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最最簡短的歷史演講稿,不要那種訴說歷史多么偉大,只要求說
毛驢告假
胡趲是唐朝宮廷的雜戲演員,因皇帝賞識做了都知官。因平日清閑無事,便天天騎上毛
驢到朋友家下棋取樂。每次到朋友家,主人都熱情遠迎,并吩咐家僮:“快把都知的驢子牽
到后院,細心喂養!”一呆就是一天,不到掌燈,主人絕不肯讓他回家。一天兩天不新鮮,
數月如此,都知心頭很為有這樣一個難得的知心朋友而高興。
一天,他正與主人下棋,殺得難解難分之際,突然接到皇帝傳旨,要他立刻進宮應差。
胡趲不敢怠慢,急忙讓主人把驢牽來。過了一會兒仍不見主人出來,胡趲急了,奔進后院,
只見驢子渾身是汗,直喘粗氣,正從磨盤上卸下肩來,胡趲這才恍然大悟。
第二天早晨,胡趲又來到友人家,主人仍像往常一樣,習慣地拉開嗓門喊道:“仆人們
多加草料,好好喂驢!”
胡趲冷笑一聲說:“抱歉得很,今天驢子來不了啦。”
主人問:“為什么?”
都知就說:“昨天回去頭旋惡心,臥在棚里起不來了,請您準它幾天假,讓他緩緩氣吧!”
2.求一篇歷史演講稿有簡單的歷史故事400字,自己的想法600字,一共
歷史有時相似的讓人心碎,如果沒有真實的鏡頭、詳盡的文字、殘破的遺跡,我們簡直難以相信過去中國近代的一幕幕.歷史終歸是歷史,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但不會消逝得無影無蹤,歷史流下的不僅僅是一堆資料、幾塊碑刻,數處遺址.留住歷史,可以溫故而知新.人類社會日新月異,沒有記載,任何偉大的東西,就會從地平線上消失.但人們總是習慣于牢記勝利、成功和輝煌,但往往把失敗、傷痕和屈辱遺忘.歷史總是不斷沉淀的,歷史是民族和人類的集體記憶,如果一個民族不知道“從哪里來”,就不知道“到哪里去”. 以往的歷史與其說是句號,不如說是感嘆號,甚至是更多的問號,并應該少用些省略號.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記憶,給予了人們太多的憂傷、悲憤和思索.中國人不應該、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記,刻寫在中國近代的鏡頭、側面或片段,雖然斑斑點點但歷歷在目: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直至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從旅順大屠殺到南京大屠殺;從鴉片走私、掠賣華工到火燒圓明園;從“豬仔”、“東亞病夫”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可謂慘不忍睹、聞所未聞!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被定格在這段屈辱的歷史上,痛定思痛總是民族復興的開始,時刻警示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當勿忘國恥,要振興中華. 我們中的不少人似乎選擇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么,但愿不是因為麻木,也不是因為健忘,依某些國人的觀念,對于過去,尤其是痛苦,就會采取“過去了就過去了,再提它有什么用”輕率態度,這些年來,一些親痛仇快的現實,還是“商女不知亡國恨”常常讓我們深感“遺忘文化”在一些國人頭腦中頗有市場.一些商家不顧歷史的傷疤,以“南京大屠殺”作為電腦游戲;把日本軍刀、軍服作為賣點;一些藝人竟然把軍旗裝穿在身上招搖過市等等.如果“集體健忘癥”過于嚴重,人們將容易越來越淺薄、輕浮、狂躁、極端和急功近利. 我們的同胞中,對戰敗之恥和對割地賠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個民族,若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實際上也就等于失去了民族的記憶功能;失去記憶的民族是可怕的,它會在今天的紛紜變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隨波逐流,更會不斷地重復自己的[“文秘港”還有更多精彩文章等著您!]錯誤.不是從沉沒中爆發就在沉沒中死亡.據說,冰心老人晚年曾構思寫作一部反映甲午戰爭的紀實大作,但是每每提筆,“竟然一個字都沒有留下”,“因為哭,因為大哭,因為一握起筆就禁不住老淚縱橫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筆,紙上惟有落下的熱淚.”(賈國榮:《冰心的遺憾》). “歷史的災難無不以歷史的巨大進步來補償”.只有我們一起來揭露侵略者的罪惡、叩問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靈.絕不允許無恥者別有用心地扭曲歷史,絕不允許屈辱的舊夢再現,絕不允許重蹈踐踏人權、褻瀆文明和破壞正義的覆轍.歷史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育和教化每一個公民對其國家、其歷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認同感、自尊感、尊嚴感、恥辱感,亦即形成“國民意識”.歷史意識構成國民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事關走向世界的新世紀公民培育的大計.歷史認知關系到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學習歷史的意義主要有豐富自我、發展個性、減少失誤、加速成長、承擔使命、自覺人生.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學乃是一門塑造民族整體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認知的重要學術,應當將“真”、“情”、“思”、“行”統—為一個整體,這些都歷久彌新地給人們以感染、啟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寵兒如今卻失落了,史學危機的話題并非危言聳聽,歷史教育的延誤、式微和墮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愿與大家一樣為之關注、探索和分享.我試圖讓歷史教育不再尷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視,于是從彷徨到吶喊、困惑到醒悟;從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讓歷史能夠成為滋養學生成長的補品,讓學生在成長中通過歷史的學習而喚醒自己,認識自己,張揚自己,營造一個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別是有獨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執著的信念要從四十歲重新開始,克服松懈、安逸或畏難心理,力爭做個“有思想”的歷史教師,立志要把課上出味道來,教出歷史的深沉、寬厚與博大,盡情展現其寬闊、生動和精彩,發掘真善美的內涵……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人人都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又從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風流人物,無一例外都成為匆匆的世間過客.對歷史不斷觸摸和反思的過程,就是文化沉淀的過程.歷史是永不間斷的時間長流,人們在現實中感知的只是這一發展長河中的一段,多少興亡盛衰,喚起人們對星轉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嘆,從那些已經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述往事,思來者”.歷史,將會給你一個制高點.歷史有兩種歷史,一種是客觀的歷史,一種是記憶中的歷史.客觀歷史早已看不見了,但記憶中的歷史還在,我們可以隨時攝取,隨時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芻,這對人類現在、未來的發展,未嘗不無益處.叩問歷史,掩卷太息!這種情結不僅僅是簡單的懷舊.歷史消失的只是時間,永不消失的卻是后人對千秋人事的緬懷. 時光的流逝。
3.歷史演講稿短一點
讓歷史告訴未來 歷史長河,奔流不息,其中最耐人尋味的是兩岸的一道道風景;紅色之旅,豐富多彩,其中最讓人深思的是那一組組難忘的鏡頭。
它們無聲,卻記錄著歲月的滾滾風塵;它們無語,卻寄托著對未來的深情祝福。 讓歷史告訴未來,讓歷史告訴你我—— 石獅不會說話,但至今矗立在北京城郊盧溝橋上的一尊尊石獅卻曾經發出怒吼,發出“抵御外侮,保衛民族”的怒吼。
它們嚴肅的面孔在時時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曾發生在中國歷史上的那一次非常事件。 1937年7月7日深夜,萬籟俱寂。
當人們像平常一樣度過這個普通夜晚的時候,盧溝橋的橋頭卻突然響起一陣槍聲。這槍聲是日本兵打響的,這槍聲日本侵略者的野心越來越瘋狂。
面對侵略者的險惡用心,我們該怎么辦?中華民族該怎么辦?四萬萬中國同胞發出最后的吼聲:“誓死不當亡國奴!堅決抵抗日本侵略者!”每一位炎黃子孫發出錚錚誓言:“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我必定為你戰斗到底!”一場中國人民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斗爭從此開始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盧溝橋事變”,也叫“七七事變”。盧溝橋的烽火,點燃了全面抗戰的烈火,不愿做亡國奴的中國人從此開始了偉大的抗日戰爭,并最終取得偉大的勝利! 怒吼的石獅告訴我們—— 中華民族是不屈的民族,她敢于面對一切挑釁! 如果在漫漫的黑夜,你突然看到一束明亮的燈光,會立刻覺得看到了希望。
延安棗園的燈光,就是這樣的一束燈光。在布滿黑暗的舊中國,它照亮了中國人民的心,照亮了中國人民革命的道路。
每到夜晚,棗園的燈光就一盞一盞地點亮了,黨的領導者們在燈光下繼續工作著。他們思考著、商討著、決策著、指揮著偉大的抗日戰爭,引導著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1941年到942年,陜甘寧邊區在經濟上遇到了最嚴重的困難:沒有衣服,沒有鞋襪,沒有被褥,沒有飯菜,沒有紙張,國民黨停發經費,實行經濟封鎖,企圖把延安軍民困死。面對嚴重的困難怎么辦?黨、中、央和毛、主、席提出了響亮的口號: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號召邊區軍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難。
于是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在軍隊、機關、學校、工廠、農村中開展起來。經過三年的大生產運動,邊區終于度過難關。
大生產運動不僅在物質上取得了豐碩成果,更培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棗園的燈光告訴我們—— 中華民族是堅強樂觀的民族,她勇于面對一切困難! 1949年10月1日下午3點鐘,天安門廣場上,艷陽高照,彩旗招展。
北京30萬群眾敲著鼓,唱著歌,歡聚一堂。“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央人民政府萬歲!”“毛、主、席萬歲!”等大幅標語,閃爍著奪目的光彩。
人們歡呼著,雀躍著。 3時一到,毛、主、席登上天安門城樓的主、席臺,向全中國和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頓時,全場爆發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
在雄壯的國歌聲中,新中國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映照著整個廣場。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從此,中國人民開創了一個光輝燦爛的新時代! 天安門上的五星紅旗告訴我們—— 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她將永遠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斗轉星移,日新月異。
我們跨越空間,跋千山,涉萬水,進行了一次難忘的紅色之旅;我們跨越時間,緬懷先輩,追思歷史,進行了一次深刻的心靈之旅。我們將更加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路的信念,我們將更加堅定為民族振興、為中國人民造福的決心,我們將更加勇敢、更加頑強、更加堅忍不拔地前行,我們感激前人,學習前人,也要無愧于前人。
我們也將作出我們這一代人的貢獻,為后人留下我們的腳印。 讓歷史告訴未來——明天更加美好。
4.求一個簡單的歷史演講,三分鐘左右
隋朝,由隋文帝楊堅建立于581年。
隋朝建立以后,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國立日強,在589年統一的全國,形成了歷史上又一個統一的政權。隋文帝在立國初年開始了多項建設。
隋煬帝時,建設規模更加擴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隋煬帝于605年到610年,為了下江南游玩,也為了加強對南方的控制,開通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大運河全長四五千里,以洛陽為中心,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大運河。有一首詩這樣評價到: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這首詩提到了大運河的重要對現代的交通運輸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卻沒看到隋亡的真正原因是因為隋煬帝的暴政。
他在位時,幾乎年年都有重役。他好大喜功,三征高麗,營建東都洛陽,還采用嚴刑酷法,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引起農民起義,在農民軍的打擊下,隋朝統治風雨飄搖。
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5.需要一篇關于歷史的演講
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話題是歷史是什么?怎樣看待歷史?怎樣理解歷史?為什么要學習歷史?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曾經有著輝煌的過去,也曾有過屈辱的記憶,這就是歷史,它讓我們在銘記昨天的痛苦,也在思索明天的發展。所以歷史就是總結,就是鏡子。
我看過不少歷史書籍,在對待歷史的問題上我認為我們應該正視它,不管是對的還是錯的,畢竟都已經過去了,我們不能改變歷史,但是我們可以讓歷史不再重演,讓歷史朝著正確的,偉大的軌道直走下去,但這一切都要看我們怎么去面對,有了歷史這面不朽的鏡子,我相信,并且堅信我們一定可以造就新的歷史!
6.誰能給我一些歷史人物故事的短篇演講稿
傳說,當初劉伯溫修建北京城皇宮的時候,皇上和他的兒子燕王(朱隸)打算把宮殿修蓋得間量多點兒、大點兒,總覺得皇上住的地方應當特別華貴,不然就顯不出天子的尊嚴。
這天,皇上正要傳旨宣劉伯溫,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劉伯溫來了。 劉伯溫一見皇上就說:“啟奏萬歲,臣昨天夜里做了一個夢,夢見玉皇大帝把臣召到凌霄殿上對臣說:‘你朝皇帝要修蓋皇宮,你告訴他!天宮寶殿是一千間,凡間宮殿萬不可超過天宮。
你還要告訴他,要請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去保護凡間皇城,才能夠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你要牢牢記住’。玉皇大帝說完這些話,就撲過來一陣白茫茫的香霧,一下就把臣嚇醒啦!” 皇上聽了覺著很怪,想了想,就下旨叫劉伯溫去監造不到一千間,可還得跟天宮差不多間量的皇宮,并去請金剛、地煞來保護皇官。
劉伯溫領旨就辦去了,這事兒一下子就在北京城傳開了,老百姓都等著要看劉伯溫怎樣修蓋皇宮,怎樣去請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這些神仙來保護皇宮。 過了些日子,劉伯溫就把事兒全都辦好了。
皇上一看那宮殿蓋得甭提有多華貴了,間量還真是不到一千間也差不多,再看宮院里金光閃閃,好像有神仙鎮守。皇上愈看愈高興,當時傳旨,給劉怕溫加封進爵,還賞賜了很多珠寶。
外邦聽說劉伯溫請了天神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保護皇城,也就不敢興兵作亂了。后來人們才知道,原來故宮里的宮殿是九百九十九間半;天神三十六金剛就是宮殿門口擺著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宮里的七十二條地溝。
7.求歷史演講,10分鐘左右,談自己對歷史的看法
人人都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又從今天走向明天。
任千古風流人物,無一例外都成為匆匆的世間過客。對歷史不斷觸摸和反思的過程,就是文化沉淀的過程。
歷史是永不間斷的時間長流,人們在現實中感知的只是這一發展長河中的一段,多少興亡盛衰,喚起人們對星轉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嘆,從那些已經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述往事,思來者”。歷史,將會給你一個制高點。
歷史有兩種歷史,一種是客觀的歷史,一種是記憶中的歷史。客觀歷史早已看不見了,但記憶中的歷史還在,我們可以隨時攝取,隨時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芻,這對人類現在、未來的發展,未嘗不無益處。
叩問歷史,掩卷太息!這種情結不僅僅是簡單的懷舊。歷史消失的只是時間,永不消失的卻是后人對千秋人事的緬懷。
時光的流逝也許會磨滅人們心頭的許多記憶,但充滿著“血與火”的往事歷歷在目,警示人們永遠引以為戒。《論語》曾告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古希臘哲人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里”,不就是從昔日的經驗教訓中時刻照看著這后視鏡緩緩向前跋涉?描述與記錄,回憶與解讀,是人類永遠不會放棄的權利。“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可以說歷史是人類前進的行囊,雖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8.求歷史演講稿(5分鐘)
1、已知的在中國境內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類,是“元謀猿人”。
在中國云南省元謀盆地發現的顆古人類牙齒化石,經科學鑒定,距今約有70多萬年了。 2、約70——20萬年前,“北京猿人”(簡稱“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里。
山頂洞人復原胸像 3、北京人(右圖)已經知道使用天然火。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約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里,生活著一批被稱作 “山頂洞人”的遠古人類。他們已經具有明顯的黃種人的體態特征。
5、山頂洞人不僅會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國縫制工藝史上的第一枚骨針,骨針約同火柴棍般粗細,長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出現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陜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網紋盆上各種紋飾,是原始美術、原始文字和原始藝術的結晶。
8、山東龍山文化的黑陶,烏黑光亮,有著金屬器皿一樣的光澤。 9、長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與黃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樣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們已經會用大型木構件建筑房屋。
10、大約4000多年前,發生了一些部落戰爭。黃帝是其中一個部落的首領,因為他深得人心又聰明勇敢,取得了最后勝利。
11、在古老的華夏族逐漸形成的過程中,黃帝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黃帝也就被后世尊為華夏族(即中華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司母戊大方鼎 12、黃帝之后,中華民族先后又出現了幾位杰出的人物:堯、舜、禹。
堯禪位于舜,舜禪位于禹。 13、堯舜禹的時代,洪水泛濫成災。
大禹奉命治水,終于治服了洪水。 14、后來,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15、相傳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開始有了歷法,所以人們都把中國古老的傳統歷法叫夏歷。 16、夏歷是按月亮的運行周期制訂的,又叫陰歷。
由于歷法中有節氣變化和農事安排,所以又稱農歷。 司母戊大方鼎 17、夏朝最后一個統治者桀,暴虐無道。
東方的商部落,在湯的領導下強大起來,打敗了夏建立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18、商朝的青銅器制造業有很大的發展。
商朝后期制造的 司母戊大方鼎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銅器。(右圖) 19、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一種古代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
在殷墟出土的15萬片刻 有文字的甲骨中,總字數達到160多萬字,其中有單字4600多個,已識別的有1000多個。 20、商代末期,在黃土高原上,一個叫“周”的部落強 盛起來。
到周文王時,周國成了西方諸侯的新盟主。 21、商朝最后的統治者紂王好酒淫樂。
周武王時,周聯合其他部落討伐商朝,經過牧野之戰,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 22、周朝建立后,分封了大大小小71個小國,有魯、齊、魏、晉、宋、燕等。
這些小國的國君叫諸侯。 23、西周前期180多年,中原一帶產生了許多大型樂舞。
祭祀山川時用的是表現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紀念武王伐紂功績的武舞是《大武》舞。 2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東遷,名為“東周”。
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 25、春秋時期,100多個諸侯國林立,互相爭奪,勝者成為霸主,出現了 “春秋五霸”,一般的說 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26、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問鼎大小輕重”。鼎是王權象征,傳說大禹鑄了九個鼎,代表九州。
楚莊王問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27、春秋中后期,吳越兩國交惡。
先是吳王闔廬戰敗受傷而死。其子吳王夫差立志報仇,讓人每天高聲提醒他:“夫差,你忘了殺父之仇了么?”后來,吳國在夫差的領導下打敗了越國。
老 子 授 經 圖 28、越王勾踐決心雪恥。他“臥薪嘗膽”,每天高聲自問:“勾踐,你忘了亡國的恥辱么?”越國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再次打敗吳國,吳王夫差自殺。
29、約2500年前,中國出了位偉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右圖) 30、《道德經》又名《老子》,書里寫著:禍有時會成為福的因由,福中有時藏伏著禍。因此要注意“物極必反”, 還要注意“道”“德”相長。
31、生活于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32、孔子最早在中國興辦私學,他有弟子三千人,賢者七十二人。
9.歷史演講稿
文章標題:九一八事變屈辱的中國歷史演講 屈辱的中國歷史:我向你訴說!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列寧 今年,景德鎮、臨沂、十堰、成都等上百城市都鳴警報,其中,天津、拉薩、昆明、杭州、鄭州等多個城市是首次在9月18日鳴警報,浙江全省均鳴響防空警報。
九月,與許多 重大事件聯系在一起,在近代中國歷史上讓國人刻骨銘心! 1842/8/29,《南京條約》簽訂 1856/9/2,天京變亂,韋昌輝突襲東王府 1926/9/6,英國制造“萬縣慘案” 1901/9/7,《辛丑條約》簽訂 1894/9/15,平壤戰役,左寶貴犧牲 1894/9/17,黃海戰役,鄧世昌、林永升殉國 1931/9/18,“九一八事變” 1898/9/21,戊戌政變,變法失敗 還有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有關的…… 歷史有時相似的讓人心碎,如果沒有真實的鏡頭、詳盡的文字、殘破的遺跡,我們簡直難以相信過去中國近代的一幕幕。歷史終歸是歷史,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但不會消逝得無影無蹤,歷史流下的不僅僅是一堆資料、幾塊碑刻,數處遺址。
留住歷史,可以溫故而知新。人類社會日新月異,沒有記載,任何偉大的東西,就會從地平線上消失。
但人們總是習慣于牢記勝利、成功和輝煌,但往往把失敗、傷痕和屈辱遺忘。歷史總是不斷沉淀的,歷史是民族和人類的集體記憶,如果一個民族不知道“從哪里來”,就不知道“到哪里去”。
以往的歷史與其說是句號,不如說是感嘆號,甚至是更多的問號,并應該少用些省略號。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記憶,給予了人們太多的憂傷、悲憤和思索。
中國人不應該、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記,刻寫在中國近代的鏡頭、側面或片段,雖然斑斑點點但歷歷在目: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直至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從旅順大屠殺到南京大屠殺;從鴉片走私、掠賣華工到火燒圓明園;從“豬仔”、“東亞病夫”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可謂慘不忍睹、聞所未聞!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被定格在這段屈辱的歷史上,痛定思痛總是民族復興的開始,時刻警示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當勿忘國恥,要振興中華。 我們中的不少人似乎選擇了沉默。
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么,但愿不是因為麻木,也不是因為健忘,依某些國人的觀念,對于過去,尤其是痛苦,就會采取“過去了就過去了,再提它有什么用”輕率態度,這些年來,一些親痛仇快的現實,還是“商女不知亡國恨”常常讓我們深感“遺忘文化”在一些國人頭腦中頗有市場。一些商家不顧歷史的傷疤,以“南京大屠殺”作為電腦游戲;把日本軍刀、軍服作為賣點;一些藝人竟然把軍旗裝穿在身上招搖過市等等。
如果“集體健忘癥”過于嚴重,人們將容易越來越淺薄、輕浮、狂躁、極端和急功近利。 我們的同胞中,對戰敗之恥和對割地賠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一個民族,若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實際上也就等于失去了民族的記憶功能;失去記憶的民族是可怕的,它會在今天的紛紜變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隨波逐流,更會不斷地重復自己的[“文秘港”還有更多精彩文章等著您!]錯誤。不是從沉沒中爆發就在沉沒中死亡。
據說,冰心老人晚年曾構思寫作一部反映甲午戰爭的紀實大作,但是每每提筆,“竟然一個字都沒有留下”,“因為哭,因為大哭,因為一握起筆就禁不住老淚縱橫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筆,紙上惟有落下的熱淚。”(賈國榮:《冰心的遺憾》)。
“歷史的災難無不以歷史的巨大進步來補償”。只有我們一起來揭露侵略者的罪惡、叩問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靈。
絕不允許無恥者別有用心地扭曲歷史,絕不允許屈辱的舊夢再現,絕不允許重蹈踐踏人權、褻瀆文明和破壞正義的覆轍。歷史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育和教化每一個公民對其國家、其歷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認同感、自尊感、尊嚴感、恥辱感,亦即形成“國民意識”。
歷史意識構成國民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事關走向世界的新世紀公民培育的大計。歷史認知關系到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學習歷史的意義主要有豐富自我、發展個性、減少失誤、加速成長、承擔使命、自覺人生。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學乃是一門塑造民族整體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認知的重要學術,應當將“真”、“情”、“思”、“行”統—為一個整體,這些都歷久彌新地給人們以感染、啟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寵兒如今卻失落了,史學危機的話題并非危言聳聽,歷史教育的延誤、式微和墮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愿與大家一樣為之關注、探索和分享。我試圖讓歷史教育不再尷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視,于是從彷徨到吶喊、困惑到醒悟;從疑惑到求索。
我力求讓歷史能夠成為滋養學生成長的補品,讓學生在成長中通過歷史的學習而喚醒自己,認識自己,張揚自己,營造一個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別是有獨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執著的信念要從四十歲重新開始,克服松懈、安逸或畏難心理,力爭做個“有思想”的歷史教師,立志要把課上出味道來,教出歷史的深沉、寬厚與博大,盡情展現其寬闊、生動和精彩,發掘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