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確定滲透傳統文化的主陣地——語文課堂。
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原野,而語文課堂就是學生培養、提高自己文化素養,豐滿生命、鍛造生命的樂園。
所以,在語文課堂上不僅是要傳授語文知識,更要注重滲透傳統文化。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根據語文教學實際,創設必要的情境,給學生提供接觸、感受傳統文化的渠道,讓學生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進行甄別、汲取,使他們在活動中感悟文化,體驗文化,規范自己言行舉止。
這樣,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得到的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傳統文化的熏陶、滋養。
最終,學生將獲得一個靈秀、豐滿的生命。
其次,確定滲透傳統文化的主要方法——在教授學生知識中滲透傳統文化。
所謂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
而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儒家為內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酒令、歇后語等。
要想把這些文化因素滲透、融入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實在不是一件容易事。
本人是這樣嘗試的:
在備課時下足功夫。
所謂備課是教師根據自己所教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最合適的表達方式和順序,以保證學生有效地學習。
我們要想在教授學生知識中滲透傳統文化,就必須在備課時下功夫。
要備課,首先要備教材,其次要備學生。
備教材時,要弄清楚一篇課文有沒有涉及傳統文化的影子,又包含了多少傳統文化的因子,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如何創設情境,讓學生最大限度接觸、感受傳統文化;備學生時,要弄清楚學生現階段所掌握的傳統文化知識,知道什么樣的傳統文化要滲透,什么樣的傳統文化已不需要耗費時間等。
在上課時做足功夫。
所謂下足功夫,其實可分為兩種情況,即顯性教授和隱性滲透。
顯性滲透就是在學習課文時,一些傳統文化知識就在其中,是必須學習的一部分。
例如,我們在學習高中語文必修課時,古文部分已然分開,即散文和韻文之別。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如何在散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