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經過長期歷史發展而形成的,是中華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的。
在遠古時代,活動于黃河流域的主要有夏族,在北方主要有肅慎,在東部主要有東夷,在南方長江流域主要有三苗,在西北主要有羌族。
約在公元前27世紀,黃河流域的各部落族群,就為活動于今陜西境內的部落聯盟首領黃帝所合并,逐步奠定漢族祖先華夏(或稱華、夏、諸夏)的基礎。
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221年),當華夏族開拓黃河流域的時候,各少數民族也在遼闊的邊疆地區進行開拓而作出巨大的貢獻。
如肅慎、東胡等族開發了東北地區,“鬼方”、“獫狁”、“狄”、匈奴、鮮卑等族開發了包括蒙古大草原和華北北部以及西北的一些地區,羌、氐、戎等族開發了青藏高原,南方的三苗、濮、“南蠻”諸族開發了長江流域和川滇等廣大地區,東夷諸族開發了江淮流域,島夷開發了今沿海地區諸島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結束了長期諸侯割據的局面,統一了戰亂頻仍的中國,建立起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從秦朝以后,2000多年來,特別是經過漢、唐、元、明、清幾朝的努力,統一不但繼續維持,而且不斷地發展和鞏固。
從秦朝統一到清朝結束,在這漫長的2000多年的歷史上固然存在過幾次分裂,但分裂時期總共不過六七百年,國家統一時期共約1300多年,統一的時間大大長于分裂時間。
而且,即使在分裂時期,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認同自身是炎黃裔胄或中國境內的民族;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視為中華正統;所建立的王朝制度,均以繼承秦漢制度為基礎,實現農牧民族“胡漢分治”,以漢人農業經濟為立國之本,以漢文化為主導的農牧文化相結合;都以中國分裂為變態,統一為常態,各種政治勢力總以統一中國為己任,并確實醞釀著更高層次的統一。
從發展的趨勢來看,分裂的時間越來越短,規模也越來越小;而統一的時間則越來越長,范圍也越來越大,制度越來越完善,參與統一事業的民族越來越多。
元明清3個朝代的連續大統一就足以說明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所以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為什么說中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