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公德意識
社會公德是全體社會成員必須共同遵守的規范,是人們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生活秩序,協調人們之間的關系而形成的最簡單的行為準則和起碼的道德標準。
在現代社會中,作為精神文明建設基礎工程的社會公德,對于全國人民來說是十分熟悉的,無論是社會秩序的調控,人際關系的調整,經濟的發展,還是自然環境的保護都離不開社會公德的規范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現時社會中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社會公德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滑坡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如不顧集體利益,一味追求極端個人利益;侵害他人利益甚至生命安全;說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不講信譽;不注意自然資源的保護,濫砍濫伐,偷襲珍稀野生動植物;在公共場合從來不考慮他人,吸煙、吐痰、亂扔果皮紙屑等,所有這些都對社會公德起了較壞的影響。人們強烈要求解決這些問題,為了構建和諧社會,為了人們的生活安定,為了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為了子孫后代的生存和發展必須加強社會公德建設。
2.什么是社會公德
社會公德簡稱“公德”。是指存在于社會群體中間的道德,是生活于社會中的人們為了我們群體的利益而約定俗成的我們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的行為規范。
在本質上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在歷史長河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淀下來的道德準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它對維系社會公共生活和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作用。
與“私德”相對,這里的“公德”是指與國家、組織、集體、民族、社會等有關的道德;而“私德”則指個人品德、作風、習慣以及個人私生活中的道德,并且社會公德是維持良好人際關系的條件,衡量一個民族進步的標志。
社會公德是人類社會生活最基本、最廣泛、最一般關系的反映。在階級社會中,盡管存在各種不同階級的劃分,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分工,但處于同一時代的同一社會環境里的全體社會成員,為了彼此的交往,為了維持社會的起碼生活秩序,都必須遵守為這個時代和這個社會所必需的起碼的簡單生活規則。
擴展資料:
遵守社會公德是維護社會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條件。社會公德是維護公共場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環境、維護現實社會生活的最低準則,是人們現實社會生活穩定發展的基本條件。社會公德是人類社會文明成果的一種沉淀和積累。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基礎性。社會公德是社會道德體系的基礎層次,在每一個社會都被看做是最起碼的道德準則,是為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的正常進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全民性。社會公德是社會全體成員都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具有最廣泛的群眾性和適用范圍。在同一社會中,任何社會成員不管屬于哪個階級或從事何種職業,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簡單規則,都必須遵守,否則就要受到社會輿論譴責。
3、相對穩定性。社會公德作為“多少世紀以來人們就知道的、千百年來在一切行為守則上反復談到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是人類世世代代調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關系的經驗的結晶。
4、簡明性。社會公德大多是生活經驗的積累和風俗習慣的提煉,往往不需要做更多的說明就能被人們理解。
5、滲透性。社會公德具有廣泛的滲透性,它作為調節公共生活的準則,包含著非常廣泛的內容,諸如遵守公共秩序,保持公共衛生,敬老愛幼,尊師愛生,言而有信,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禮貌待人,互相謙讓,濟困扶危,拾金不昧,見義勇為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社會公德
3.什么是社會公德
社會公德又叫社會公共生活準則。
它是建立在人類社會公共關系之上,每個社會成員必須共同共同遵守的最起碼、最簡單的道德準則。遵守社會公德可以使人們正常的生活、學習和勞動,保持社會生活的安定、維護社會的秩序。
社會公德的和要特點是:⑴ 共同性。是社會全體成員必須共同遵守的公共成員準則。
⑵ 群眾性。社會公德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反映社會所有成員的共同利益。
⑶ 繼承性。它是前人在社會生活中逐步積累起來的,而又代代相傳的維護正常生活秩序的經驗結晶。
我國憲法把遵守社會公德作為公民的義務,以法律形式確立下來,我國的每一個公民都應該養成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習慣 .。
4.什么是公德與私德
公德,我們可以很簡單地把它理解為在公共領域中的道德;如:在對待公物、對待環境的品質。
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領域中的道德。如:處理家庭關系、夫妻關系方面表現的品質。
公德和私德作為道德行為,我們往往注意的是作為道德主體的精神狀態,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與信念。但是公德與私德不僅僅是倫理觀念問題,還包含著公共輿論、包括著社會的公私域狀態,以及相應的制度。
擴展資料:
有人說道德的準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
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道德
5.什么是社會公德
社會公德作為人類社會生活中最起碼、最簡單的行為準則,是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是適應社會和人的需要而產生的。
它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具有特殊且廣泛的社會作用。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自覺遵守社會公德。
1.遵守社會公德是維護社會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條件。社會公德是維護公共場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環境、維護現實社會生活的最低準則,是人們現實社會生活穩定發展的基本條件。
2.遵守社會公德是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社會公德發揮著維護現實的穩定、公道、揚善懲惡的功能,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起著強大的輿論監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
社會公德的這種作用體現在:一方面肯定、維護和促進一切有利于或有助于社會和個人生存、發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為;另一方面否定、抑制和阻止一切有礙于或有害于社會和個人生存、發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為。這主要是通過社會公德的規范方式來促進社會和個人棄惡揚善,扶正祛邪,從而指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非強制性地調節和規范著社會生活中人們的言論和行動,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秩序,宥效地為滿足社會與社會成員的需要服務。
3.社會公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社會公德是社會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社會公德對社會道德風尚的影響穩定而深刻、廣泛而持久。
社會道德又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從人們實踐社會公德的自覺程度和普及程度,可以看出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狀況。因此,如果社會公德遭到了踐踏和破壞,整個社會的道德體系就可能會瓦解,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也將被破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
社會的精神文明當然包括多方面的內容;但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社會的道德風尚通常是衡量一個社會的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整個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發展的一種反映和體現。因為,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精神面貌總是先從社會風尚中表現出來。
總之,在一定意義上說,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公德是社會主義進行的基礎,是現代社會必須高揚的基本道德。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自覺地以社會責任感考慮自己的行動,遵循體現社會群體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公共規范。
6.有關公德方面的短一點的事例或圖片
社會公德是社會生活中最簡單、最起碼、最普通的行為準則,是維持社會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進行的最基本條件。
因此,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也是作為公民應有的品德操守。《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用“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二十個字,對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和要求作了明確規范。
1、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是人們在日常人際交往中應當共同遵守的道德準則。在人們的互相交往中,和悅的語氣、親切的稱呼、誠摯的態度等等,是相互尊重、友好的表現。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因此,講文明禮貌能促進人們的團結友愛,是溝通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道德橋梁。
講文明禮貌是社會文明和個人道德修養的標志之一。人的行為舉止最能反映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文明程度。
每一個自尊自愛的人都應當把講究個人禮儀當作獲取成功的素質去培養。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仍會看到種種不講文明禮貌的現象,如一些人常常出言不遜、惡語傷人,失禮不道歉,無理兇三分,騎車撞倒人后揚長而去,乘車爭先恐后,在公共汽車上見老人或抱小孩的婦女不讓座……如此等等,都是不講文明禮貌的表現,必須認真克服。
文明禮貌包含的內容和要求很多,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文明禮貌的要求和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更新。例如,中華民族歷來有好客的傳統,“有客上門,當降階而迎”,但是現代社會探親訪友不僅要輕聲敲門,而且需提前通過電話等形式預約。
另外,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我們與外國友人的交往越來越多,必須了解、掌握對方的風俗習慣,尊重對方的禮儀。 2、助人為樂 當一個人身處困境時,大家樂于相助,把別人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給予熱情和真誠的幫助與關懷,這就是助人為樂。
在現實社會中,每個人都在一定的人際交往中生活,每個社會成員都不能孤立地生存,而在生活中人人都會遇到一些困難、矛盾和問題,都需要別人的關心、愛護,更需要別人的支持、幫助。如果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能主動關心、幫助他人,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使助人為樂在社會上蔚然成風,那么,你就能隨時隨地得到他人的幫助,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從這個意義上講,“助人”也就是“助己”。因此,人人都應該發揚助人為樂的精神,積極主動地愛護他人,幫助他人。
具體來說應做到:一是“我為人人”。每個人都應該從乘車讓座、幫助殘疾人過馬路等小事做起,養成關心他人的習慣。
二是“遇難相幫”。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
當他人發生不幸、出現困難時,熱情幫助,為其分憂解難。三是“見危相救”。
比如,在遇到歹徒行兇時,遇到有人恃強凌弱時,遇到意外險情等危急情況時,每個公民都應該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弘揚正氣。近年來,我市先后涌現了秦炳奎、張東京、左寶忠、盛曉虹等一批見義勇為的模范人物,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四是熱心公益。社會公益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與每位公民息息相關。
每個公民都要關注和支持社會公益,多獻一點愛心,多添一份真情,在社會生活中做一個熱心人,如賑災救荒、捐資助學、義務獻血、為社會福利事業捐款捐物等等,做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3、愛護公物 公共財物包括一切公共場所的設施,它們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大家享有各種服務和便利的物質保證。
對待公共財物是愛護、保護,還是浪費、破壞,是一個公民有沒有社會主義道德的反映。每個公民都應該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愛護公共財物。
一要愛護本單位的公物,做到公私分明,不占用公家的財物,不化公為私。但在實際生活中,有些人不愛護機器、設備;有些人在家里千方百計節約用電、用水,在單位卻對“長明燈”、“長流水”滿不在乎,視而不見;有些人甚至化公為私,隨意占用公家財物,并認為“公家的東西不拿白不拿”。
二要愛護公共設施,如電話亭、路燈及有關通信線路、交通設施等,還要包括保護文物古跡,使其為更多的人服務。有些人不注意愛護公共設施,我們遺憾地看到:街頭的公益廣告牌被故意損壞,宣傳櫥窗的玻璃被人為破壞,市區新公園內設置的幾只“梅花鹿”、“小山羊”有的已經成了“殘廢”;一些人就是喜歡在公園、文物古跡等地“信手題詞”;有的人甚至把公共設施視為“發財致富的源泉”,惡意偷盜窨井蓋,導致夜間行人受傷致殘。
三要敢于同侵占、損害、破壞公共財物的行為作斗爭。有些人經常抱怨公用設施差,但是對隨意破壞、損害公共設施的行為無動于衷,視而不見,見而不問。
每一個公民都有責任和義務,同侵占、損害、破壞公物的行為作斗爭,時時、處處關心和愛護公共財物。 4、保護環境 環境問題,是當前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近年來,黃河的長時間斷流,沙塵暴的頻頻發生等一系列環境問題所帶來的危害,使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環境和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能不能有效地保護環境,關系到每個公民的生活質量和切身利益,關系到人們的安居樂業,關系到我們的子孫。
7.公德包括什么
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遵守規則。
1、文明禮貌
社會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該和諧相處,舉止文明以禮相待。自覺杜絕說臟話、隨便猜疑、欺騙他人等惡習。
2、助人為樂
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是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調整相互關系的最一般的行為規范之一
3、愛護公物
愛護公共財物是社會公德極其重要的內容。尤其在公共場合更要注意這一點。
4、保護環境
每個公民都應當講究公共衛生、保護生活環境,這也是社會公共生活中人們應當遵循的最基本的行為規范。
5、遵紀守法
法律是對公民行為的必要約束及規范,是對道德的補充。
6、遵守規則
社會公德作為人類社會生活中最起碼、最簡單的行為準則,是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是適應社會和人的需要而產生的。
擴展資料
1、遵守社會公德是維護社會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條件。社會公德是維護公共場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環境、維護現實社會生活的最低準則,是人們現實社會生活穩定發展的基本條件。
2、遵守社會公德是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
3、社會公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社會公德是社會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社會公德對社會道德風尚的影響穩定而深刻、廣泛而持久。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公德
8.社會公德是什么
簡稱“公德”。人們在履行社會義務或涉及社會公眾利益的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與“私德”相對。公德指與組織、集體、民族、社會有關的道德,私德指個人品德、作風、習慣以及個人私生活中的道德。社會公德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根據共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如遵守公共秩序、講文明、講禮貌、誠實守信、救死扶傷等。它對維系社會公共生活和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作用。
社會公德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在歷史長河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淀下來的道德準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社會公德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我們的行為。只有遵守社會公德的人,才會被人們所尊重。那些違反社會公德人,將被人們所不齒。社會公德的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歷史的演變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為了更好的融入這個社會,處理好人際關系,我們必須具有良好的個人修養。什么是個人修養呢?我認為,個人修養就是個體在心靈深處進行的自我認識,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個人修養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我們的行為。只有具有良好的個人修養的人,才會被人們所尊重。當然,個人修養的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實踐活動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關于個人修養的討論和研究,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了。古人曾經提出過“修身養性”,現在我國也把思想品德作為學生的必修課。
尊老愛幼,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等這些傳統美德深深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當然,我們也應當用與時俱進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公德,比如在當今社會,保護環境就應當成為每一個人的必修課。
環境保護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是現如今卻成為我們國家的頭等大事。不可否認,環境保護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性的工程,關系著千千萬萬人的命運,所以,這也需要所有人的配合與努力。我們知道,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已經存在了幾十億年,但是它非常脆弱,現在更是受到各種災難的威脅:水污染、空氣污染、江河斷流等等。看看98年的洪水和去年的海嘯吧,我們就會知道,地球其實已經千瘡百孔。如果有那么一天,地球不堪重負,我們的命運又將何去何從呢?毫無疑問,我們別無選擇,只有死路一條。所以,作為地球上的一員,我們不能僅僅擔憂和抱怨,而必須加緊行動,像愛護我們的眼睛一樣愛護我們的地球。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首先,我們應該盡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用品: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牙刷等等。雖然這些物品給我們帶來了短暫的便利,卻使生態環境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其次,我們應當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具體來說就是,節約用水,節約用電,不亂扔垃圾,同時注意回收和循環再利用等等。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透支我們有限的資源,才不會給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后代留下遺憾。
然后,我們應當學會保護動物,保護植物,與其他生物和平相處。因為,其他生物也是地球上巨大生物鏈上的一個重要環節,缺少了它們,我們的生活也將受到影響!
所以,在這里,我要呼吁,愛護地球,愛護環境吧。這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而且也應該是社會公德或者個人修養的必修課。只有愛護環境,才會被人們所尊重;否則就會被人們所唾棄,成為歷史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