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網絡用語豐富了我們的語言 臺灣大學
反方:網絡用語污染了我們的語言 浙江大學
主持人:各位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你們好。
您現在來到的是雙星杯2011國際大學群英辯論會的比賽現場。
歡迎各位!
辯論是思維的碰撞,那么今天我們場上的主角已經做好了準備。
正反雙方。
首先掌聲歡迎正方,來自寶島臺灣的臺灣大學的同學們,你們好。
而和臺灣大學同學對陣的是反方,浙江大學的同學們。
我們經常說啊,國際大學群英辯論會,就好像是辯論界的“世界杯”。
那么既然是有比賽的性質的話,我們就需要非常公平、公正、公開的裁判員。
今天來到現場的評委,就將行使裁判的職責。
讓我們歡迎他們的光臨。
好了,各位親愛的觀眾朋友們,馬上我們將進入我們的辯論賽階段。
相信很多電視機前的觀眾都很想了解,今天我們究竟要辯什么樣的辯題呢?是這樣的,在電腦網絡日益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熟悉了許許多多的網絡用語出現在聊天工具上、BBS上,可是我們又發現慢慢地,這些網絡用語進入到了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進入了我們的語言體系和文字書寫體系。
比如前兩天,我發現我媽媽學會了一個詞,她經常說“坑爹”。
哎呀,這個很坑爹,那個也很坑爹。
導致在我和我母親聊天之后,我的父親會經常過來問,“哎,剛才是不是聊到我了?”我覺得這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
那么究竟這個網絡用語進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好還是壞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有人說,網絡用語進入到日常生活當中,是對我們日常生活中語言體系的一種打擊;也有人說,這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方式,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沒有什么可非議的。
這也就引出了我們今天的辯題。
我們今天的辯題就是:究竟網絡語言是豐富了我們的語言,還是污染了我們的語言。
正方臺灣大學他們的觀點是:網絡語言豐富了我們的語言;而反方浙江大學他們的觀點是:網絡語言污染了我們的語言。
下面在正式辯論開始之前,我們來一一地認識一下場上的六位辯手。
首先從正方開始。
正方一辯—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專業大學四年級黃登能。
黃登能:各位好。
主持人:正方二辯——臺灣大學政治系,大學四年級林妍伶。
林妍伶:各位午安。
主持人:正方三辯——臺灣大學法律系大學四年級劉少翔。
劉少翔:在座的各位大家好。
主持人:下面為各位介紹的是反方的選手。
反方一辯——浙江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大學四年級皮鑫。
皮鑫:大家好。
主持人:反方二辯——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大學三年級范恒楨。
范恒楨:大好。
主持人:反方三辯——浙江大學光電工程信息專業四年級遲浩原。
遲浩原:大家好。
主持人:本次國際大學群英辯論會的賽制非常的有趣。
我們每場并不是非要辯出一個勝負,而是通過每一場場上青年才俊的思辯,評出一位優秀辯手。
那么在場的六位選手機會均等,就看你們自己的表現如何。
閑言少敘,馬上進入今天的第一環節——開門見山。
開門見山這個環節呢,每一位選手都有發言的權力。
每個選手開宗明義,30秒鐘時間,闡述本方觀點。
從正方一辯開始交替發言,做好準備了嗎?希望開一個好頭。
請。
黃登能:各位好,網絡語言指的是它以漢語為基礎,夾雜英文、圖像還有符號所形成的語言混用語。
還有兩個特色跟傳統語言不一樣。
第一個是網絡語言通過非語言線索,它能夠讓我們傳統的對話更顯得生動活潑,這是傳統語言達不到的。
第二個是網絡語言,它補充了所謂的社會臨場感,也就是社會語言上所謂的Social presence。
這兩個特色呢,它可以讓語言的對話產生更多面對面的效果,豐富了我們傳統語言的對話,讓我們語言更加豐富,謝謝。
主持人:反方一辯。
皮鑫:正如未經處理的大量有害物質,決定了污水污染水源的本性,未經篩選的大量臟話亂話,也決定了網絡用語污染語言的本質。
大量使用包裝后的粗鄙詞匯玷污了語言環境。
特定人群才能掌控的隨意創造扭曲原因的網絡用語,則妨礙了溝通交流。
而當它擴散到了語言能力差、基礎知識差的青少年時,則妨礙了規范的傳承。
謝謝。
主持人:正方二辯。
林妍伶:網絡語言是什么?請看,這個“囧”字原本是光明的意思,但在網絡上卻用來表跟一個無奈、吶喊的表情,簡單一個字清楚、明了。
接下來看“Orz”,不具任何智慧的意思,但卻傳神地表白一個人跪地的樣子,僅僅一個圖勝過千言萬語。
這就是網絡語言的創意,這就是網絡語言的在傳達當中帶來的高效率。
主持人:反方二辯。
范恒楨:我們來看現實實例。
首先,這樣經過巧妙偽裝的粗話、臟話大行其道,試問誰能給語言一個純潔的天空。
第二,網絡用語大量使用,許多人都是掌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我說“我勒個去”,你說“你也去呀”,這豈不是讓人啼笑皆非。
第三,重慶市某小學寫出了這樣一篇高水平的作文。
試問這樣的孩子能讀出朱自清先生散文的美嗎?上海高考規定,使用網絡用語將按照錯別字進行扣分。
對方辯友您認為這是為什么呢?
主持人:正方三辯。
劉少翔:網絡語言透過網絡的文字,使我們表達更加多元,豐富了我們的語言。
同樣,就像是游衣一樣,游衣使我們在水里減少阻力,所以豐富了我們的衣著。
同樣的道理,對方同學說這個網絡語言如果用在作文里面,就好像是穿泳裝參加聯歡晚會一樣。
人們會說,你穿錯了衣服,也因此不會說這個游衣污染了我們的衣著。
所以對方辯友,你只有論證人用錯了語言,還沒有論證網絡語言污染我們的語言。
同時,對方辯友又說語言不精確,難道傳統語言沒有一字多意或一詞多意的現象嗎?
主持人:反方三辯。
遲浩原:使用的問題根源何在呢?首先是一個偽裝。
網絡給人一種隱蔽的錯覺,所以好像換一個字說說,說粗話就沒有關系了,于是肆無忌憚。
第二是一個混亂。
從創造到使用,都是恣意而為,甚至有時就是為了標新立異向改換寫法。
所以新詞源源不斷,而規范搖搖不起。
第三是失范。
因為年輕的孩子們,他們對語言的把握遠遠沒有成熟。
所以,他們無法正確地區分網絡語言的失范和傳統語言的規范之間究竟應該是什么關系。
謝謝。
主持人:謝謝雙方辯手。
第一環節開門見山已經結束了。
主持人:相信現在雙方辯手都已經逐步地進入了狀態。
那么馬上我們要進入今天辯論的第二個環節——那就是角色爭鋒,請選手就位。
什么是角色爭鋒呢?就是我們場上的六個選手,要每個人選擇一個對本方觀點有利的角色來扮演,同時與對方進行語言方面的斗智斗勇。
而發言的選手,也就是角色的扮演者,有40秒鐘闡述時間。
同時,對方選手將對角色的扮演者進行反問。
雙方的對話時間是1分20秒鐘。
我們從正方一辯開始。
請告訴大家,你所扮演的角色是?
黃登能:胡教授。
主持人:40秒鐘計時開始。
黃登能:各位好,我是當年推動白話文運動的胡適胡教授。
其實當年白話文運動也面臨了非常非常多批評,我舉一個當年我同事批評我的例子。
當年我同時黃凱他就說啊,他說如果今天你老婆死了,我打電報通知你回家,我用文言文我只要打,“妻喪、速歸”四個字。
你用白話文呢?你需要打“你老婆死了,快回家”八個字。
他說毫無美感,又沒有新意。
他說這種白話文呢不值得追從。
可是我們想想看,剛才對方辯友對我們批評,好像當年白話文也受到這樣的批評,可是呢到現在,白話文都變成你跟我都在使用的語言的時候,我們還會覺得白話文污染我們的語言嗎?不會的,謝謝。
主持人:反方選手清做好準備,提問及回答時間1分20秒。
從誰開始?
遲浩原:從我開始。
主持人:1分20秒,計時開始。
遲浩原:首先請問胡教授,您當年在推動白話文運動的時候,有這樣一個主張,叫做國語的文學。
然后在這句話之后,您緊跟了一句叫做文學的國語。
意思是即使是白話文,即使我們要改變,至少也要有一個雅正的地方,至少要有一個規范,是這樣嗎?
黃登能:但是要有規范的,我們想想看。
當年我們引用了非常多的外來語,我們都是用什么?取其音嗎?你看“得率風”就是我們所謂的telephone,你看所謂的“沙發”就是所謂的“搜發”。
其實你看今天的網絡語言,它有的取其音,有的取其形。
所以我們看到,其實規范依然在,所以我們覺得,白話文、文言與、網絡語言都是一樣在中文體系下。
謝謝。
遲浩原:您說的很有趣。
您說這個規范還是存在的,只要我們認得出來,規范還是存在的。
比如說這樣一個詞,我是不大想把它讀出來了啊(尼瑪)。
您覺得這樣一個詞,它究竟體現了什么樣的規范,又究竟是從您所謂的非語言因素還是所謂社會臨場感上豐富了語言呢?
黃登能:它當然是一個非語言線索。
您想想看,您說的那兩個字其實有一點帶有語氣的感覺。
這就是一種你在網絡對話之中沒辦法使用的。
當然我現在暫時沒有辦法跟你討論說,你在網絡上聊天怎么樣。
可是當年我們引用了外來語,其實也都是使用一樣的邏輯,一樣的效果。
它就是諧音嘛,我們認得出來不就好了嗎?
遲浩原:那您覺得這兩個字,跟它代表的兩個字有什么區別呢?
主持人:時間到,謝謝。
主持人:反方一辯皮鑫,你做好準備了嗎?
皮鑫:好了。
主持人:可不可以告訴大家,你所扮演的角色是?
皮鑫:我扮演的是一名年輕的小學語文老師。
主持人:40秒,計時開始。
皮鑫:我就是這個小學的語文老師,幾年前我自己也剛剛從大學畢業,在大學里面的時候,上網泡論壇是家常便飯。
那個時候我自己也是開口“MM”,閉口“GG”,我覺得新奇、好玩,不說就OUT了。
可是工作之后,我真的說不出口了。
小孩子正是一筆一劃學語言的時候,他們基礎還都沒有打好,可是沒有人也沒有辦法約束泛濫成災的網絡用語對他們的滲透。
孩子們的作文都已經寫成這個樣子了,各位,能聽之任之,放任不管嗎?這樣長大的孩子,將來滿口莫名其妙的網絡用語,做評論員工滿篇“尼瑪”、“傷不起”,做主持人開口“坑爹”、“有木有”。
作為語文老師,這樣的責任我負不起。
謝謝。
主持人:小學老師。
正方提問時間及回答時間1分20秒,計時開始。
黃登能:您剛才說的是一個案例。
但我們想知道的是,真正地調查到底有沒有真正的調查或者研究告訴我們說,小學同學因為這樣亂用了所謂的網絡語言,或者是小學同學的能力因此下降了呢?
皮鑫:這位同學您好,的確有這樣的調查。
我們在中國各大主流媒體上都看到過這樣的文章,無數的中學老師、小學老師,甚至是大學教授,都在表達對于目前中小學生語言文字失范的擔憂。
曾經有一位大學教授表示,在2007年以后入學的大學生,他們的文筆中,錯別字的概率明顯地提高。
連大學生都尚且如此,一個基礎知識都沒有打牢的小學生,你又怎么能指望他懂得什么是正確呢?
劉少翔:對方辯友,我這里也有一份英國的研究。
它里面說沒有使用網絡語言和使用網絡語言的小孩子,在語文能力上面的鑒定,拼錯字的比例是差不多的。
那這樣你方又如何解釋這份研究和你方研究沖突的地方呢?
皮鑫:您調查的是以英文字母為主母語的小學生。
可是我們知道漢語的特點是字音字形字。
如果我們把音搞錯了,這個字就會完全地不一樣。
所以您不能用不同的語言體系來進行討論。
黃登能:如果您說音不一樣,那為什么有的諧音我們就會視而不見呢?
皮鑫:諧音字的創造也是講規則的吧。
既然如果把“尼瑪”這種詞教給小學生的話,對他的影響是好是壞呢?
主持人:謝謝到。
主持人:來,正方二辯。
請問一下,您所扮演的角色是?
林妍伶:一位女大學生。
記者:計時開始。
林妍伶:在網絡上聊天的時候,你看到這樣一個牌子,“你再這樣我要生氣了”。
他到底在說什么?他說話的時候語氣還有情緒,他到底在做什么?但是如果他加上了網絡語言,這我就知道,他說的是“你•再•這•樣•我•就•要•生•氣•了==#”。
是生氣,是爆青筋的。
又或者他說的是,“哎喲,你再這樣我要生氣了>////<啦”,是害羞的表情。
又或者他可能是說,“你再這樣我要生氣了T-T”,是哭泣的。
這樣表達方式,其實就是老師所有教的社會臨場感。
通過這些非語言的表情、肢體動作、線索幫助我們的溝通,增加我們溝通的效率。
主持人:反問及回答時間1分20秒,計時開始。
皮鑫:這位同學您好。
今天如果我們這樣一些已經有了辨別能力的成年人使用它,當然無可厚非。
可是我就在我的孩子們的作文中,看到他們在作文中,也使用了這樣的表情符號。
可是這個東西是不允許的呀,請問您怎么解決呢?
林妍伶:我想跟你分享一下我小時候的情形。
我小時候在臺灣,我要學中文要學英文,還要學跟爺爺奶奶溝通的閩南語。
我常常會有一種錯用的狀況,不止寫錯地方的時候,鬧了很多的笑話,被老師罵、被父母笑。
但是其實漸漸長大了以后,我開始分辨不同的地方講不同的話,看我的需求是什么。
甚至現在到了大學,我也要開始學著在論文里面,期刊里面,我甚至不能用我平常講的話來表達我在文章中的謙虛。
這就只是需求不同,不同的語言。
那用錯地方,就好好把它學會。
這真是你老師要教好他的地方,不是嗎?
皮鑫:可是如果當網絡語言,以一個大量的、不可控的狀態,一下子涌入您的生活的時候,就已經不同于您的父母跟您說方言,平常是細聲慢語的交流的時候,我們作為老師怎么能控制得住呢?
林妍伶:首先對您所說的“大量涌入”這個一個比較抽象跟感覺的詞,我不太知道是什么樣的一個狀況。
但是對我來說,網絡就是生活的一個部分。
更多的時候,跟學校的生活是一樣的。
主持人:時間到,謝謝。
主持人:反方二辯,告訴大家,你所扮演的角色是?
范恒楨:我是一名大學生的父親。
主持人:40秒種,計時開始。
范恒楨:大家好,作為一名父親,旗幟站在這里和很多的年輕人在一起,討論這個網上說話的事情,可能我并不是很擅長。
但是我最不能接受的一點,好像現在網上罵人的話都變得合理了。
我其實對我的孩子家教是非常嚴的,孩子在我面前是一個臟字都不敢吐的。
可是現在回到家后,“我擦”,“尼瑪”這樣的話幾乎每天都在說。
我說他呢,他還說我太什么,太“凹凸”了。
我作為一個父親,孩子這么大了,我又不能打他。
但我實在非常擔心我孩子現在的現狀。
可以說希望他也能夠理解我作為一個父親的心情,我特別想知道這樣的現象究竟是怎么樣造成的。
謝謝大家。
主持人:1分20秒時間,雙方選手做準備。
林妍伶:作為父親,你很不喜歡你的孩子罵臟話。
但我也知道,你活到這把年紀,人總有不如意的時候,難免會有生氣、憤怒的時候,難免會有罵出臟話的時候,難免會罵人家“你這個王八蛋”的時候。
那請問,你認為這樣“王八蛋”罵人的話,在我們的語言當中,是污染我們的語言還是豐富了我們的語言。
范恒楨:首先說啊,我不知道您的父母是怎么教育您的。
反正我作為父母,從小是告訴我的孩子,你再生氣也絕不允許罵人,不管因為什么樣的情況。
所以,我的孩子從小不會罵人。
當然,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我們看現在網上出現了很多,還有什么TMD,TNND啊,現在我的孩子覺得這不是罵人了。
他并不覺得這樣是一種羞恥,是一種道德的敗壞。
他告訴我,這根本不是罵人,這是一種潮流,還讓我跟著學。
黃登能:對不起。
這位中年父親認為,今天一個最干凈最干凈的語言,就是在我們生氣的時候不能罵人,在我們憤怒的時候不能罵人。
所以你覺得這樣的語言很豐富,您覺得這樣的語言很純凈是嗎?
范恒楨:其實也不是這樣的。
我當然也不希望我的孩子憋出毛病來。
但是,就算你控制不住,你去罵人的話。
其實我跟他說了,最不能接受,最不能理解的是,罵人你就爽爽快快地罵,為什么要在網上做那么一層包裝呢?其實我覺得這樣,它的本質還是罵人,是不好的。
最起碼這一點,我是不能教育孩子的。
不管您怎么想,我是絕對不能教我的孩子罵人的。
謝謝。
主持人:正方三辯,你所扮演的角色是?
遲浩原:我所扮演的角色是一個關注網絡語言的語言學學者。
主持人:40秒鐘,計時開始。
遲浩原:剛才那邊那位老師提到,說中小學生因為這個事情導致了語言的混亂很嚴重,而對面那個同學說不會。
其實中間差別在哪里?差別就在于,中小學生他接觸網絡語言,是在他整個第一語言系的過程之中混進去的。
所以,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他真的分不清。
至于剛才那位父親說的那個問題,我覺得網絡的語境要負一點責任。
首先網絡是一個文字溝通的語境,所以就會讓人有一種感覺,好像我換個寫法說的就不是原來那個粗話了。
其次,網絡雖然是文字,但也是一種交流語境,這樣就比較容易遷移到日常交流之中。
再往后,網絡上發言有的時候在抒發情緒,所以這個習慣更難改。
謝謝。
主持人:時間到,謝謝。
下面1分20秒鐘,交給雙方的辯手,首先從正方開始。
劉少翔:你說小孩子使用網絡語言,是用在作文里面,不能怪他們,是他們分不太清楚。
所以請教你的,你覺得小孩子使用網絡語言,在作文里面叫做污染我們的語言,對不對?
遲浩原:這是污染我們語言的一個體現的方面。
劉少翔:那出了這個之外,有沒有其他污染語言的標準呢?
遲浩原:當然有。
比如說我引用生態語言學的觀點來說。
首先,造成我們語言語詞體系混亂的,就可以叫做對語言的污染。
其次,造成溝通障礙的也可以叫做對語言的污染。
這個標準其其實是有的。
劉少翔:體系不一樣,就會造成溝通混亂,這兩個是同一件事情。
所以確定一下,您方覺得,語言不精確造成混亂就是污染。
您方也覺得,小孩子使用不對的語言到作文里面也叫做污染,沒有錯吧?
遲浩原:不。
前面那種是污染,后面是一種表現。
劉少翔:后面是一種表現,所以跟語言沒有關系,語言不會因為小孩子錯用是污染,是因為小孩子的問題。
所以只有一個不精確叫做污染,對吧?
遲浩原:不不不,您說反了。
恰恰是因為語言被污染了,才會有那樣的體現,不是沒有關系的。
林妍伶:對方辯友,如果你今天覺得不精確就是污染的話,“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這“云彩”是回憶是遺憾還是什么東西,你可以回答我嗎?
遲浩原:對不起,我時間不夠。
主持人:反方三辯做準備。
您所扮演的角色是?
劉少翔:扮演一位罵茶飲的老板。
主持人:40秒鐘,計時開始。
劉少翔:大家好,今天我不是語言專家,但我想這個語言呢跟這個賣茶的道理是一樣的。
說到這個茶,有人會說這個茶里面加了糖,哎,豐富了茶葉的味道。
那茶里面加了奶呢,也豐富了茶的味道。
這時候如果茶里面加了鹽呢,有人就說污染了茶的味道。
可是這時候不要掛大哥我老王賣瓜,說你們少見多怪了。
其實在臺灣的客家茶,蒙古的咸奶茶都是加了鹽的,甚至在西藏的酥油茶,甚至還加了油呢。
其實所謂的污染,其實是大家不習慣而已,多加嘗試,豐富我們的茶道文化嘛。
謝謝。
主持人:1分20秒鐘,雙方選手做準備。
反方發言。
范恒楨:您好,老板您好。
劉少翔:您好。
范恒楨:我剛剛只說我是一個父親啊,我沒有說我是干什么的。
我是一個搞污水處理系統的。
其實我覺得呢,今天我們討論這個語言和我這個工作也有點關系。
我們覺得網絡用語啊,好像我們處理污水一樣。
它里面有沒有好東西呢?有!它有鉀離子呀,鈉離子呀。
它有沒有好東西呢?有,它有水。
它有沒有壞東西呢?也有,有重金屬離子。
可是當我面前擺了一桶污水的時候,你要問我它是壞的還是好的,我想作為我們這個行業的人,沒有第二個選擇。
劉少翔:污水有好的有壞的。
就像茶,可是茶這個東西有好的茶跟壞的茶。
可是這個好的茶跟壞的茶,就只是大家味道習慣不一樣而已,這也不能夠說今天咸的味道的茶,辣的味道的茶就是壞的茶。
其實在云南西北地方的少數民族里,他們喝的龍虎斗茶里面就加了一點辣,喝起來可以渾身通體舒暢,驅寒驅濕,這不能夠說它是壞的茶。
所以其實你也不用太介意這個茶的味道到底是怎么樣。
只要多多地嘗試你就會發現茶道中的美啊。
范恒楨:有沙子的話還是豐富的嗎?
劉少翔:沙子……
主持人:時間到,謝謝。
主持人:接下來是第一輪投票環節——優勝時刻。
請雙方選手以及電視機前和現場的觀眾認真聽一下我們的投票原則。
在場的八位評委,將分別選出每一支隊伍里面自己認為發揮比較好的兩位選手。
本輪投票之后,每個隊伍將有兩位選手晉級,有一位選手留在自己的位置,不可以再次發言。
首先,葉先生?
葉海林:就是正方的一辯和三辯。
主持人:正方一辯、三辯。
蘭萱:我決定投給2號和3號。
趙令茂:我是投給第二位和第三位。
彭吉象:我也把票投給正方的第二位和第三位。
董卿:我把票投給正方的一辯和三辯。
洪琳:我把票投給正方的2號和3號。
路一鳴:2號的女生的感染的優勢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然3號非常敏捷,思路也很嚴密,所以我也把票投給2號和3號。
楊雨:正方2號豐富的表現力,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所以,我也把票投給了正方的二辯和三辯,謝謝。
主持人:謝謝。
我們現在正方的票已經投過了,看一下最終的票數。
我們評委老師的意見比較統一,最終進入下面辯論環節的是正方的二辯和三辯,恭喜你們。
無法發全文,請閱讀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網絡語言污染了我們的語言要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