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了微時代,手機和親情似乎互換了位置,手機成了生活伴侶,親情卻淪為了附屬品。
難得回趟家,在飯桌上不自覺地瀏覽著手機里各路聊天軟件,手機嗡嗡直震,馬上被媽媽狠狠敲了腦袋——“別玩手機,陪我們說說話!”放下手機,眼角卻老不經意的往那個角落瞟,總覺得缺了點什么。
在高科技泛濫的今天,大部分年輕人都像我一樣,埋頭沉迷于這方寸天地,似乎不登微信、不刷微博,生活就沒了內容。
看我騰出了空當,爺爺馬上湊上來問東問西,由于年紀大耳朵不靈了,跟他講話我總得手舞足蹈的,末了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明白,看上去倒是挺樂呵的。
細細想來,好久沒正兒八經陪家里人說說話了,自己難得回趟家,基本上也是低頭玩手機,這不是變相對家人“冷暴力”嘛!讓我慚愧的是,父母是“以德報怨”的典范,這種冷暴力總是單向的,我再不懂事,他們手中忙的仍然都是我的事,照料著我的衣食住行。
工作以后,飯桌可能是家人最常團聚的地方了,到了飯點兒,我們習慣于放下手頭忙的瑣事,歸心似箭的回到溫暖的家中,聞聞熟悉的飯菜香味兒。
也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老愛鬧別扭的爺爺每天在家里開始黏人了,平時老在爸爸旁邊跟前跟后,眼睛直直盯著,就像孩子仰望自己的父親。
賈平凹曾說過“前半生兒子是父親的影子,后半生父親是兒子的影子”。
誰說不是呢?小時候我們踩著他們的腳印成長,長大后他們將我們視作依靠。
小時候他們為我們擋風遮雨,難道終究換不來年老時一個溫柔的攙扶、一次全心全意的陪伴?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一次次相望和一個個背影,輪回交替。
我們改變不了自然時節的規律,只能盡可能的多些陪伴,少點遺憾。
有多少次,我們只顧在手機上刷新狀態時,親人們在一旁欲言又止只為和我們搭句話;有多少回,我們在忙著自拍、美圖,卻未察覺已經很久沒和爸媽合張影了。
手機只是便捷生活的智能化工具,本應在親情溝通上產生“正能量”,卻在我們手中演變成阻礙親情的障礙。
難道沒有朋友圈、QQ群,就沒有了歸屬感?“家”才是唯一可以永久停泊的港灣,與其日夜盼著不太熟悉的朋友的“關注”,不如放下手機,仔仔細細端詳身邊這些親切的面龐,它們在衰老,在被這個世界遺忘,而你,不能忘記。
別再問“時間去哪兒了?”握著手機,卻不知時光飛逝,親情難再續。
“天上人間,如果真值得歌頌,也是因為有你才變得鬧哄哄”。
不要讓家人生活在你的冷漠之中,熱熱鬧鬧的家里,即便吵鬧,也是溫馨。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社會現象手機與親情八百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