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唐代文學家劉禹錫著,文章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
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銘”。
作品簡介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
“銘”本是古代刻于金屬器具和碑文上用以
敘述生平事跡的一些贊頌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頌德與昭申鑒戒。
后來逐漸發展演變為一種獨立的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由于這種文體獨特的歷史淵源,使這種文體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簡約、寓意深刻等特點。
根據古文體的分類, “銘”是應用文。
明白了銘的意思,也就明白題意,即對陋室進行歌頌,內接內容,即對陋室內的人的高尚品德進行歌頌。
實際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頌道德品質之實,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托物言志,以此闡明作者的生活態度和人生觀。
這一點與《愛蓮說》頗為相似。
此處陋室是劉禹錫于長慶四年任和州刺史時所建。
編輯本段原文及解釋
原文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dú)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英文原文
An Epigraph in Praise of My Humble Home A mountain needn't be high; It is famous so long as there is a deity on it. A lake needn't be deep; It has supernatural power so long as there is a dragon in it. My home is humble, But it enjoys the fame of virtue so long as I am living in it. The moss creeping onto the doorsteps turns them green. The color of the grass reflected through the bamboo curtains turns the room blue. Erudite scholars come in good spirits to talk with me, And among my guests there is no unlearned common man. In this humble room, I can enjoy playing my plainly decorated qin, or read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quietly, Without the disturbance of the noisy that jar on the ears, or the solemn burden of reading official documents. My humble home is like the thatched hut of Zhuge Liang of Nanyang, or the Pavilion Ziyun of Xishu. Confucius once said: "How could we call a room humble as long as there is a virtuous man in it?"
注釋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山不在于它的高低,有了仙人就成為了名山。
(2)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水不在于它的深淺,有了龍就成為靈異的(水)了。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是一間簡陋的屋子,只要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
(4)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苔痕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
(5)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在這里談笑的都是學識淵博的學者,來來往往的沒有學識淺薄的人。
(6)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覽珍貴的佛經。
(7)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沒有嘈雜的管弦樂擾亂著(我的)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體勞累。
(8)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楊子云的舊宅。
(9)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斷句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解
題目:選自《全唐文》。
陋室,簡陋的屋子。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發展成一種文體。
(1) 在:在于,動詞。
(2) 名:名詞作動詞,出名。
(3) 靈:神奇,靈驗,這里作動詞,顯現靈驗。
(4) 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詞,這。
是:判斷動詞。
陋室:簡陋的屋子。
(5) 惟:只。
(6) 惟吾德馨:只是我(陋室主人)的品德而聲名遠播。
德馨:品德高尚。
馨,香氣散布的遠,古代常用來形容人的品德高尚。
吾:我,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碧綠,長上臺階;草色青蔥,映入簾里。
說明來拜訪劉禹錫的人少。
草色入簾青,庭草不除,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態,渲染了恬靜的氣氛。
(8) 鴻儒:大儒,博學的人,學識淵博的學者。
鴻:通“洪”,大。
儒:有學問的人。
(9) 白丁:原指平民百姓,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10)調(tiáo)素琴:調,彈奏,調弄;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11)金經:古代用泥金書寫而成的佛經。
(12)絲竹: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
這里指音樂。
(13)之:助詞,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義。
(14)亂耳:使耳朵擾亂(使動用法)。
亂:使……擾亂。
(15)案牘(dú):官府的公文。
牘,①古代寫字用的木簡。
②文件;書信。
(16)勞形:使身體勞累(使動用法)。
勞:使……勞累。
形,形體、身體。
(17)南陽:地名,今河南省南陽市西。
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陽臥龍崗中隱居躬耕。
(18)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
這兩句是說,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因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出仕前曾隱居南陽郡隆中山中。
揚雄,字子云,西漢時文學家,蜀郡成都人。
廬,簡陋的小屋子。
(19)何陋之有:有什么簡陋呢?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無實義。
全句意為“有何陋”。
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簡陋了。
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著“君子之居”的意思。
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
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
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譯文:山不在于它的高低,只要有神仙了居住就會出名。
水不在于它的深淺,只要有龍就靈異了。
這是一間簡陋的屋子,只是我(陋室主人)的品德而聲名遠播。
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中。
在這里談笑的都是學識淵博的學者,來往的沒有學識淺薄的人。
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覽佛經。
沒有嘈雜的管弦樂擾亂(我的)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體勞累。
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但是因為主人有名,都受到了人們的敬仰)。
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編輯本段寫作特點
最突出的藝術手法的比興。
文章開頭運用“山”“水”類比,引出陋室具有名和靈的性質,點明主旨,暗示陋室不陋。
(以山水比陋室,以仙龍比德,以名靈比馨)
編輯本段分集劇情
分集查詢 收起查詢 1集寫作背景
據史載,劉禹錫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
革新失敗后,他北邊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及安徽和州縣通判。
字字珠璣、錯落有致、構思巧妙、寓意深刻的《陋室銘》,充分表達了作者高尚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有識之士曾云:如果劉禹錫官運亨通,一直在朝廷為官,身居殿堂,他能寫出《陋室銘》這樣傳頌千古的佳作嗎?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劉禹錫
《陋室銘》的作者,人們普遍認為該文為劉禹錫所著。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河南洛陽人。
字夢得,晚年自稱“廬山人”,是“古文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世稱“劉賓客”、詩豪。
劉禹錫生于嘉興(當時屬蘇州),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縣)。
唐代大詩人、文學家、哲學家和進步的思想家。
劉禹錫生活在唐代中后期,晚年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與朋友交游賦詩,生活閑適。
死后被追贈為戶部尚書。
其詩現存800余首。
其學習民歌,反映民眾生活和風土人情的詩,題材廣闊,風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轉、樸素優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
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擊鎮壓永貞革新的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
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跡。
詞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著有《劉賓客集》(一稱《劉夢得文集》)劉禹錫在洛陽時,與白居易共創《憶江南》詞牌。
唐順宗時,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專權的藩鎮割據勢力。
失敗后,屢遭貶謫,本文即作于此間。
劉禹錫為人正直,在政治上主張法治。
在文學上,他比較重視文藝的社會價值。
他流傳下來的作品,有不少具有明顯的進取精神。
王安石稱他為“天下奇才”,白居易稱他為“詩豪”。
劉禹錫因革新,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貶為安徽省和州刺史。
按當時的規定,他應住衙門里三間三廈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縣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他,給他小鞋穿。
策知縣先叫劉禹錫在城南面江而居。
劉禹錫不但不埋怨,反而高興的撰寫了一聯貼于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爭思辯”。
他的這一舉動氣壞了策知縣,他 又令衙門的書丞將劉禹錫的房子由城南門調至城北門,住房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而這一間半位于得勝河邊,附近有一排排的楊柳。
劉禹錫見了此景,又作了一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
他仍在此處讀書作文。
策知縣氣得肺都要炸了,又和書丞商量,為劉禹錫在城中尋了一間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僅半年,連搬三次家。
劉禹錫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并請人刻于石上,立在門前,氣得策知縣一籌莫展,啞口無言。
由此可見《陋室銘》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賞之作,而是憤世嫉俗之作。
所謂清高是“不問政治,與世無爭,安貧樂道,潔身自好”。
劉禹錫寫《陋室銘》本身就是與惡勢力進行不屈的抗爭,為官而不計較居室的大小、陋與不陋,恰是他為政清廉的真實寫照。
崔沔
字善沖,唐朝詩人。
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進士出身。
崔沔
另一說法,稱崔沔是《陋室銘》的真正作者。
《中國人名大辭典》劉禹錫小傳:“登貞元進士弘詞二科。
官監察御史。
以附王叔文,坐貶朗州司馬,作《竹枝詞》十余篇,武陵夷俚悉歌之。
久之召還。
又以作《玄都觀》詩,語涉譏忿。
出為播州刺史,易連州,又徙夔州。
后由和州刺史入為主客郎中,集賢直學士,復刺蘇州。
再遷太子賓客。
禹錫恃才而廢,乃以文章自適。
素善詩,晚尤精,白居易推為詩豪。
會昌中加檢校禮部尚書卒。
有《劉賓客文集》及《外集》。”傳中只言劉禹錫作《竹枝詞》及《玄都觀》詩,未提及《陋室銘》。
作《竹枝辭》的心境與當時遭貶斥的處境相吻合。
據《新唐書》卷一六八本傳記載:“憲宗立,叔文等敗,禹錫貶連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馬。
州接夜郎諸夷,風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詞》……禹錫謂屈原居沅、湘間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
乃倚其聲,作《竹枝詞》十余篇。”劉禹錫被謫貶到朗州,其遭遇處境與屈原相似,故仿《九歌》作《竹枝詞》以屈原自況,完全切合客觀實際。
倘若作有《陋室銘》,應收入《劉賓客文集》或《外集》,但此二集中未見此文。
《中國人名大辭典》905頁崔沔小傳:“崔沔,唐長安人,字善沖。
擢進士,舉賢良方正第。
岑羲(侍中)深器之,曰:‘今郗詵也。
’沔深明《禮經》,詳定宗廟籩豆之數及六親服法,多所建議。
性儉約,祿廩隨散宗族,不治居宅,嘗作《陋室銘》以見志。
卒謚‘孝’。” 《新唐書》卷一二九崔沔:“性情敦厚,純謹無二言。
事親篤孝,有才章,擢進士。
玄宗時官左散騎常侍,秘書監,太子賓客。
沔深明《禮經》,……性儉約自恃,祿廩隨散宗族,不治居宅,嘗作《陋室銘》以見志。” 《中國人名大辭典》崔沔傳源于史料《新唐書》。
以崔沔的才華、生世、秉性“儉約”“不治居宅”,作《陋室銘》表明自己的志向,是切合實情的。
編輯本段文章賞析
作品主題
從主題看,《陋室銘》通過對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銘》一文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追求聲色娛樂的生活態度。
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發展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有用韻的特點。
劉禹錫所作散文簡練深刻,自成一家。
《陋室銘》是他的一篇傳世杰作。
從題目看,作者是在贊美陋室,為陋室作銘,其實不然,作者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本文運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過對陋室的描寫,表達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貧樂道的思想感情,表現了作者不慕富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
立意
從立意看,《陋室銘》以襯托手法托物言志。
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寫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為"德行",從而自然地達到了抒懷的目的。
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不慕富貴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以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主題思想
全文81字,可說是字字寫陋,又字字透著不陋。
開篇16字,為全文寫不陋奠定了基調。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從表面看來,“仙”與“龍”是為山、水增色彩,實則是喻陋室之主。
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卻那般富有充實:“鴻儒”、“金經”、“素琴”,不單從交往、學習、愉悅幾方面描寫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鴻、金、素”三字內涵之豐富,也是與陋無緣的。
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氣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榮華富貴(無絲竹之亂耳),也不是功名利祿(無案牘之勞形),而是心之潔,趣之雅,德之馨。
作者將其陋室比作“諸葛廬”、“子云亭”,樹立榜樣,意在自勉,更表現出了作者安貧樂道之心,所以說“何陋之有”。
這篇銘文運用托物言志的表現方法,通過贊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態度,保持高尚節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寫陋室的詞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也讓人體會不到一點“陋”意,給人更多的則是郁郁蔥蔥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滿了勃勃生機。
真是陋室不陋。
全文僅81字,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第1~3句),運用類比點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山”、“水”喻“室”,以“仙”、“龍”喻“室主”,點明文章主旨“惟吾德馨”,陋室不陋。
第二層(第4~7句),描寫居室環境、來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德馨”的內涵:幽美清雅的環境,反映室主人寧靜淡泊的心境;學問淵博的來客,表明室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恬然自適的生活,則表現主人安貧樂道的情趣和對世俗生活的厭棄,從而點明了“德馨”是“陋室不陋”的原因。
第三層(第8~9句),把自己的陋室與“諸葛廬”、“子云亭”相比,并以孔子的話結束全文,含蓄的表達了作者以君子自況的高雅情趣,與開頭“惟吾德馨”遙相呼應。
表達方式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統領全篇。
從表達方式看,《陋室銘》聚描寫、抒情、議論于一體。
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致的環境和主人高雅的風度來表述自己高潔隱逸的情懷。
《陋室銘》的寫作技法運用繁雜,在區區八十一字內運用了對比,白描,隱寓,用典,借代類比等手法,而且押韻,韻律感極強,讀來金石擲地又自然流暢,一曲既終,猶余音繞梁,讓人回味無窮。
從句式看,《陋室銘》以駢句為主,句式整齊、節奏分明、音韻和諧,給人一種視覺上的齊整之美。
但《陋室銘》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
所以句式上《陋室銘》是駢散結合,使文章節奏明快、語言錯落有致,讀來抑揚頓挫,和諧悅耳,在聽覺上給人音樂的美感。
同時,文章又重在五言,間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參差,文章一韻到底。
從線索看,《陋室銘》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貫穿全文的始終:開頭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環境、往來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諸葛廬","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襯"惟吾德馨"。
這都是作者的主觀感受。
寫作手法
文章借助陋室說理,以抒情的筆調表明作者高潔的品格,事中見理,景中顯情,誠可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
這樣就把作者的閑情逸事,居室美景寫得含蓄生動而意韻悠遠。
文章巧于用典。
如借“諸葛廬”、“子云亭”以自況,且引孔子之語——“何陋之有?” 說明陋室“不陋”,從而增強了文章說理的可信性和說服力。
總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標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業律已,表現為一種對人生失意與仕途坎坷的超然豁達和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
惟其如此,我們與其視其為一篇闡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說這是一首贊頌陋室以顯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詩。
編輯本段詞句鑒賞
第一部分
(1—3句): 《陋室銘》即開篇以山水起興,引入正題,既顯得出手不凡,也為以后的陋室歌頌功德埋下了伏筆。
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淺,只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那么居處雖然簡陋,卻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說陋室因為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出名,聲名遠播,刻金石以記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龍而生靈秀,那么陋室當然也可借道德品質高尚之士播灑芬芳。
此種借力打力之技,實為絕妙,也可謂作者匠心獨具。
特別是以仙龍點睛山水,構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龍入題,作者筆鋒一轉,直接切入了主題,看似有些突兀,但回頭一看,卻又渾然一體,因為上面的對比句恰好為這句的引論鋪下了基礎。
也點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點看出,作者寫此隨筆是經過反復思考的,絕對不是一時的靈感沖動。
絕句可以是靈光乍現,而連接無暇卻是平時的功底積累與反復推敲了。
第二部分
(4—7句): 這幾句寫陋室環境與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完全是作者對于道德品質高尚之士的生活總結。
在前面幾句的生花妙筆明了作者的志趣后,讀者的思緒也進入了佳境,此時明理,讀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
他以苔痕上階綠的淡雅之色,隱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馬上以草色入簾青的生機盎然點明恬淡中充滿生機的仙活生活狀態,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
交朋識友,皆是同道高潔之士,撫琴研經,生活從容多滋味。
遠離嘈雜的音樂,遠離傷神的公務,這種閑暇的生活實在讓人羨慕。
這種既像隱士,又存在塵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羨慕的,也是凡夫俗子們向往的。
通過這幾句的描寫,我們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畫卷,表達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注:第六句為正面描寫,看出作者從容淡定;第七句為反面描寫,寫出作者對世俗生活的厭棄。
第三部分
(8—9句): 結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說明陋室“不陋”。
表達了他對當時封建禮教的最高道德品質的追求。
用圣人肯定的操守來規范要求自己,也許就是劉禹錫對自己的道德品質的最高要求。
這樣的結句,不說其中的內容是何種意思,但結合題意,卻是妙手天成。
因為封建禮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標準為最高道德標準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為他道德品質的論注下了最好的定論,論文當有論據,而引孔圣人言作為論據,無疑在當時是最好的論據,充分而不可辯駁。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作者借這南陽的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作類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諸葛亮與楊雄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這二人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們一樣擁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同時暗示了陋室不陋。
實際上劉禹錫這樣寫還有另一層深意,即諸葛亮是閑居隆中草廬以待明主出山。
而揚雄呢?卻是淡薄于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之士,雖官至上品,然他對于官職的起起落落與金錢的淡泊,卻是后世的典范。
劉禹錫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達的意思是:處變不驚、處危不屈、堅守節操、榮辱從容的意思。
既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負,若無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種志向吧。
這結合劉禹錫官場的起起落落,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
可以說,這篇短文表現的主題就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歌頌,表達了作者甘于淡泊、不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與權貴同流合污的高潔清峻的品格。
重點詩句
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諸葛廬子云亭
體現陋室環境清幽的句子: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體現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體現作者活動情趣的句子: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作者以古代名賢自比的句子: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全文中畫龍點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編輯本段教師教案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聞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能降福顯靈。
這(雖)是間簡陋的房子,只要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中。
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的沒有淺薄的人。
可以彈奏素琴,瀏覽珍貴的佛經。
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我勞累。
(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
孔子說:(雖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簡陋的呢? 原文:山不在⑴高,有仙則名⑵,水不在深,有龍則靈⑶。
斯⑷是陋室,惟⑸吾德馨⑹。
苔痕上⑺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⑻,往來無白丁⑼。
可以調素琴⑽,閱金經⑾。
無絲竹⑿之亂耳⒀,無案牘⒁之勞形⒂。
南陽⒃諸葛廬⒄,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⒅?” 討論并歸納:“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說明居住的環境荒涼、冷落,極為簡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認為作者這樣說對嗎?理由? 討論并歸納:人品高尚(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幽雅、恬靜) 來人不俗(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3、作者寫陋室僅是為了告訴我們陋室的狀況嗎? 討論并歸納:通過贊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祿,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強調本文寫法:托物言志) 4、齊讀,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課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問題。
教室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
斯是教室,唯吾閑情。
小說傳得快,雜志翻得勤;琢磨玩電腦,尋思看電影。
可以睡覺,打呼嚕。
無書聲之亂耳,無復習之勞形。
雖非跳舞場,堪比游樂園。
心里云:“混張文憑。” 思考:(1)材料是針對學生中的哪些現象而言的? (2)那么應該怎樣對待我們的學習生活? 2、之前已請同學設計過自己的家了,讀了劉禹錫的《陋室銘》,你能不能學習劉禹錫,為你的家取個名,用來表達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談談你對劉禹錫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學生自由討論,自由發言) 1、稱頌:人品高尚。
2、批評:逃避世俗,缺少為國為民的奉獻精神。
八、小結:學習古人的作品,要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擇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學習和接受。
九、布置作業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陋室銘課文(完整版)