢牢地貼在哪兒,黨需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講價錢,不計得失。“龍套”,就是對工作不分高低貴賤,甘當配角,甘打“下手”,無論在什么崗位上,都盡職盡責,任勞任怨,默默無聞地為黨工作。望采納
9.律己的事實論據
律 已 嚴于律已,就是從思想、品德,行動上從嚴要求自己。
要經常自省、自察,自我批評和自我約束。不怕丑、不怕痛、不護短,有過必改,有錯必糾。
古人說:“君子責已,小人責人。”從古至今,都把能否嚴于律已,當做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高下的標準。
我們應該在任何時候,都要嚴于律已。事實論據 晏嬰嚴于律已 晏嬰,字仲平,春秋時齊國大夫,歷仕靈公、莊公、景公三世。
晏嬰才華出眾嚴于自律。很受齊國國君賞識。
《晏子春秋》中有很多這方面的記載。他雖位高權重,但生活極為儉仆,從不搞特殊,他的住房低矮簡聘,環境又差,齊國國君,要為他另蓋新房,被他婉言拒絕了。
齊景公看勸不動他,就趁他出使魯國期間。為他擴建了住房,他回來后,停車在郊外,不肯進城回家。
景公無奈,只得恢復住房原貌晏嬰才肯回家。 晏嬰平時著裝簡樸,駕乘的是駑馬破車,齊景公就派人給他送來壯馬華車,晏嬰拒不接受。
他對齊影公說:“我節衣縮食,是為了給黎民百姓做表率,以防奢華浪費之風盛行。如果我們君臣都講究穿漂亮衣服,騎良馬,追求奢靡享樂。
老百姓也就會仿效,其結果會導致品行不端,社會風氣敗壞。到那時再糾正就難了,所以我不能接受您的賞賜。”
齊景公接受了晏嬰的意見。**委員長拒收贈畫 **委員長在青島視察時,在青島市工藝美術廠看到一幅精美的貝雕畫《三峽夕行》他被這幅畫的精妙巧思吸引住了,他駐足欣沿贊不絕口。
工廠的領導趁**委員長車間參觀時,將這幅畫,包扎好放進他的汽車里。**委員長發現后,立即著人將該畫送回工藝美術廠。
盧梭的懺悔 盧梭是法國18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學家、文學家。他寫過一部自傳性的《懺悔錄》,他說,寫這部書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真實的面日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
譬如,他在《懺悔錄》中,寫他少年當仆人時,偷過主人家一條舊絲帶,主人發現后,他就嫁禍于女仆瑪麗,讓瑪麗蒙受不白之冤,損壞了她的名聲。在這部書中他無情地暴露自己隱私,痛責自己過錯。
由于盧梭嚴于責已,始終保持了他高尚的人格,即使在他暮年生活極度貧困時也是如此。理論論據1、見善必從,有過必改。
惲代英2、必須先改造自己,再改造社會,改造世界。魯迅《恨恨而死》3、君子責已,小人責人。
宋·林逋《省心錄》4、知道自己之不甚可靠者,倒較為可靠。魯迅《導師》5、明智之舉,不是諱疾忌醫,而是氛露疾源。
茅質《什么是基本的》6、強盜收心,廢鐵變金。中國諺語7、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
宋·陸九淵《與傅全美》8、公開認過有益于靈魂。蘇格蘭古諺9、我連自己都不會管,怎么能管別人?[法]拉伯雷《英人傳》10、即使你一人獨處,也不要動壞念頭和作壞事;在自己面前要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
希臘諺語11、能主宰自己靈魂的人,將永遠被稱為征服者的征服者。[古羅馬]普勞圖斯《三枚錢》12、聞善而慕,知過而懼。
宋·陸九淵《語錄》13、能懺悔的人,精神是極其崇高的。魯迅《中國文壇上的鬼魅》14、最可敬的人,是懺悔的人。
李大釗《懺悔的人》1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篇》16、浪子回頭金不換。懸崖勒馬是圣人。
中國諺語17、好漢責已,懦夫怨人。中國諺語18、治人者必先自治,責人者必先自責,成人者必須自成。
明·錢琦《錢公良測語·規世》19、責已須要備。人有片善,皆當取之。
《古今圖書集成·學行典》20、宋道自己三分短,不說他人一分惡。中國諺語21、詆毀我者,金玉我也;干戈我者,藥石我也。
譚嗣同《譚嗣同全集·仁學二》22、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魯迅《寫在〈墳〉后面》23、但將檢點他人底工夫,常自檢點,首業無有不力。
弘一大師《晚晴集》24、睡前當思白日事,是非功過心里明。中國諺語25、好說已長便是短,自知已短便是長。
清·申居鄖《西巖贊語》26、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27、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機會改正。[德]海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