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識形態》讀后感
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史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當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上完成了對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學思想,實現了人類哲學史上最偉大的革命變革,創立了科學的實踐觀點,揭示了社會發展包括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的一般規律,闡述了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為核心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
其中也闡述一些倫理學的思想,例如經濟倫理中的分工原則,在這里就得到了較細的闡述。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這部著作中,做了于分工及其作用的分析。
分工起初只是性行為方面的分工,后來由于天賦(例如體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發地或“自然形成”分工。
分工只是草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才真正成為分工。
分工是私有制、國家和階級斗爭的前提。
分工包含著所有這些矛盾(生產力、社會狀況和意識),而且又是以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和以社會分裂為單個的、互相對立的家庭這一點為基礎的,與這種分工同時出現的還有分配,而且是勞動及其產品的不平等的分配,因而產生了所有制。
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的這種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國家這種與實際的單個利益和全體利益相脫離的獨立形式,在這種形式下進行著各個不同階級間的真正的斗爭。
分工是異化存在的前提。
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還有分裂,也就是說,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
所以這種社會力量在這些個人看來就不是他們自身的聯合力量,而是某種異己的、在他們之外的強制力量。
這種“異化”當然只有再舉辦了兩個實際前提之后才會消滅。
一是“沒有財產”(無產階級)同有錢有教養的世界相對立(使現存世界革命化),而是生產力的發展是絕對必須的實際前提。
馬克思和恩格斯闡述的關于“分工”的理論對于我們分析當今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至關重要的轉折點,中國由此擺脫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經濟開始騰飛。
然而,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的是一系列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貧富差距的逐漸擴大,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民主法制的不健全...其中,貧富差距的逐漸擴大無疑是最令國人擔憂的問題。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闡述了他們的“分工”思想。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分工是聯結生產力相互作用和矛盾運動的中介和紐帶。
一方面,生產力決定分工,分工的本質是生產力發展的合理邏輯結果, 分工又對生產力有反作用, 分工是生產力發展程度的評價標準;另一方面, 分工制約著生產關系的發展, 制約著所有制形式的更替, 而生產關系又對分工起著反作用。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引起分工的發展。
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與這種分工同時出現的還有分配,而且是勞動及其產品的不平等的分配(無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因而產生了所有制,它的萌芽和最初形式在家庭中已經出現,在那里妻子和女兒是丈夫的奴隸。
”正式這種不平等的“分配”,使每個人所擁有的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必然要產生差異,貧富差距不可避免。
伴隨著私有制的產生和發展,私人占有的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差異越來越大,貧富差距也就越來越嚴重。
改革開放以后調整了過去相對平均主義的生產關系,把私有制引入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當中,雖然造成了社會貧富差距的逐漸拉大,但它是與當今中國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
換句話說,當今中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遠沒有達到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的能夠消滅那種“異化”所要求的生產力高度發達的水平。
因此,在當今的中國社會,要徹底地消除貧富差距是不可能的。
相反,由于“分工”所造成的這種貧富差距,如果能夠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能夠調動人們生產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當然,這種差距不能過大,否則會引起和資本主義社會那樣尖銳的社會矛盾,這也不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設想的。
**說過:“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強調的是“共同富裕”,這也是我們發展社會主義的目標。
我們要采取消除那些不合理的貧富差距,把社會的貧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
相信隨著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異化”的分工和私有制的消失,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也會隨之消失,最終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人的全面發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求德意志意識形態讀后感一篇兩千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