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提升學習力的6種辦法》中,第5條,我的建議是:
面向未來而學習。
有些人年紀輕輕,動不動就建議學習國學,甚至有些父母,讓自己的孩子上私塾,還美其名曰避免現代教育的毒害。
國學不是不好,但是如果不是出于專業領域的研究或者是興趣,就不要把國學當成是自己的主要功課了。
傳統的、經典的東西,對現代社會有一定意義,但這個意義,明顯的不如科技、新知識更大。
一位朋友說他們公司學習某位先賢的理論已經兩年了,簡直不勝其煩。
他說現在已經明白了為什么年齡越大的人越熱衷于這類學習,因為這些東西不再變動,而且會結合人的經驗,所以容易營造出一種“年老德隆”的形象。
在學習方面,還是與時俱進更好。
有時候學國學,還不如學英語。
有人表示不同意。
不過不同意的人,并沒說清楚原因,這個話題,倒是值得深入說說。
1
學習任何東西,先要搞清楚概念。
“什么是什么。”
然而相當部分人,雖然經常談到“國學”,卻并不清楚什么是國學。
關于國學,我比較認同下面的概念: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并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有些人把國學和儒學混為一談,有些人提到國學,想到的就是《論語》、《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這兩種看法,都是把國學的范圍給大大縮小了。
事實上,國學按經、史、子、集來分,簡直是浩若煙海,而且百家爭鳴,不只是儒學一家。
單只先秦諸子百家的論述,就已經非常可觀。
不能因為自己不知道,就當它們不存在。
在百度百科的“國學”分類部分,其實解釋得已經比較詳細了。
國學網有列出“280種國學入門必備要目”,這個入門資料整理得算是相當全面了:
http://**zt/gxby/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面可不包括《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等,因為這幾本書事實上屬于兒童的蒙學,等于是幼兒園讀物,而《弟子規》產生于清初,此前并不存在。
所以很多人天天嚷著學習國學經典,結果所學的并不是真正的國學。
2
我不反對學習國學,如果以國學為專業,這當然得學,如果對國學有興趣,這當然也好。
我本人就是對國學興趣濃厚的那類。
在280種國學入門要目中,我讀過的倒也有些數量,有些是原原本本讀過一至幾遍的,有些是讀過沒讀完的,我小時候是讀《三字經》、《百家姓》、《增廣賢文》長大的,中學就讀完了三言兩拍等,《紅樓夢》是從小到大讀過百多遍的書,畢竟是在儒家發源地的曲阜,不謙虛地說,我的國學根底要超過不少人,文言文閱讀沒有多少障礙,聲律也還略懂,律詩、填詞至少中規中矩,以前在銀行工作時期,業余時間基本上就是讀書看電視,常讀的書里,《史記》、《資治通鑒》、先秦諸子百家都在其內,也恰恰因為這樣,才對“偽國學”深惡痛絕。
興趣是哪里來的?
興趣通常不是憑空而生,尤其是國學,假如不是家里有這個氛圍,單靠學校課文里學的那點古文,是很難培養起這個興趣來的,我的興趣,沿襲自父親。
家里的經史子集,也基本上都是父親買的。
現在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學國學,但自己對國學并沒有興趣,也不了解,那孩子真的會有興趣?
所以不少人所謂的學習國學,到頭來就是簡化為《弟子規》等,要求員工或孩子聽話、順從,用一些條條框框來約束住員工或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國學”已經成為工具,不要說談不上國學精華,事實上已經失去了正面意義。
企業宣揚這些也還好理解,畢竟組織模式在不斷變革,員工越來越不好管理,企業文化里加進這些所謂國學成分,讓員工有統一語言,至少還有利于管理。
但是家庭搞這些我是真不理解,親生父母要求孩子學習弟子規等,是為了孩子好?如果孩子真的聽從這些,被教育得乖巧順從,將來大學畢業了開始工作,在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職場,如果處處溫良恭讓,逆來順受,能有多大的競爭力?
職場上需要的是狼,而父母卻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溫順小綿羊?
據我所了解的,很多企業倡導國學,員工在工作時間是可以按照公司要求學習這些,但很多人內心里也是抵制的,下了班就扔一邊去了,對他們來說,這是不勝其煩的政治任務,應應景就行,哪還需要當真呢?
我以前上班的時候,有次公司請一位大學教授來給我們講《弟子規》,教授帶著我們一句句朗誦,他讀一句,我們跟一句,這半個多小時也就進去了,我當時心想:“這錢也真是太好賺了??”
讓讀就讀啊,為啥要和領導對著干?反正上完課該干啥干啥,最重要的還是KPI。
這玩意兒就算考上100分,我的KPI完不成,公司也不會發我獎金。
不過我離開公司的時候的確是如釋重負的,心想再也不用被強迫學這些玩意兒了。
后來聽前同事說他們又有了新的學習內容,不禁幸災樂禍,每次見他們都問“你們現在還在學那個啥啥嗎?”(一臉壞笑)
3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孩子的功課本來就夠繁重,而成人也往往會給自己安排很多的學習內容,對于專業研究者,國學是功課,對于有興趣的人,國學是精神滋養,學起來不會形成太大負擔,但對于這兩類以外的人,尤其是被企業或家長安排了學習任務的人,那就不是一般的頭疼了。
就算是自己有興趣學習的人,我也建議先弄懂國學的概念,不要覺得對《三字經》有興趣就是對國學有興趣了,這真不是一碼事。
事實上,學習國學的難度,高過一般人的想像,雖然是中國人的母語,但學習文言文的難度不亞于英語。
有些學校把《弟子規》列為考試項目,不少家長還抗議,我為這些家長叫好,因為他們不傻。
把《弟子規》誤認為國學經典,要求自己孩子學習的父母,不是壞,因為愛孩子的心,他們肯定有,他們只是不懂,只是對國學有誤解。
也有些人說讀《弟子規》和《了凡四訓》等是真的讓自己心里平和寧靜了,如果這就是他們所要的作用,那也未嘗不可,這就和手抄《金剛經》是一樣的道理,因為專注而減輕了浮躁——話說,很多人雖然手抄《金剛經》,但其實也并沒弄懂經書里說的是什么。
如果讓他們解釋下什么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們也不見得能夠清清楚楚地講出來。
讓人感嘆的就是這樣:國學,在很大程度上成了點綴,當人們在大談國學的時候,其實少有人觸及內涵。
我有次去深圳大學游逛,在桂廟新村一帶看到不少墻畫,宣傳二十四孝,當時就覺得挺荒謬的。
如果學生們真是相信了二十四孝,那就都應該按照父母要求的,讓回家趕緊買票,讓考公務員趕緊備考,讓相親趕緊點頭,讓生娃趕緊來倆,倒似乎是皆大歡喜,但是年輕人的自我意志呢?獨立呢?
4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不學習點國學的確也是有些遺憾。
有很多父母缺少國學根底,我建議和孩子一起學習,而不是單純要求孩子學習。
學的話,可以從《聲律啟蒙》(推薦原因參見:今天,我還是想推薦《聲律啟蒙》)、唐詩、宋詞、古代散文、《戰國策》開始,《戰國策》里有很多計謀(是上乘計謀,可不是宮斗戲里的宮心計),可以當故事講給孩子聽。
《史記》也是強烈推薦的,尤其是在學習中國歷史的時候,可以對照著一起讀。
唐詩、宋詞、古代散文等都選擇名篇就好,我手里有本早年間買的《歷代散文名篇大觀》https://**subject/3381057/不過現在已經沒有了,這本書我一直帶在身邊,是我的精神食糧,古文有很多篇都適宜誦讀,所以我練習演講發音的時候也會用到。
對于國學,我也不過是入門而已,我的看法,也難免偏頗狹隘,不過我不管是喜歡還是反對,都會給出理由,對于不同意見,我也不會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一味反對,我只是希望,在提出不同意見時,最好是能夠也列出自己的理由,這個理由,其實不是為了說服我,當你需要花費時間去學習、當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學習他們認為的國學的時候,難道不需要給出理由嗎?
就是說:不管你做什么,都要是清醒、了解相對全面信息的情況下去做的,而不是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也不是連概念都沒弄清楚就去學習了。
學習應該清醒而堅定,才會有更好的效果。
昨天從深圳來到北京參加一刻Talks的演講,臨行前去參加了一下大V聚會,因為秋葉大叔正好也來深圳舉辦新書活動,但當時場地變動有些小麻煩,急得不行,回去路上又焦急,結果又摔傷了,前一次摔的胳膊還沒好,這次摔傷了手指和腿。
準備從北京回深圳后就趴家里不動了,不再離開家門一公里,下雨天更不外出。
這兩天夜里都睡得太少,特別累,今天活動結束后到酒店后先睡了片刻,再起來寫文章,今天就寫這一篇吧,希望對大家有價值,不會浪費大家的閱讀時間。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為什么不建議普通人把國學當成主要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